高校美术教学社会实践课程体系新探
2012-08-15袁莹
袁 莹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艺术系,河南郑州450002)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美术教育正在由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模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培养方向的市场化、应用化导向不断增强。这对于以技能性、技艺性、表现性为主要特点的艺术教育来说尤为重要。构建科学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对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和提高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对学校办出特色,满足不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地区的需要,使学生能获得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充分利用社会和自然资源建立和完善高校美术实践教学的完整体系,理应成为美术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适应实践教学体系的师资队伍
美术社会实践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学生未来的职业特性,所以,在教师的构成上要放开眼界、打破界限,做好“请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工作,以多元化的思路构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加强培养本院校本专业兼具课堂教学和实践教育教学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1](P111)。目前艺术专业发展很快,新兴学科多、内容更新,学校应通过安排青年教师定期到企业和相关社会机构兼职实践,不断积累专业和跨专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建立内部交流体系,安排不同年龄段教师定期进行理论和教学交流,既能帮助青年教师丰富经验,又可改进传统教学内容和方式。其次,要聘请政府主管部门和业界人士担任实践指导教师,承担一定量专业性和实践性强的课程,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最后,要建立美术实践教学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相关专业和教育领域专家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案、实践教学等环节进行系统指导,使教师队伍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始终紧跟时代发展、融入社会实践中。
二、形成美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在设立美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确定具体实践教学的目标和环节十分重要。要在学科专业体系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整合美术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环节,将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和美术实践教学整合成一体,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并与理论教学体系相结合,达到提高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2]。
(一)创建地域性美术课程体系
地理位置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一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一是由于地缘优势,教师队伍对于本地的潜在教学资源相对比较熟悉;二是资源的可利用程度较高;三是活动相对容易组织;四是市场可开发度较高;五是便于与市场机构和政府部门开展合作。限于经费、交通、生活、管理等因素,美术院校的社会实践和基地往往设在院校所在地和周边几百公里的范围内,所以,开发美术院校所在地和基地所在地所蕴含的具有教育教学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美术文化资源,即“地域性美术”资源,并形成课程就至关重要了。形成这样的地域性美术课程,能使学生就近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地域性美术资源的开发要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地缘资源:院校和基地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地理风情、交通情况、经济状态、辐射的周边地区等。社会资源:院校和基地所在地的政府、单位、美术院校、中小学、商场、文艺部门、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传媒机构、节庆活动、商业店庆、文化艺术主题活动、网络资源等。自然资源:院校和基地所在地的地理地貌、作物植被、园林、景区、文化或自然遗产、古建筑、传统民居、现代建筑、土特产等。人文资源:院校和基地所在地的民族和民俗风情、民间艺术、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传统工艺、特色材料、美术工艺出版物等。人力资源:当地的工艺美术大师、美术教师、艺术设计人员、民间艺人等。
美术院校在地域性美术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学校对地域性美术资源关注不够,片面强调自身教学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只重视地域性美术资源中的自然资源的利用,缺乏课程开发意识,即使开发也很初级;二是教师对地域性美术课程开发的实际和潜在价值认识不深,存在开发能力不强的问题;三是当地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没有在基地进行推介,仅满足于基地的挂牌成立,但对于发挥其更大的作用来促进本地经济文化的发展重视不够。
(二)地域性美术资源的利用
美术院校和实践基地所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人口素质、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社会实践课程资源丰富程度的唯一因素。全方位挖掘并积极开发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对于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社会、学生生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对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对于提供给学生尽可能优越的成长环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对而言,处于大城市的美术院校拥有较多的社会美术资源,就需要注意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或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地方建立美术基地,以弥补其他美术资源缺少的遗憾。而民族地区或自然资源保存比较完整的地区,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是自然景观丰富,往往还有着绚丽多彩、历史悠久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利用这些自然和历史赋予的美术资源,逐步建立本校独具特色的美术实践课程,并可将课程延伸到素描基础、色彩基础、设计基础等课程。在此基础上,可在基地或学校建立造型艺术工作室、设计艺术工作室等,将学生的实践引向艺术创作,并形成以科研、创作带动美术教学的理念,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
三、创新美术实践教学方式
目前,美术、艺术设计等专业仍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对分开的教学模式,对系统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创新力度不够。要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就必须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实际成果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具体的、实操性的教学模式;二是开展小组项目教学,为了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按照项目、专题的要求分组,独立制订美术实践计划,在美术的实践当中进行调查分析,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提交成果,接受小组评价。三是将结果形成系统的报告或者论文,以期通过现实环境中的感悟和社会岗位中的锻炼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能力培养,并以此为导向,从多方面考核评价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等方面的优劣,持续性地对原有的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组织形式等进行结构性的改革和创新。
四、创建美术学科实践的“准就业”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美术教育领域的不断拓展,理念、工艺、材料等构成因素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发展。让在校大学生进入到政府部门、企业,特别是企业中,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能使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深化。学生在各自的实习岗位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学习,亲身参与设计实践,增强各方面的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准就业”实践模式,成为学生顺利就业的捷径,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保障,并且实现了课堂与基地实践的一体化[3]。
五、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的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推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工程和基本保障。美术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应该在遵循教学实践基地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特点,整合优势资源,使实践基地真正成为学生完成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这一能力升华过程的平台。实践基地要能够满足多专业美术院系的需要,地域上力求集中,功能上尽量配齐,这样既便于进行基地建设和管理,又能满足各专业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的不同特点和共性需求。整合校内实习、社会实践和实现就业的资源渠道。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方面是为了给师生提供教学实践的平台,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实际价值的产生。可考虑与当地科研和相关的旅游、文化产业单位共同开发建设,在实习过程中引进项目管理、分组操作、团队竞争等现代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基地内即可完成理论学习、实际锻炼、项目运作、成果转化、寻找就业机会这一系列实践过程。
六、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一)加强实习、实践制度建设
写生基地或实习基地布点散、专业多,仅靠学生自觉显然不够,首先,必须完善诸如教育实习安排管理条例、指导教师工作条例、中期检查、实习基地管理办法、实习生守则等各种管理规范,建立起校、系、专业三级实习管理网络,使得整个工作有章可循。其次,还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不仅要加强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估,而且要加强院系对指导教师的评估。再次,要建立奖惩制度,对指导教师来说,根据指导工作的业绩,给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并作为今后晋升的优先条件;对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也实行奖励,并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就业;而对于表现不佳的指导教师或者学生,要进行批评教育或处分。
(二)抓好学生社会实践筹备工作
实习之前,应制定专业实习计划,将任务分配给每个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实习计划撰写指导方案,落实指导对象、任务、内容和要求以及考核标准,明确分阶段的指导任务。
(三)加强过程质量监控
实习质量是整个实习工作的生命线,必须把“质量第一”的原则贯穿实习始终。为此,应成立实习质量检查组,加强过程质量监控。重点检查实习学生到岗情况和实习进度,并对实习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
(四)引导学生写好实习笔记
实习笔记是实习的见证,也是实习总结、实习成绩判定的重要依据。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分阶段、分层次,从实习的过程、意义、成果等不同方面撰写系统的实习笔记,从而加深对实习的总结和思考,达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的教学目的。学生实习结束归校后,除进行基本技能展示和比赛外,还要检查实习笔记,并进行实习笔记评比,优秀者给予奖励。
(五)收集整理实习成果
实习成果是学生毕业实习的体现,也是实习鉴定的主要依据,所以一定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实习时应该提醒学生注意成果的积累和存档,在实习结束之前认真梳理,分别以物化成果和实习论文的形式展示实习的收获。
(六)合理评定实习成绩
院系、专业要成立实习成绩评定小组,由分管教学和学生的院系领导、学科带头人、实习指导教师组成。实习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实习生的实习成绩由院系实习成绩评定小组根据实习成绩、调查报告成绩、完成实习日志情况和分散实习检查组的反馈意见以及实习期间的勤惰表现来综合评定,并且将实习成绩在班级进行公示,这样能降低成绩评定的盲目性和主观性,使学生的实习成绩评定更趋客观合理。
[1][苏]苏霍夫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陈玉燕,洪乃刚,范国伟.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3]卫欣.高校美术教育的“技”与“艺[J].教育,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