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那山那人那狗》看霍建起电影的中国美学与文化构建

2012-08-15李卫国

关键词:邮递员儿子民族

李卫国

(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霍建起根据彭建明小说改编的《那山那人那狗》一经问世,就在中国电影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1999年获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和最佳男主角”奖,同年,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受观众欢迎的电影”奖。但是,《那山那人那狗》在中国遭遇了艺术桂冠与商业票房的极大反差,电影院线反应冷漠,只卖出了一个拷贝,可以说卖出了零票房。它被一日本片商只花8万美元购进,却在日本的艺术院线热映3个月,在日本中老年观众中刮起了一阵“乡村邮递员”的旋风,不费吹灰之力赚得800万美元的票房,并获得2001年日本电影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这一幕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悲喜剧应当引起中国电影人特别是发行人的深刻反思。作为文化的载体,我国的电影产业要承担作为文化商品的文化职能,承担起宣传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和使命。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了这部影片,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将《那山那人那狗》评为优秀影片,从此,中国观众渐渐熟悉了这部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唯美、自然、朴实的风格,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那山那人那狗》面世以来引起了电影理论界的关注和好评,很多学者从影片的叙事风格、画面语言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张燕从“唯美、自然、质朴”的角度评析了影片的“诗乐之唯美,平民之质朴”[1]。赵翌认为这是一部“温情题材与唯美表现,以及时时流露的具有散文或诗作意味的艺术情怀”的电影[2]。李娜谈到:“霍建起以他清新的电影风格、唯美的电影语言和温良的人生观照独树一帜,为繁芜人生里人们日渐麻木干凅的心灵平添几分慰藉。”[3]吴涤非指出:“霍氏影片在叙述方面往往避开小说或戏剧式讲述方式,尽管有故事、有情节,但这些因素却常常处于不很重要的位置,所谓的高潮也已经淡化,在影片结构中并不充当重要角色,这是霍氏影片的结构特征,也是其在叙述方面的独特选择。”[4]相关研究局限于电影美学与电影语言的解读,没有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解读人物的性格、人生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两代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解析《那山那人那狗》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基因。笔者拟对影片中人物的性格、心理及命运进行传统文化的基因解读,以期对影片进行更为深刻全面的分析。

一、唯美风格的全面构建

追求意境美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导演霍建起力求在《那山那人那狗》中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全面构建影片的唯美风格。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情感含蓄、表达委婉是中国美学的审美情态。在《那山那人那狗》中,山是美的,人是美的,狗是美的,一切都是美的。老邮递员是一个典型中国父亲的写照,他二十多年奔走在山间的邮路上,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敬业、奉献、无怨无悔的人生价值观。父亲离开村庄时,全体村民都来告别相送,表达他们对老邮递员的敬意。在他们的心中,老邮递员就是他们的亲人。村民会在路上给老邮递员放上盛满水的水罐,会把结婚的日子定在老邮递员进山的日子,为了不让老邮递员再次滚下山去,专门派人准备绳子等候……儿子对父亲由隔阂变为理解,对邮递员的工作发自内心地尊重,不仅完成了工作的接替,更完成了人生的轮回。老二虽然只是一条狗,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老二陪着老邮递员默默在大山里走了一辈子,在老邮递员趟水过河后,给他衔来树枝烧火取暖,在信被风吹走时跃起救信。

电影是看的艺术,很多情感是靠镜头来表现的。特别是这部情节单一、叙事舒缓、台词不多的影片,电影语言和演员表演就显得尤为重要,縢汝骏和刘烨的表演成就了《那山那人那狗》。影片没有运用高科技的特技镜头、宏大的场面布局、强大的明星阵容,但在电影语言上精雕细琢,镜头唯美、简洁而洗练。影片大量运用闪回镜头表现父子之间心理的融合与沟通。最经典的就是儿子背父亲过河的场景。影片在这里插入了几个闪回镜头。在儿子小的时候,父亲把儿子驮在肩上逛街,画外音是:“能背得动爹,儿子就长大了。”现实画面是儿子背着父亲,闪回的是父亲驮着儿子,父亲和儿子什么也不说,都在回忆着过去、感受着现在。父亲趴在儿子身上像个孩子,儿子背着父亲已经成为一个大人。生命的轮回、情感的交融用简单的几个镜头表达了出来。

影片中色彩的运用也是独具匠心的。《那山那人那狗》选用了绿色作为主色调。这是一部关于邮政题材的影片:邮包的颜色是绿的,大山的颜色是绿的。绿色是充满希望、和平、宁静的色调,绿色象征着生命。绿色使影片的色彩风格和题材达到了高度的和谐,恰似《红高粱》选用红色,《黄土地》选用黄色,都是神来之笔,不可替代的绝配。

二、传统文化的深刻寓意与完美体现

电影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宣传文化、传播文化、传承文化与交流的重要媒介。电影是世界的,更是民族的,每一个国家的电影人和电影产业都肩负着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构建健康的国家形象的责任和使命。在全球语境中,如何构建和传播中国文化,《那山那人那狗》无疑给中国电影界提供了一个典范,并且验证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传播范式。电影的审美和内容是民族的,应用中国的审美方式、文化理念、价值评判和道德标准拍出我们民族的优秀影片,首先影响中华民族,进而影响其他民族和整个世界。

《那山那人那狗》首先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忠”的理念。“忠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尽忠是为人的根本。《那山那人那狗》中父亲这一老邮递员的形象就是对传统文化中“忠”的典型阐释。父亲忠于自己的职守,把信安全及时地送到乡亲们手中是他最大的责任。他一个人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地走了一辈子的山路。电影中父亲坚持给盼孙子盼得眼都瞎了的五婆读一封没有文字的信,还随信寄上钱。在大风把信吹跑时,父亲抢信的矫捷身影时时告诫儿子:那是邮包,不是自家的米袋子,一封也不能少。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忠”在他心中的分量。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求表扬,不求回报,乡亲们的需要就是他尽忠的目的和不竭的动力。

《那山那人那狗》彰显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不仅要“爱亲亲”,还要爱他人,进而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在《那山那人那狗》里,父亲用一辈子的辛苦、一辈子的沉默爱着他的家人、乡亲和工作。虽然他终日奔波在大山深处为山里人送信,没有时间陪伴妻子和儿子,但是,他对妻儿的牵挂与歉疚在他的动作与眼神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不仅爱着自己的亲人,更爱那些离不开他的乡亲,他用一生的时间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奉献着。这种把自身的价值体现于别人的需要的价值取向是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人间大爱。

《那山那人那狗》蕴含着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那山那人那狗》之所以在日本的中老年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是因为反映了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很多观众看了以后说,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影片里父亲一个人背着沉重的邮包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走了一辈子,他趟冷水过河落下了病根,爬山坡不小心滚下山。支局长陪他走了一趟邮路流泪了,直骂自己该死。这种吃苦耐劳的品质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性格和思想的体现,是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种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那山那人那狗》中父亲的形象代表了中华民族勤奋、吃苦、耐劳、奉献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那山那人那狗》传承着中国人含蓄、隐忍的情感表达方式。父亲要退休了,接替他工作的儿子要第一次走父亲走了一辈子的邮路,父亲不放心要陪儿子走一遍。这不是一条普通的邮路,在这条邮路上要完成工作的交接和人生的轮回。大山里走着这一对沉默寡言的人,内心的隔阂、冲突、思念、爱恋、崇敬、依赖交织在一起。父子俩默默地走着,父爱如山,厚重而沉默,只是靠眼神、动作来传递,靠回忆的画面来展示。父亲不知道儿子受过伤,儿子也不知道父亲曾经滚下山,儿子第一次背父亲过河使父亲感动得流下眼泪。中国文化中的父亲与儿子的情感表达是非常含蓄的,父爱无言、父爱如山、父爱威严是中国父亲的形象概括。父亲与儿子的语言交流非常稀少和困难,这就是中国文化基因中父与子的交流定位。中国文化中的父与子的情感表达是深沉的、含蓄的、无言的,而西方文化中的父子情感表达是开放的、外露的、张扬的。他们不仅用语言表达爱,而且频繁使用亲昵的肢体语言。文化有差异但是文化无优劣,关键是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传承、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不能以西方文化为参照来拍中国的电影。中国的电影必须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才能茁壮成长。要继承和传播中国的文化,在世界文化语系中有我们自己的特色和声音,追求“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因此,也需要更多像《那山那人那狗》那样的优秀电影来支撑民族电影产业,不能在世人面前总是展现长袍马褂、刀光剑影、人仰马翻的国家民族形象。

三、民族电影的启示

《那山那人那狗》是中国电影的一朵奇葩,它以一种清新、隽永的形象在中国电影的商业娱乐大潮中独树一帜,用传统的艺术手法、唯美的艺术风格、厚重的文化积淀引领着中国艺术电影的方向。《那山那人那狗》这一优秀民族电影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不能够再次重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值得我们反思。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优秀国产艺术片的扶持力度,在资金、发行、放映等方面给以政策倾斜,使优秀的民族电影能够在宽松的条件下健康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发行机构和电影院线不能仅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应以商业利益和社会效益并重,为民族艺术片的发行和放映留出一定的空间,培养高端观众群,引领和提高观众的审美情趣。另外,观众应热爱和支持自己民族的艺术片,强化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给优秀民族艺术电影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传承文化、传播文化是中国电影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电影必须以中国美学的审美表现方式传承和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与厚重,挖掘人性中的真善美,展示富有民族精神和气息的崭新形象。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在世界电影这一百花园中大放异彩。

[1]张燕.诗乐之唯美,平民之质朴——霍建起电影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6).

[2]赵翌.“柔光镜”里的温情人生——霍建起电影风格分析[J].电影评介,2006,(10).

[3]李娜.霍建起电影风格谈[J].电影文学,2010,(14).

[4]吴涤非.霍建起影片的叙述风格[J].电影艺术,2003,(2).

猜你喜欢

邮递员儿子民族
我们的民族
打儿子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快乐的邮递员
多元民族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冬天的邮递员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