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易翻译学中的“译之义”

2012-08-15陈东成

关键词:三义变易易经

陈东成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所谓大易翻译学,是按照大易所揭示的道理来阐释翻译本质、翻译标准、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翻译审美、翻译伦理、翻译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的一种翻译研究途径。简言之,大易翻译学就是一种“以易释译”的翻译研究途径。本文中,“大易”即指《周易》以及推演这部经典的观点与学说。《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经》指的是《周易》中相对于《易传》的经文部分,包括上经三十卦和下经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易传》指的是《周易》中除经文部分外的七种十篇(合起来称为“十翼”):《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有时人们用《易经》代指《周易》。

“《易经》涵盖万有,纲纪群伦。挥之弥广,卷之在握;用舍行藏,关照自在。是机神的妙旨、人事的仪则。符号数理的意象,表之于外;内圣外王的大道,蕴之于内。是圣人钩深致远、极深研精、崇德广业、开物成务的一门学问,探赜索隐、创业立功、近取远则、观象制器的高深哲理。是故学之而弥深,用之而弥精,尽古今,盖天下,没有比易经更高深、更美、更神奇了!”[1](自序)知《易》明道,悟《易》启智,用《易》获益。大易翻译学就是在《周易》的智慧光芒照耀下开始其研究历程的。它确定其哲学理据——易理后,便开始了“译之义”(翻译的含义)的研究。它视“译之义”为其初创期重要的话题之一。

一、易之三义与译之三义

王宏印说:“按照《易经》用字的解释,可以从中发掘出翻译的易之三义:其一,简易之‘易’,谓通过翻译,语言和道理倾向于简洁明了,便于理解;其二,变易之‘易’,谓翻译为一种语言的变易活动,即从一种语言演变为另一种语言;其三,不变之‘易’,谓翻译虽然经过语言的变异过程,但终究有保持不变者,这便是语言所表达的内容。”[2](P72)

(一)易之三义

关于《周易》中“易”的解释,历来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易之为字,从日从月,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有的说:“易,飞鸟形象也。”有的说:“易,即蜴。蜥蜴因环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曰之易,取其变化之义。”清代的陈则震著《周易浅谈》,将“易”的定义分为两种:“一称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对待是也;二称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郑玄注《易纬·乾凿度》开头说:“孔子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3](P20)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4](P27)这就是所谓的“易之三义”:简易、变易、不易。

第一,简易。“简易”即“简单和容易”。《周易》的道理是简易的,并不是繁琐的学问,抓住了宇宙简明而易于把握的根本原理。它告诉我们,大道至简。无论宇宙间的事物怎么变化,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去了解其内在的原理,即使是最奥妙神奇的事物也会变得平凡淡然,简单容易。“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①本文所引《周易》原文全出自黄寿祺、张善文的《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版),文中只注明所属经、传,其他信息不一一注明。“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正如我国古人所言:“若能了达阴阳理,天地尽在一掌中。”[5](P16)“简易”可引申为“简约平易”。“那是一个繁简关系处理的问题,就是如何执简驭繁、化繁为简、化高深为平易的问题,也是一种方法论、大智慧,即用最简朴方法办最复杂的事情,抓住要领,化繁为简,一解百解。”[6](P32)

第二,变易。《周易》曾叫《变经》,西方用英语翻译,有题其书名为The Book of Changes,因为它研究的是变化的道理。“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孔颖达《周易正义》)“《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周易》一书以“变易”为纵贯主线,始终阐述的就是“大道变化不已,万物流动不居”的道理[5](P93)。日月盈昃,寒暑往来,云行雨施,花开花谢,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着,没有哪个是不变的。变易体现宇宙万物永恒的运动本质。

第三,不易。所谓“不易”,是指阴阳变化的规律,也就是说,阴阳易理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变化不息的宇宙具备恒常的法则,井然有序,循环不已,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周易》所揭示的宇宙人生的真理,是恒久不变的。正如刘蔚华所言:“这是确定不移之理,就是说可变性的规律本身是不变的,现代哲学中把这种特性叫‘常住性’,中国哲学把它叫作‘常道’,说的都是永恒范畴。”[4](P27)不易,说明事物运动可感知可认识的相对静止状态以及宇宙发展规律的相对稳定性,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和条件。

(二)译之三义

唐贾公彦在《周礼义疏》中说:“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宋赞宁在《义净传系辞》中说:“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易所无也。”[7](P92)“从词源上来讲,英语中的translate就是carry over,将某东西从A带到B方;就汉语而言,‘译,易也’,易就是转换,‘换个地方’,‘换个说法’”,也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8]。这里的“译”与“易之三义”中的第二义相通。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人类活动,涉及诸多因素,包括翻译的宏观环境因素、支持环境因素、作者因素、译者因素和读者因素。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又错综复杂,这无疑给翻译带来诸多困难。但一旦人们细心研究翻译,把握了翻译的要领,懂得了翻译的规律,翻译便变得不难了。从“泛翻译论”的角度来看,现实中,翻译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生存方式。一切交际活动似乎都成了翻译,交际者即为翻译者。“翻译活动在生活中时常发生,无论是语内翻译、语际翻译,还是符际翻译,人们往往日用而不知。”[9]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又变得普遍简单起来了。另外,“翻译即解释。”翻译可以将人们不理解的东西解释清楚,化繁为简,使其变得简洁明了,易于把握。可见,“译”与“易之三义”中的第一义相联系。

易的基本含义中,不易指太极的不变,变易指六十四卦的互变。合变易与不易,构成我们常说的“有所变有所不变”,有所变为“权”,有所不变为“经”,“达权持经”之谓也。“译”要“变易”,即变换语言,但是在语言变换中也有“不变”,即“不易”的东西,这种不变的东西或指翻译规律或指交流的主要内容或指交际意图等。翻译中,译者可以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及自己对译文读者认知环境和认知能力的评估,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由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但译者对原文信息的处理、语境假设的判断、翻译策略的选择、表达方式的调整等,不可随意妄为,都应遵循翻译规律,以实现原文的交际意图为宗旨,不应有所偏离。所谓译者,依也,不变也。这里的“译”与“易之三义”的第三义相吻合。

综上所述,“译”也含“简易、变易、不易”三义,与“易之三义”相通。

二、生生之谓易与生生之谓译

(一)生生之谓易

“生生之谓易”,语出《系辞上》:“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按照一般语义解释,“生生”即指化生、创生万物,但这只是对生生之道的一种表层理解。事实上,它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创生万物,即历时态的宇宙万物生成,前面的“生”是动词,后面的“生”是名词;二是万物相生,即共时态宇宙存在的相生共存,前面的“生”是名词,后面的“生”是动词。《周易》的生生之道成为贯通宇宙自然、人伦社会的普遍原则和伦理精神[10](P108)。

(二)生生之谓译

翻译意味着“为特定目的和目的语环境中的特定受众生产的文本”[11],其过程就是文本的生产,其结果就是文本的生成。文本的生产、生成即物的化生、创生。另外,翻译是一项非常古老的人类活动。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语言的翻译几乎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自有人类起就一直在发生,并且从未中断。早在原始社会,各部落的交往全靠翻译沟通。古典作家西塞罗和贺拉斯曾这样论述过翻译:早在他们很早以前,几乎还在人类的发祥期,就一定有会讲两种语言的人,每当语言各异的原始人要进行某些和平接触时,他们便充当译员[12](P122)。翻译是人类一种很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强有力武器,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几千年来,翻译赓续不断,生生不息,并将与人类社会共延共进,永无止境。所以说,翻译本身就是创生、创新的过程,是谓“生生”。

《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译作源于原作,原作借译作延续其生命,译作与原作相存相生。翻译虽然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但它源自那“后起的生命”,同时又让原作的“生命得以延续”[13](P169)。译作和原作相互联系,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两者体现着《周易》里所谓的阴阳关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存互生。所以说,生生之谓译。

三、结语

《周易》位于群经之首,是一部蕴藏无穷智慧的宝典,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将其运用于“译之义”的阐释,只是取其极为微小的一部分,犹如取九牛一毛。在大易翻译学研究中,创造性地利用《周易》,必将为其开辟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1]徐芹庭.细说易经[M].北京:中国书店,2009.

[2]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祖行.图解易经[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刘蔚华.刘蔚华解读周易[M].济南:齐鲁书社,2007.

[5]易正天.易经的智慧阅读[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

[6]章楚藩.易经与辩证法杂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7]罗新璋,陈应年.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赵彦春.关联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

[9]周朝伟.“翻译”为什么可以称为“有机体”?[J].Crazy English Teachers,2010,(6).

[10]罗炽,萧汉明.易学与人文[M].北京:中国书店,2004.

[11][德]Vermeer,Hans.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J].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87,(2).

[12][英]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教程[M].穆雷,译.北京:旅游出版社,1991.

[13][英]Munday,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

猜你喜欢

三义变易易经
《易经·序卦》探微
常数变易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妙用
含蓄三义
一类常微分方程的解法研究
山东三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常数变易法
三义
变换思路难变易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