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畜牧业史研究述评

2012-08-15苏全有常梅子

关键词:畜牧业畜牧畜禽

苏全有,常梅子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中国近代畜牧史研究自20世纪四十年代初谢成侠以《中西兽医学史略》、《中国马政史》等文著开创至今,李群、徐旺生、王成等很多学者致力于我国近代畜牧业史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中国近代畜牧业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将有助于我们总结既往,找到不足,进而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化。

一、整体性研究

在众多关于近代中国畜牧业史的总体研究中,价值最高的莫过于李群的《中国近代畜牧业发展研究》一书。李群是新中国第一位畜牧科技史博士,他认为近代(1840-1949年)是中国传统畜牧科技向现代畜牧科技转化的重要时期,并把这一时期划分为缓慢发展时期(1840-1911年)、快速发展时期(1912-1937年)、艰难发展时期(1937-1949年)三个阶段。该书主要从社会经济历史背景出发,系统考察中国近代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及其变化,对近代有关中国畜禽饲养数量统计资料进行精心的汇集、整理、分析和校正,深入探讨了近代中国畜牧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畜牧科技的发展情况,从中找出中国近代畜牧业发展的阶段性和基本特征,全面分析了影响中国近代畜牧业发展的各个因素,并且首次公布了中国各省市区近代时期(1840-1949年)畜禽饲养数据。

李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也在该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如程绍迥、蔡无忌主编的《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收集了1840-1965年的史料,从专业组织机构、畜牧生产、畜牧经济及畜产品加工、畜种改良及人工受精等9个章节论述了这一时期中国畜牧业发展状况。《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写的《当代中国的畜牧业》从宏观角度客观、系统地分析评价了在鸦片战争后开始变化的畜牧业、抗日战争时期的畜牧业、新中国建立前夕的畜牧业的兴衰。方天堃主编的《畜牧业经济管理》具体分析了近几百年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剥削,我国畜牧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遭到了严重的摧残;介绍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畜牧兽医科学技术、优良品种及经营方法也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中国的状况,并指出在中国近代历时109年,畜牧业未能摆脱衰落的局面。穆祥同、莫容编写的《中国近代农业史系年要录》[1]中辑录了1840-1949年间中国畜牧业发展情况和近代中国畜牧业史上发生的许多大事。另外王成还在《重视中国畜牧史研究》[2]中介绍了许多从事近代中国畜牧业史研究的学者以及他们所取得的成果。

二、畜牧科技和畜禽品种研究

关于近代中国畜牧业科技和畜禽品种的研究,学界主要是从国外先进的畜牧科技的引进以及中国近代畜牧品种的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畜牧科技方面

关于近代中国畜牧兽医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其着眼点在于论述近代中国畜牧科技发展过程。如张仲葛的《中国近代畜牧兽医教育发展简史》[3]从整体上叙述了中国近代畜牧兽医专业教育的发展概况。肇恒霞的《20世纪畜牧业发展大事记》[4]对20世纪畜牧业取得的重大成就,尤其是将对畜牧业科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如中国最早的近代兽医学校——北洋马医学堂成立(1904年)、中国生产第一批牛瘟血清并及时扑灭了上海浦东地区的牛瘟(1930年)作了介绍。徐旺生的《近代中国牧草的调查引进及栽培试验综述》[5]详述了近代中国有关牧草科技的引进及发展概貌。李群的《近代我国畜牧科技事业发展回顾与思考》[6]介绍了我国克服重重困难,不仅建立了许多畜牧科技机构,还开展大量具有远见卓识的畜禽饲养和繁殖研究以及牧草引种栽培试验,为我国现代畜牧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段艰难发展历程。另外,郭文韬、曹隆恭的《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白鹤文、杜富全、闵宗殿主编的《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等论著中均有这方面的内容。

总体看来,学界先是关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之后则开始关注中外在畜牧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如沈志忠的《近代中美畜牧兽医科技交流与合作探析》[7]介绍了中美两国在家畜繁殖技术和畜禽饲养管理技术、动物检疫事业的创建及发展、畜禽传染病的防治与研究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于船的《中兽医学在国外的传播》[8]分析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国以前,中国传统兽医学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处于低潮阶段。虽然如此,但它在东西方仍有所传播。

需要强调的是李牧的《饲料添加物及其安全使用》[9]对近代畜牧科技进行了另类思考,文章指出了近代畜牧业发展中大量使用饲料添加物,从正反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提高了饲料转化率,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滥用也污染了畜产品,污染了环境,影响了人民健康,强调要合理使用饲料添加物。

(二)畜禽品种方面

畜禽品种的研究中,养猪业方面的最多,其中徐旺生的《中国养猪史》[10]堪称典范,他将中国养猪的历史分为三个特点分明的阶段来叙述。在其第三个阶段即1840年至1949年的近代养猪阶段,从近代中国猪品种的形成及概况、近代外国猪种的引进与本土品种的改良、近代养猪试验研究概况、近代猪病防治技术、近代的养猪业等方面对中国近代的养猪史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论述。徐旺生还在他的《中国近代的养猪业概况》[11]一文中运用大量的材料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近代中国畜牧业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发展概况。关于中国近代养猪业的发展趋势,张仲葛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从清道光二十年(1840)爆发的鸦片战争至解放前夕,我国养猪事业不是发展而是后退的,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的结果。近百年来养猪业和农业生产一样,产量不是上升而是急剧下降。连年战争、灾害和疾病流行,使我国的养猪业遭到严重摧残,并在其《中国养猪史初探》[12]一文中作了详细的论述。

李群在其《试论我国近代畜禽品种结构与畜牧经营方式》[13]一文中论述了我国近代畜禽品种结构与畜牧经营方式,指出近代(1840-1949年)是我国传统畜牧向近代畜牧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的闭关自守、经济落后,在广大的农牧业基层地区,仍承袭几千年来传统畜牧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纷纷进入我国,在大肆掠夺我国宝贵畜产资源的同时,也促使我国掀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其中包括先进的畜牧科学技术、畜牧经营方式等,使我国畜牧业逐步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他认为在畜牧经营方式上,广大农牧基层地区总体上还是沿袭着明清以来传统的畜牧经营方式,但在经济较发展的沿海城市或内地大城市近郊,近现代形式的畜牧企业经营方式已经出现,尤其以奶牛业的发展最具代表。

三、畜牧区研究

研究畜牧区的成果很多,如毛光远的《抗战时期青海蒙藏牧区畜疫防治述论》[14]论述了抗战时期我国整个畜牧区的畜牧业,具体而论,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内蒙地区、西藏地区。

(一)西北地区

针对整个西北地区的研究中,樊如森的《开埠通商与西北畜牧业的外向化》[15]论述了进入近代以后,随西北地区逐步与更加广阔的国内和国际市场接轨,畜牧业产品商品化、市场化和外向化程度,有了空前迅速的提高,成为中国近代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外向型畜牧业的发展,是西北经济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先导和主要驱动力。毛光远的《西北近代牧业经济研究述评》[16]从西北近代牧业经济研究主要集中的民族牧业社会经济、晚清西北国营牧业的兴衰和民国时期西北地方政府对畜牧业开发的3个方面的研究状况加以论述并对其历史发展现状加以探讨。李晓英的《近代天津洋行在西北地区的运行机制——以羊毛贸易为中心的考察》[17]探讨了羊毛贸易中天津洋行的运行机制。向达之的《论近代西北动植物资源开发的若干主要方向》[18]就近代西北动植物资源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的若干主要方向探讨梳理,以求对当前西北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所裨益。

分省研究中,王茜的《论新疆维吾尔族近代游牧业及其特点》[19]论述了近代维吾尔族游牧业的分布区域、草场条件及占有形式、牲畜种、组织形式,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维吾尔族游牧业生产的特点。张天政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宁夏畜牧业经济述论》[20]详细描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宁夏畜牧业发展的曲折历程。张保见《民国时期(1912-1949)青海畜牧业发展述论》[21]论述了民国时期青海地区传统牧区农牧结合的经营方式,牲畜品种的分布规律以及存在的诸如过度开垦、放牧、局部地区病虫害严重等问题。此外还有毛光远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政府对甘宁青畜牧业的开发述论》、张天政的《国民政府时期近人关于宁夏开发经济因素思考之刍议》、李艳的《近代甘肃皮毛生产和贸易的阶段演变及原因分析》等都从经济的角度论述了近代宁夏、甘肃等西北地区的畜牧业发展状况。

(二)内蒙地区

研究近代整个蒙古地区畜牧业发展状况的成果很多,主要涉及到蒙古地区的畜牧业在近代的演变及与其相关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发生的相应变化。其中最具代表者乃王建革,他在《近代蒙古族的半农半牧及其生态文化类型》[22]、《近代内蒙古农业制度体系的形成及其适应》[23]、《农业渗透与近代蒙古草原游牧业的变化》[24]等文章中认为,欧亚草原的蒙古各部都在近代化浪潮下发生了从纯游牧到半农半牧的变化,这种变化因生态条件和所接触的文化不同而有所差异。由于各种原因,在半农半牧区,游牧业的移动次数减少,定居逐步加强,畜群结构中牛马的比重明显上升,游牧业本身也逐步走向集约化。但这些变化的总趋势是向汉族的农业畜牧业方向发展,并没有出现畜牧业的现代化趋向。刘景岚《近代西辽河蒙地商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5]一书也认为,近代以来,西辽河地区商业畸形发展是一种虚假的繁荣景象,以至于这里的畜牧业不但没有随之兴盛,反而连原有的生产规模也难以维持,日渐萎缩。布庆荣的《清末蒙古王公振兴蒙古的经济思想探析》[26]分析了清末蒙古王公对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思考,蒙古王公面临蒙古社会经济极为凋敝落后的现实,提出了振兴畜牧业、整顿农业、发展工商业为主要内容的发展蒙古经济的思想。

具体到内蒙各地,李三谋、李震的《伊克昭盟近代农牧活动探析》[27]分析了位于内蒙古西南部的伊克昭盟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由政府的敛财行为所引起的对伊克昭盟近代农牧活动的影响。晚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在这方面的举措不当,破坏了塞上植被,对中华民族生存环境的维持极为有害。此外还有李铮、程森的《近代鄂尔多斯地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以伊克昭盟畜产品的商品化为中心》[28]等文章。

(三)西藏地区

廖国一的《近代藏族的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技术初探》、《试论近代藏族的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技术》主要从牲畜、畜牧业工具及放牧方法、肉食品与奶制品的加工等方面论述了近代藏族的畜牧业和畜产品的加工技术,并着重说明了畜牧业和畜产品在藏民族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毛光远的《抗战时期甘南藏区畜牧业开发刍议》[29]介绍了抗战时期,甘南藏区畜牧业在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浪潮的推动下,进行了畜种改良、畜疫防治、畜产品加工等开发活动,这些举措促进了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使原始畜牧生产逐渐步入了近代化历程。

上述之外,还有张保见的《民国时期(1912~1949年)川西北畜牧业发展与布局述论》论述了民国时期川西北地区包括今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畜牧业的发展和布局。徐洁的《吉林西部清末民初蒙边地区牧业经济发展论略》、葛凤晨、陈东海、历延芳合著的《近代东北地区蜂种、蜂具的生产和经营史料考证》等文章,对东北地区的畜牧业做了研究。

四、农耕区研究

农耕区的成果较少,其中研究南方地区的多于北方。

南方地区方面,研究四川地区的比较多,如陈岗、张珺茜的《清末民国四川畜牧业改良》[30]详细叙述了清末民国四川畜牧业改良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陈岗的《清末民国的四川畜牧教育》[31]介绍了通过形式多样的畜牧兽医教育推动了四川畜牧业近代化的历程。王成的《近代四川养猪史》[32]再现了近代四川养猪发展史。东南地区主要有王铭农的《近代江苏畜牧业概述》[33],文章认为由于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掠夺,近代江苏畜牧业一度出现萧条景象。但畜牧业作为副业在农村仍然是农民生活和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并详细介绍了民国初年至抗战前的江苏畜牧科技与畜禽品种引进、近代江苏饲养畜禽数量统计及其畜禽分布,指出抗战后的江苏畜牧业生产处于恢复时期。此外作者还提出了近代江苏畜牧业发展对进一步发展江苏畜牧业的启示。李群的《民国时期苏、浙、皖三省畜禽饲养数探讨》[34]一文中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不仅对该三省民国时期畜禽饲养数统计资料进行汇集、整理和分析,对不合理的数据进行校正,还对这些畜禽饲养数统计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张崇旺的《论近代淮河流域畜牧业和水产业的商品化生产》[35]指出近代淮河流域的牛、猪、羊以及禽蛋的生产、加工和贸易,皆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既是近代淮域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淮域畜牧业和水产业逐步转向了商品化生产的重要表现。

北方地区,王建革的《役畜与近代华北乡村社会》从饲养水平的下降、地理空间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的替代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近代华北的畜牧业在高度的人口压力和饲料缺乏的压力下,马和骡子等役畜都变得越来越少,而驴和小牛变得越来越普遍,且有许多家庭没有役畜。在田间作业中,以前靠畜力完成的工作开始大量地被人力完成。指出役畜的减少并没有使小农经济全面崩溃,小农以更艰苦的生活适应了这种变化。在山东地区,庄维民、吕景琳的《近代山东畜牧业技术的研究与改良》[36]详细介绍了近代山东畜牧业技术的研究与改良的具体情况。

五、问题和不足

综上可知,近代中国畜牧业史的研究内容丰富、地区广泛、成果显著,不过,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角度不够新颖

学界对近代中国畜牧业史的研究大多是从经济、技术、政治等传统角度切入的,这方面的文章本文征引的就有近四十篇。人们已经习惯于固有思维定式,这是典型的思维惯性,也是思维惰性。当然,也并非没有新的视角的探寻者,如王建革的《役畜与近代华北乡村社会》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近代华北畜牧业史的发展进行分析,别开生面,值得我们借鉴。在今后的研究中,学界应该多采用跨学科、多维度的立体研究思路,其中,多学科交叉必然带来视角的极大丰富,这将导致研究成果更加科学。

(二)研究空间的分布不平衡和不协调

从空间上看,区域性研究偏重于诸如西北、内蒙等传统畜牧业地区和最先接触外国的东南沿海这几个地区,对中西部农耕地区的研究较少。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农耕地区如华北等地区的研究。农耕区虽然畜牧业发展比较缓慢,但在中国近代畜牧业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三)研究的内容不够丰富

中国近代畜牧业史的内容涉略广泛,可谓包罗万象。然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研究内容的不够丰富,甚至出现重复性研究,如前引文《近代藏族的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技术初探》、《试论近代藏族的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技术》即为例证。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赵国英的《末榜科举与中国蜂业》一文,该文论及蜂业,有助于延伸近代中国畜牧业的研究内容。再如谢成侠的《中国养禽史》,颇值得认同、关注。

(四)研究缺乏联系与比较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内部的各种关系,以及它同外部环境、其它事物的各种关系的互相影响,是我们在研究中必须注意的。而纵观近代中国畜牧业史的研究,人们往往着意于某个地区或某个畜禽品种的研究,至于地区、禽类品种间的交流与联系则相形忽略。当然,这并不是说学界没有这方面的成果,今后学界必须打破陈旧的、单一型的思维模式,革新研究思路,应该加强国内外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国内各个地区间的联系、多种畜禽品种间的相互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致力横向突破。

(五)史料的挖掘、运用不足

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很多有价值的近代中国畜牧业方面的史料并没有引起研究者应有的注意。无论是比之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还是比之于农业、工业、商业、林业等经济领域,畜牧业史的资料搜集都是落伍的。大量的档案、报刊、方志之中,潜藏着浩如烟海的畜牧业史资料,这需要学界去一点点地梳理、搜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有一些并非畜牧业史专题研究的成果中,引用了不少的相关资料,如王川的《西藏昌都近代社会研究》就是一例,其助推作用当无疑问。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畜牧业史在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学界只有对这几方面进行全面改观,才能推动我国近代畜牧业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1]穆祥同,莫容.中国近代农业史系年要录[J].中国科技史杂志,1988,(3).

[2]王成.重视中国畜牧史研究[J].四川畜牧兽医,2002,(7).

[3]张仲葛.中国近代畜牧兽医教育发展简史[J].古今农业,1992,(3).

[4]肇恒霞.20世纪畜牧业发展大事记[J].当代畜禽养殖业,2000,(9).

[5]徐旺生.近代中国牧草的调查引进及栽培试验综述[J].中国农史,1998,(2).

[6]李群.近代我国畜牧科技事业发展回顾与思考[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3).

[7]沈志忠.近代中美畜牧兽医科技交流与合作探析[J].安徽史学,2010,(6).

[8]于船.中兽医学在国外的传播[J].农业考古,1990,(1).

[9]李牧.饲料添加物及其安全使用[J].新疆环境保护,1984,(3).

[10]徐旺生.中国养猪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11]徐旺生.中国近代的养猪业概况[J].猪业科学,2011,(7).

[12]张仲葛.中国养猪史初探[J].农业考古,1993,(1).

[13]李群.试论我国近代畜禽品种结构与畜牧经营方式[J].农业考古,2003,(1).

[14]毛光远.抗战时期青海蒙藏牧区畜疫防治述论[J].青海民族研究,2008,(4).

[15]樊如森.开埠通商与西北畜牧业的外向化[J].云南大学学报,2006,(6).

[16]毛光远.西北近代牧业经济研究述评[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1).

[17]李晓英.近代天津洋行在西北地区的运行机制——以羊毛贸易为中心的考察[J].思想战线,2010,(6).

[18]向达之.论近代西北动植物资源开发的若干主要方向[J].甘肃社会科学,1992,(6).

[19]王茜.论新疆维吾尔族近代游牧业及其特点[J].新疆大学学报,1990,(4).

[20]张天政.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宁夏畜牧业经济述论[J].中国农史,2004,(3).

[21]张保见.民国时期(1912-1949)青海畜牧业发展述论[J].古今农业,2011,(3).

[22]王建革.近代蒙古族的半农半牧及其生态文化类型[J].古今农业,2003,(4).

[23]王建革.近代内蒙古农业制度体系的形成及其适应[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4).

[24]王建革.农业渗透与近代蒙古草原游牧业的变化[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2).

[25]刘景岚.近代西辽河蒙地商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0,(5).

[26]布庆荣.清末蒙古王公振兴蒙古的经济思想探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5).

[27]李三谋,李震.伊克昭盟近代农牧活动探析[J].农业考古,2000,(3).

[28]李铮,程森.近代鄂尔多斯地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以伊克昭盟畜产品的商品化为中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5).

[29]毛光远.抗战时期甘南藏区畜牧业开发刍议[J].西藏研究,2008,(3).

[30]陈岗,张珺茜.清末民国四川畜牧业改良[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31]陈岗.清末民国的四川畜牧教育[J].宜宾学院学报,2009,(11).

[32]王成.近代四川养猪史[J].四川畜牧兽医,1999,(7).

[33]王铭农.近代江苏畜牧业概述[J].中国农史,1997,(4).

[34]李群.民国时期苏,浙,皖三省畜禽饲养数探讨[J].中国农史,2004,(3).

[35]张崇旺.论近代淮河流域畜牧业和水产业的商品化生产[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5).

[36]庄维民,吕景琳.近代山东畜牧业技术的研究与改良[J].古今农业,1992,(2).

猜你喜欢

畜牧业畜牧畜禽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映像畜牧业
《现代畜牧兽医》杂志征订启事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