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外语教师课程意识的再概念化

2012-08-15付安权倪东阳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2年6期
关键词:外语意识专业

付安权,倪东阳

(浙江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当课程改革已从方案的制定、实验阶段进入到学科课堂教学实施阶段,教师已经成为课程改革发展的实体和中心。从学科课程改革反思来看,影响外语课程改革绩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教师的课程观念没有得到更新,尤其缺乏教师课程的创生意识。对外语学科教师而言,欲达到课程的成功实施,首先必须有主体性的课程意识觉醒,即廓清对课程的认识;其次厘定课程意识的潜在价值,使课程实践行为遵循科学的课程价值取向;最后明悉课程意识创生的主要途径,这是保证外语课程改革理念走进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

一、课程意识的概念

从哲学视角对课程意识进行研究一度成为一种趋势,认为课程意识是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是教师处于教育情景中的一种特定形态的社会意识。[1]它强调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包括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特定学科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和核心理念,以及课程实施中的价值取向,强调教师在本体意义上对课程整体的把握与理解。

基于课程文化发展,也有学者从课程管理学角度来诠释课程意识。如格雷涅(Greene)指出“在新的课程文化发展中,教师必须克服传统课程文化类型为理所当然的惯性思维意识。欲使新的课程文化渐变出新的实践价值,教师需根据自我课程实践经验的体悟,以管理者的身份审视传统课程文化,以新的眼光来重新检视当下的课程实践,以强烈的自我意识辅助课程实践的创新与探究”。[2]这种诠释强调课程意识的能动性和功能性,进一步凸显了课程意识的观念性力量。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学者们更多的是从教师整体意识的“可为、可能”维度进行隐喻研究,认为“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指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自觉地将课程目标细化为教学目标,主动搜集整理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敏感地反刍课程目标的合理性,体察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育意义,科学地评价课程实施结果,从而真正走向课程实践的目的性、计划性、敏感性和自觉性”。[3]这种理解更多的是基于对一线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职业现状的体察。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吉罗(Giroux)从教师权力意识角度出发指出“教师的课程意识体现在学校课程发展中,教师是课程发展的应然和实然主体,教师的专业特质是具有自主知能、批判意识和职业理想的转化型知识分子,最能自己主动反思并优化学校课程与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化运动使教师不再只是受过专业训练的高级技师,而是具有主体意识的新课程文化创生者”。[4]

也有学者针砭于课程实践中教师“唯上、唯纲”的传统弊病强调指出,教师的课程意识应是动态革新的,而新的课程意识是教师在课程决策、开发与实施中地位与作用的信念以及自己在课程活动中如何有效教学、学生如何有效学习等方面的思想观念与内心想法。[5]

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实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针对学校课程发展中教师主体意识普遍缺乏而导致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低下的现实,弗雷赫(Freire)呼吁必须彰显教师课程意识的价值,他认为“鲜明的课程意识是教师建立专业主体性、自主性、创新性的关键。教师必须对自己以及所身处的教育场域有更多的觉知,能够质疑并敢于挑战常规,这也是体现教师专业特性的基本要求”。[6]

虽然对于什么是课程意识难以形成一致的、标准化的意见,但基于诸多学者关于课程意识的讨论,我们初步认为:从本体论视角,课程意识是教师专业意识的一种特定形态,是教师对课程系统要素的本质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是内隐于教师个体的课程观与课程方法论;从方法论视角,教师的课程意识是对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价值取向的反思,是对课程实施困难的预测,是对课程设计缺陷进行批判、校正的“观念行动”,是教师的动态性、发展性专业品位的表征。而外语教师,作为学科教师在践行总体课程改革理念中,其课程意识就突出地表现为对外语课程本质及其教学价值的认识、对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语言学习方式方法和有效策略的主动反思和积极探索。

二、课程意识的结构

本质上,解构的方法源于结构的实然性。基于上述课程意识概念的考辨,我们对教师课程意识的构成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如下。

1.权力意识

权力总是主体的权力,权力意识与主体意识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诚然,教师课程意识中的权力意识来源于教师课程发展中主体地位的实然要求,但是教育制度的赋权和课程理论的支持则是教师权力意识存在的保障。

从教育法权视角来看,教师具有权力意识是指教师意识到自己有权利参与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觉知到自己参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理想与现实”具有合法性,熟知是教育法规赋予自己专业性权力。当今世界上不少国家都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教师是专业人员。我国于1994年开始实施的《教师法》也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首次从法律制度层面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法权意识促使教师有意识、自信、自主地参与课程开发与管理。法律赋予教师课程开发与管理责任的权力,反过来,基于权力的教师意识就成了促进课程不断深入发展的关键。实践中,尤其对于外语学科教师而言,虽然了解国家法律对教师权力的赋予,但在学校和课堂领域并没有深入地贯彻自己的教育法权,弱化了自己的专业主体地位。

进一步,教师专业权力意识的觉醒源于课程文化的革新与发展。“教师即课程”的理念呼吁着教师作为课程主体的身份回归和鲜明的课程主体意识的彰显。课程承载着人们对于教育理想的希冀和对于现实的不满,课程发展的本质是师生共同建构、共同参与的“反思性实践”活动,课程是不断“生成”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7]任何新的课程理念引领下的新的课程改革,都必须从教师学科课堂实践、课程改革理念最终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课堂是教师演绎科学性教学艺术的舞台,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着“或破或立”的重要作用,只有当教师正确理解并欣然接受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时,改革的蓝图才会变为现实。[8]

2.反思意识

反思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也是综合认知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反思的本质是对现象及其背后的价值的追问和领悟,这种基于目标的探究过程比结果更富有价值。教师课程意识构成中的反思意识,主要体现为教师从课程本体论和方法论的不同视角对课程价值进行审读与反思,且以课程管理者的身份致力于课程目标的设定、内容的组织和方法的选择。当然,课程反思本身也是一个课程价值负载和价值追求的维度表征。

具体而言,教师的课程反思意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对课程目标的反思。教师的专业品质要求其经常性地、有意识地去审视课程实施的前提性问题:如课程大纲、课程标准中所“规约”或“厘定”的课程目标科学合理吗?课程目标,尤其是具体的学科课程目标有没有过分“超前”或明显“保守”的地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设定的合理性如何?[9]课程实践昭示我们,理念的先进性并不能保证实践的高质量,如若具体学科的课程目标在现实的教育文化语境中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相距甚远,那么即使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了课程目标也不是有价值的课程实施,其教学就不是有效的教学或科学的教学,甚至很可能是低效的或无效的教学。对于外语教师而言,如何基于跨文化视角,在中国现代化和国际化大战略背景下,从“文化软实力”角度彻底澄清中国人学习外语,尤其是英语的价值及其意义是有效践行新课程理念,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其次,是对课程实施过程的价值反思。这种反思主要包括:课程实施是否可以在真正意义上,或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智力的发育、智慧的养成、情感的健全;通过课程实施,教学结果是否可以积淀为学生未来“全面”发展、整体发展的“潜素质”。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教师“教书育人”使命中“育人”职责更加得到重视。知识社会学的相关研究昭示我们,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结合迫使我们必须更新知识观,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关注更多的是缘由(why)和策略(how)的知识,而不是纯粹的内容性知识(what and who)。以网络为媒介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学生自我获取常识性书本知识逐渐成为可能并变为现实。对于外语教师而言,电脑和手机等构成的互联网高度发展使得学生英语听书读写能力的发展并不再如以前那样依赖于教师,他们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最新的学习资源,点击浏览最优质的教学视频,通过论坛分享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新的外语课程理念启示我们,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获得发展的同时,学生藉由外语这一工具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则更为关键甚至是核心。

3.敏感意识

心理学意义的敏感是指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很快,而教师的敏感意识主要是指对课程资源的敏感。教育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教师和学生同时都已直面信息时代,具体表现为“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的传统观念无人质疑,但除了边远山区的学校外,现代化程度更高的教学设施和条件,尤其是学生的电脑使用程度和广度,促使我们不得不接受“因特网就是超级力量(Internet is superpower)”。学习文化,网络知识的丰富程度和更新速度早已超出人们的想象,以电脑和手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纸介教材所负载的信息量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对于知识获取的需要,教师亟需树立超越纸介教材的现代课程资源意识。

首先是“教材参考”的意识。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仅仅是辅助课程实施、达成课程目标的一种可参照的文本性资源;教材是师生“批判反思性”对话中的载体、话题、案例,教材不等同于课程。课程实施再也不是“教”教材。网络的普及使得学生学习机会的丰富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更加突出。教师的课程实施应以学生的实际发展为主,以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顺序为辅,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历和发展的实际需求。教师对教材的技术化处理应该做到“重其神而轻其形”,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自主学习意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四个学会”教育理念普及下,如何发挥教师的专业领导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着力点。教育技术的突出优势就是可以较好地满足个性十足但需求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学生逐渐具备了比较熟练的电脑技术和信息视角,他们习惯于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进而支持自己的立场与观点。[10]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学生学习方式的现代化促使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需将开发、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的行为经常化、常规化,而不是对传统课程资源的补充或装饰。同时,网络的适时更新使得网络课程资源也能够满足学生的现实生活兴趣。

三、课程意识的价值

在梳理教师课程意识概念和构成要素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教师课程意识对于教师自我专业发展和课程改革实施无疑具有很大的价值。同时我们也发现,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意识普遍薄弱,在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展开以及课程改革不断修正和推进的背景下,作为学科教师的外语教师,其课程意识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有助于教师课程观念的适时更新

教师课程意识是课程理念和课堂教学行为之间的关键中介和重要桥梁。[11]不断革新的课程意识必将促使教师将外在的课程理念认知、理解和内化,将内化的课程理念有计划、有选择性、自觉主动地外显为课程实施。本质上,教师课程意识是教师在教育领域产生和表征的一种意识形态的“课程哲学”,教师如何看待课程本质,如何理解课程性质与价值,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质量。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在现代化和国际化战略中,我国的外语课程发展及其教学实践要求外语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和评价观。

2.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文性实现

在课程改革和专业发展实践中我们常常忽略了把教师专业发展视作一个人的发展,而教育、教学的人文性要求我们必须自觉克服传统的教师培训中把教师视为一个由特殊个体构成的特殊群体的“刻板”认识。国际知名语言教育专家大卫·纽南(David nunnan)指出,“每一个教师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愿望,这种需要和愿望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的表征就是想做个好老师,当教师持续地去思考、实验这种朴素的理想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提升自己的整个观念时,最终就形成了教师的专业发展”。[12]社会语言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语言发展与其思维发展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对于外语课程、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价值的理解一定会体现在对专业发展的需求中,也必然反映在日常的语言教师实践中,最终反映在学生“语言、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因此,革新外语教师的课程意识,对于个体的教师专业成长价值不言而喻。

3.有助于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优化

在外语课程改革中,“教师即课程”和“教师即学习者”的理念促使教师必须树立鲜明而科学的课程意识,并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参与课程改革,实施课程理念,优化课程实践。换言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程权力意识,取决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和反思水平。科学而鲜明的课程意识促使教师由被动的课程忠实执行者转变为动态的课程实施者和新课程文化观生成者。对于个体的外语教师而言,课程意识影响着他对自己教学实践的理解和自信心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程度。

四、教师课程意识的创生策略

意识本质上是对课程现实的能动反应,教师新的课程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自觉生成的。外语教师科学而鲜明的课程意识创生策略主要如下。

1.倡导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理念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进行本体论和方法论层面的批判反省。对外语教师而言,就是教师对自己所做出的课堂语言教学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反省,以此提高教师对外语课程发展,尤其是课程实施的自我觉察意识,进而促进自我专业发展。当然,反思也需要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外语教师通过自觉的反思性教学强化其跨文化的外语课程意识并实现“语言与思维全面发展”的外语教育理念自我建构。

2.开展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是教师教育探究的一种形式,是外语教师在探索专业发展中经常组织的教研活动,主要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对教学中发生的事件进行描述、分析、论证和反思的研究方法。外语教师对教学实施中的“故事”细节进行客观的描述,完整地表达自己从“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中感悟到的真实感受和思绪,通过英汉双语的呈现,也能从中提炼出对自己今后教学有指导、启发和借鉴意义的教学方法或原则。实践也表明,这种基于课程过程价值反思的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外语教师对课程价值的批判性、课程资源的敏感性非常有效。

3.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是基于教师的“可为”程度。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基于课程赋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部分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对课程实施方法进行一定的修正,这是增强教师课程自主权力意识的主要途径。同时,语言实践离不开人文活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双语互动效果也有赖于一定的语境和语料,校本课程开发的外语学习资源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也非常有效。因此,培育外语教师新的课程意识,就必须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使教师有意识地以敏锐的方法视角和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去发掘现实生活世界中的教育素材。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课程开发主体、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宗旨的校本课程具有极强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因而更具专业发展的价值。

五、结语

教师课程意识本质上是教师动态的课程文化观,它是课程理念和课程实施之间的关键中介和重要桥梁。外语教师的课程意识直接影响着其对跨文化外语教学本质的理解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方法的创新。

[1]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33-35.

[2]Greene,M.Toward a Community of Wideawareness:Art,Imagination,and diversity[M].Tempe,A:Arizona State University,1990:149.

[3]王长江,王恩军,李新乡.课程意识的涵义、价值与生成[J].现代教育论坛,2007,128(2):10.

[4]Giroux,H.A.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Toward Pedagogy of Learning[M].Granby,Mass:Bergin&Garvey,1988:79.

[5]姜勇.论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转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7):47.

[6]Frère,P.Education for Critical Consciousness[M].New York: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1973:107.

[7]刘华清.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78.

[8]Kelly.A.V.The curriculum: Theory and Practice(Fifth Edition)[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4:9.

[9]教育部.教育部组织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征求意见工作的通知[O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828&infoid=27350.(2007-04-17).[2008-03-11].

[10]Carter,K.Online training: What's really working?[J].Technology & Learning,2004,24:32-36.

[11]许杰英.课程意识:新课程中教师发展的生长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10):78-81.

[12]Bailey,K.M. & Curtis,A. & Nunan,D.Purs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he Self as Sourc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F13.

猜你喜欢

外语意识专业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