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探析
2012-08-15陶大伟
陶大伟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这对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党组织应结合新时期的党员教育管理特点,探索研究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加强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这对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1 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现状分析
1)高校流动学生党员问题。高校流动学生党员,主要是指因为就业或者居住地变化等原因,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正常参加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学生党员[1]。由于大学生党员有着流动性特点,这对高校党建工作和基层组织的党员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校大学生党员日益增多,大学生的党建和管理工作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点。加强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高校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提高党性和组织观念教育的一项具体措施,又是新时期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2)大学生流动党员的产生及特点。一是大学生党员的流动性较大。由于大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如顶岗实习、实训、见习等,增加了大学生党员的流动性;二是其流动频率较快,变化较快。由于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要求,大学生流动党员的实习地点会经常更换;三是实习中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比如社会上有部分党员组织观念淡化,党员对自身要求不高等负面现象,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思想。
2 建立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党支部的必要性分析
为了解决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可以考虑建立大学生流动党员党支部,通过各种形式与方法,特别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密切与大学生流动党员的联系,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变化,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
1)有利于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当前,随着高校大学生党员人数的增加,大学生流动党员的规模与影响力也逐步扩大,提高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党支部的建立,可以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体现党组织的凝聚力,使大学生流动党员真正感受到党支部是不可缺少的,是团结进步的核心力量;还可以使大学生流动党员不断增强组织观念和党性意识,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并且还可以在大学生流动党员中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
2)有利于高校党建工作的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加强,大学生党员人数的增多,党员的教育管理尤为重要。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是由各专业大二、大三的学生党员组成,由于学校的学习需要,他们需要到社会、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的调查和专业技术的学习,他们不能及时参加自己所在专业党支部的组织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组织对这部分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作用。原来按专业、班级设立的大学生党支部已满足不了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因此,大学生流动党支部的建立,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需要,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同时也是对高校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创新。重视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是高校党建工作中重要任务和内容之一,而建立大学生流动党员的党支部,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对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 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党支部管理路径探索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以后,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会放松对学生党员的要求,同时一些学生党员自身也出现了放松对自己要求的现象。这往往会导致党组织的党员管理制度无法得到真正落实[2]。因此,创建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的基层党支部,是新时期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需要,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制度。应根据流动大学生党支部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党支部中党员的行为,教育和培养大学生流动党员,严格大学生流动党支部活动,加强大学生流动党支部的建设工作。大学生流动党员党支部的建立应在学校党委组织部直属领导下开展工作,可以根据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数量,在不同的地区建立流动党小组,并根据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特点开展组织活动。大学生流动党员党支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途径、方法,加强大学生流动党员的联系和管理,增强党员意识和组织观念,使每个大学生流动党员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
2)构建完善的网络组织体系,加强对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作用,如充分利用“流动党员QQ群”、“流动党员飞信群”、“网上流动党员党支部”、“微博”等特色媒介平台,至上而下,构建完善的网络组织体系,并以层级负责制为保障,实现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党组织对党员个人的双向沟通,不断拓宽交流的渠道,提高工作的效率。一方面,各院系党组织可随时通过网络平台,将近期党组织学习的议题、内容、要求等向流动学生党员公布;另一方面,大学生流动党员可通过网络平台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向党组织汇报,流动学生党员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由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网上组织生活[3],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3)精心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内容。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党支部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广大流动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按部就班,而应灵活多样,党员思想教育的内容、方式、组织形式、效果检验等各方面都应推陈出新。从内容上看,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处于学校正式进入社会的“衔接期”,心理上难免会出现浮躁、功利的想法,故教育内容的选材上需要因势利导,“思想性”和“实用性”都要兼顾;从方式上说,传统的集中学习、专题讨论、三会一课固然可取,而充分利用现代媒介的视频会议、网络微博等也未尝不是开展学习的好途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广大流动党员自主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从效果检验上看,对于高校流动大学生思想学习的检验也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写心得、谈体会的初级阶段,而应采取合理的方式激发他们党员作用的发挥。如以实习地区为单位成立顶岗实习党小组,采取合理措施检验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以及业务能力等,真正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对他们的学习成果、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检验。要把实践活动作为创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载体,不断丰富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真正激发、调动和挖掘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学生党员的战斗堡垒和模范作用[4]。
4)规范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环节。在大学生流动党员党支部的工作运行中,教育管理大学生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其工作的重点[5].因此,要规范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环节,做到三个有效挂钩,即流动党员与流动支部挂钩、流动党员与企业党组织(或企业所在地的社区党组织挂钩、高校流动党支部与企业党组织或企业所在地的社区党组织)挂钩。只有实现“校”与“企”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上的联动,才能拓展党员教育管理的途径,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同时也才能进一步拓宽信息交流途径,加强对于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与监督反馈,防止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与管理出现“真空”[6]。
5)积极完善“人”和“财”的保障措施。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延伸,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党支部的建立与运行需要充足的物质保障与人员保障。无论是从支部的建立还是支部的管理,由于其流动性和不稳定性,都需要比在校学生党支部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物质保障与人员保障方面也需要有更多的投入[7]。由于高校党组织在对流动学生党支部的管理方面更多地是遥控指挥,其管理难度增大,因此,为了提高其管理效率,建议设立专门的党务工作人员指导其工作开展,并且从党(团)活动经费中设立专项建设经费,从人力和财力上充分保障流动党支部工作的顺利开展。
4 结束语
随着国家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流动党员已经占据了流动党员的相当比例,加强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是新时期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增强党组织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项重要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针对新形势下学生流动党员管理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党组织应根据当代大学生党员的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通过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制度,构建完善的网络组织体系,精心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内容,规范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环节,积极完善“人”和“财”的保障措施等方面的环节,不断完善党员教育环节,创新党员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不断提高学生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8]。
[1] 赵健,等.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和改进高校流动学生党员的管理教育研究[J].时代教育,2012(5):66.
[2] 韦宁照,韦国才.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的研究[J].广西教育,2012(1):58-59.
[3] 张建星,张静.新形势下高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2010(4):45-46.
[4] 赵颖,刘娜,叶琳.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实践[J].河南科技,2011(11):29-30.
[5] 王永利,褚衍松.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1-73.
[6] 陈丽.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与管理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8-101.
[7] 赵长发,糜红英.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85-87.
[8] 李昌锋,车绪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