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浅探
2012-08-15时国敏
时国敏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廉洁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为专项教育,大学生廉洁教育在我国开展的时间并不长,机制体制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和实践。本文就廉洁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1 当前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背景与现状
1.1 大学生成长面临的严峻现实
1)社会负面影响因素众多。在社会现实变化纷繁、社会意识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日趋复杂,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腐败文化等负面因素无孔不入,日益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纯洁的心灵,其做人原则和处世态度已经受到不良价值观的毒害,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事实上,社会上盛行的一些腐败现象,在今日大学生中尤其在学生干部那里已经可以找到一些迹象,如考试作弊,抄袭作业与毕业论文,恶意拖欠学费与贷款,甚至拉票贿选、以权谋私、投机钻营、奉承拍马、拉帮结党等等。上述种种不正之风和失德行为,反映出影响学生成长的负能量之巨大,决不可等闲视之。
2)大学生腐败迹象表现:一是诚信缺失的影响。目前中国社会弄虚作假、诚信缺失现象触目惊心,从街头坑蒙拐骗到学术造假,几乎渗透到社会每一个领域,这种恶劣的社会现象成为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中的主要负面因素。二是拜金主义影响。当下社会上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严峻现实,无形地左右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三是权力魔影的影响。现实中,权力可以呼风唤雨,有权就有一切的现象,强烈地刺激着大学生的神经,权力崇拜不知不觉融入大学生的潜意识之中。四是奢靡之风的影响。社会上不少人醉生梦死、奢靡成风,艰苦朴素被嘲笑,奢侈浪费被追捧,这样的现实,无时不在撩拨着大学生的虚荣心理,助长着学生中的高消费习气和攀比之风。五是关系学的影响。行贿、送礼、拉关系的社会陋习,攀龙附凤的裙带风愈演愈烈,庸俗的关系学与学生的成长过程如影相随,潜移默化,许多大学生往往从内心认可这种关系学的潜规则;六是功利的处世哲学影响。现在老实人受窘吃亏,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徒志得意满,已成不争的社会现实,不少大学生耳熏目染,不知不觉已把“厚黑学”作为做人的基本功加以修炼。
1.2 当前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状况
1)高校廉洁教育的重要意义。大学生廉洁教育作为高校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锻造大学生精神品格和廉洁风骨的重任,它是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实现标本兼治的重要举措。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是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面对复杂的社会大环境,各高校应从中华民族兴衰的战略高度抓好大学生的廉洁教育,担负起更大更多的育人责任[1]。根据现实需要,目前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需要更多的亮色和突破,以期在高校校园形成强大的正能量。
2)高校廉洁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廉政建设的不断深化,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大学生廉洁教育,与之相关的校园廉政文化活动也逐渐活跃起来。但由于高校廉洁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不能满足大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无法适应高校廉政建设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2]。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一是廉洁教育的力量比较薄弱,主要由学校纪检部门单打独斗,廉洁教育未能真正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二是观念上有误区,一些学校对廉洁教育无信心,导致行动上迟疑或不作为;三是教育方式比较单一,主要还是灌输式的,大多带有应付的成分,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四是目前高校中不同程度存在的腐败现象,也使得廉洁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关键要素
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廉洁教育涉及学生“成人”的最核心要素,意义非凡,应该大有作为,关键在于必须改变那种一味宣传和灌输的陈旧教育模式,去除空泛、说教的成分,使拒腐意识和廉洁理念真正深入青年学生的灵魂。而当前的廉洁教育大多采用廉政报告灌输、舆论阵地宣传、各种活动渲染气氛的方式,但往往流于形式,效果并不理想。大学生廉洁教育,不在于是否热闹,而在于真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廉洁修身理念真正入脑入心。因此,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必须突破当下道德教育的常规,重点把握以下关键要素。
1)努力营造氛围。一个学校的校园风气、道德风尚对学生的内在品德具有极强的陶冶作用,所以,高校必须大力弘扬正气、遏制歪风邪气,营造风清气正的小气候。要大力推进校务公开,凡涉及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切身利益的事务,应一律公开。要努力确立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的机制,使学生在民主管理的氛围中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
2)重在正面示范。如果一个学校校风不正、干部腐败、教职工行为不端、甚至向学生伸手,这就成为一种反向示范,足以将学校所有的正面教育、包括廉洁教育的努力化为乌有。教育者呈现给学生怎样的面目,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学生。高校各级管理干部、广大教师、管理人员等,都应自觉为人师表,带头廉洁自律,艰苦奋斗,奉公守法,杜绝各种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为学生树立清正廉洁的正面形象[3]。领导和教职员工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廉洁教育。
3)培养辨别能力。在当下腐败文化肆意扩散的社会环境下,正邪美丑一定程度上被混淆、被颠倒,大学生缺少足够的辨别能力,很容易受到毒害。引导大学生提高辨别能力,应是高校廉洁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对于各种潜规则、权力崇拜、庸俗关系学、奢靡之风、拜金主义等消极现象,要通过剖析正反典型事例,帮助学生辨别正邪、区分美丑,固化“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荣辱观。
4)靠制度养成。大学生廉洁意识的形成既要靠思想引导,也要靠制度规范,靠机制养成。要建立健全学校的廉洁教育制度,为廉洁教育提供制度保障。高校应将包含诚信、守法、正直等内容的学生综合道德素质测评和评优、入党、择业推荐等紧密联系起来,与奖学金评定挂钩;对学生干部应实行公开选拔、严格考核、择优上岗,让学生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机制和环境中养成廉洁自律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5)从自己做起。对大学生来说,廉洁修身不是空泛的道德说教,而应该是时刻践行的人生信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注重廉洁自律,学会在实践中亲身躬行。要保持艰苦朴素本色,远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拒绝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要学会真挚待人、诚信处世,拒绝作弊、作假等;要敬廉崇洁,远离丑恶,尤其是学生干部,不利用手中的权力或便利谋取私利,不奉承拍马,不搞庸俗的关系学等,让广大学生追求高尚,知行统一,在体验中把观念转化为行为,升华为信念。
6)从现在做起。对于廉洁教育,许多大学生认为,反腐倡廉和大学生没有什么关系。显然,这是一种糊涂的认识。对大学生来说,廉洁教育就是一种“免疫教育”。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否具有廉洁意识,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真正“成人”,能否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大学生走上社会以后,如果心地不洁,就无法抵御各种不良诱惑,最终会走上邪路,不仅毁掉自己,而且贻害社会。大学生只有从现在做起,主动敬洁崇廉、远离污秽,才会逐步具备拒腐防变的免疫功能。
3 结束语
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需要重点把握的关键要素中,有氛围熏陶,有制度保证,有示范引导,还有学生亲身体验等,可以形成培育学生辨别能力、增强免疫力的完整教育机制,避免使廉洁教育落入说教化、形式化的俗套。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不应简单沿用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唯有创新和变革才是上策,才能真正使大学生廉洁教育富有成效,推进廉洁教育向纵深发展[4]。
[1]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53-161.
[2]许国彬.对廉政文化进校园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6):17-19.
[3]高建林.高校廉洁文化建设与管理效能的提升[J].廉政文化研究,2010(4):64-67.
[4]时国敏.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向深层次拓展[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