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2012-08-15文慧俭李雪英
文慧俭,李雪英
(东北石油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文慧俭,李雪英
(东北石油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在创新性、自主性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如何加强高等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文针对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提出了以建立创新性实验平台为核心,以优势科研向为依托,以实践能力为纽带,以正确科研思维为引导,以高素质的导师组为保障,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终极目标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打破单一的、一体化教育模式,逐步探索“以学生为创造主体”的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途径,形成独特的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对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研究生创新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必须面向创新教育,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教育部于2005年制定的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中明确提出:“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1]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是我校省级重点学科,长期担负着油田测井、物探两大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十几年来,共为油田培养近千名各类高级技术人才,为油田的发展起到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但是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面临的复杂地质现象层出不穷,技术难题不断涌现,急需在理论上和技术上进行创新与突破,这对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科建设也面临新的挑战.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主战场的石油高校,有责任、有义务顺应这一时代的要求,为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1 研究生培养的中存在的问题
1.1 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超前性和新颖性.因此,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内容,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发展的先进水平趋于同步,这样,才可能使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2-4].现行的许多研究生课程内容明显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的信息,严重阻碍了学生在新的领域的开拓意识和能力.
1.2 在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外专业学生不断涌入.外专业学生没有接受过本学科专业课的培养和熏陶,缺乏必要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无法深刻理解专业技术理论,在论文研究阶段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有的外专业学生将硕士学位作为到油田工作的“跳板”,缺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功利化”倾向比较严重.
1.3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的特点,对学生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知识,各类算法,编程语言,外语都有极高的要求,因此,任何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对学生创新性带来限制和阻碍.
1.4 学生自主性、创造性不强.学生缺乏学习的原动力,畏难情绪较大;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进取心;过分注重眼前物质利益,看不到长期能力培养重要性;研究能力薄弱,本科阶段缺少必要的锻炼,无法对已有的工作做出正确的总结,无法提出自己的观点,更谈不上准确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这对后续硕士阶段的研究存在重大的影响.
1.5 缺少必要学术氛围,研究面过于局限.无法接触到专业领域研究的最新文献,无法掌握学科领域中的技术前沿;专业研究面过于局限,缺少必要的突破.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对本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带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从本学科实际情况出发,以建立创新性实验平台为核心,以优势科研向为依托,以实践能力为纽带,以正确科研思维为引导,以高素质的导师组为保障,以最新研究文献为导向,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终极目标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5-7].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打破单一的、一体化教育模式,逐步探索“以学生为创造主体”的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形成独特的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途径
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是能力培养和深度培养,其并不要求其知识的广博度,而更侧重就某一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能力,从而实现“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的培养模式.因此,在研究生阶段,被动课堂学习模式将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学习模式,带着需要去学习、带着科学问题去学习、带着兴趣去学习将成为研究生知识和能力获取的主要动力,这方面做得好与不好,将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2.1 利用创新实验平台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研究生创造潜能的发挥,首先依赖于学生自主性的充分体现.研究生只有在主动与自主的活动中才能进行思考,并赋予情感,全身心地投入于所从事的工作中,自由、愉快地获得经验.创造性学习十分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在创造性学习当中,研究生自己始终站在主体的地位上,使其在创新实验平台上逐步研究和探索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并且不断地探寻着最佳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时,不但研究生的创造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而且还能有效灵活地创造所需的必要知识,这对进一步地挖掘和开发研究生创新潜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2 及早地为研究生确定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方向.课题定得早,研究生才能利用有效的时间去认真学习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基础知识,涉猎与课题相关的各个方面技术储备,从而为后续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选题要新,要紧扣时代发展的方向,使课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按照这一培养思想,创新实验平台将根据学科优势确定不同的研究方向,阐明该方向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根据不同的科学问题,设置最新研究文献库,已有原程序和相应处理实例库,然后学生利用该创新实验平台,利用最短时间完成验证性实验和学习,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及早地确定自己下一步研究方向,使学生尽快进入研究角色,并逐步深入进去.
2.3 以高级别科研项目为依托,以创新思维以引导,以科学研究方法为保证,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开展的导师团队制,不同导师在知识结构上具有互补性,导师组的联合指导,可让每一个研究生去感受不同导师之间的知识结构、思考方式和人格魅力,这对研究生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以高级别科研项目为依托,在科研实践中培育创新,是提高硕士研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定期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会,为研究生创新思想的跳跃性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培养他们从全新的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并且为导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一个思维碰撞的好机会,激发创新思维的培养.
3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具体办法
3.1 以省级重点学科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实验室硬件设备为依托,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创建一个基本设施平台,包括以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平台,实用的应用资料库等基本体系建设,全力打造适于创新产生的软环境.
3.2 依据本学科的科研特色与优势方向,构建立一个公共、开放的软件开发与处理平台,该平台兼具“理论学习——软件开发——数据处理”等多项功能,全面为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持与保障,并逐步探索出一套“以科学问题为核心”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3.3 建立“最新文献库”.导师组根据本学科不同研究方向,建立最新的中英文文献库,鼓励学生以最新的科技文献为教材,去学习和探索国际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科技成果,发现并提出每一个研究方向中具体科学问题、实施方案和解决办法,同时导师组加以正确的辅助和引导.
3.4 建立“应用程序库”.给出常见的地震数据处理各个环节应用程序源码,让学生能够了解编程思想、编程风格、程序设计技巧,克服学生在软件开发中畏难情绪,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软件开发设计能力.
3.5 建立“处理实例库”.以导师组多年科研实践和积累,选取大量科研处理与解释实例,让学生有机会全方位接触、了解、学习各种数据处理流程、处理经验与处理技巧,使学生在处理实践中学习,形成实践——发现问题——理论学习——再实践,“以实践促学习”的良性学习循环.科研团队在多年科研实践基础上,在程序、数据、处理实例、中英文文献等多方面有着丰富的积累,可以为创新实验室建设和创新实验平台构建提供基本保障.
4 结束语
我院虽然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但是研究生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研究与探索和多方面的投入与关注.归根结底,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和基础,企业技术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都依赖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创建更合理与完善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探索研究生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创造更加活跃的学术氛围,这不论是对研究生的个人能力培养,还是对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都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1〕张志红,潘紫微.加大改革力度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
〔2〕姚秋蓉,杨蜀康.跨学科教育: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5-77.
〔3〕张来斌.认清形势.把握关键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58-60.
〔4〕林惠青.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深入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1(6):9-12.
〔5〕刘献君.从社会需求和科技创新着眼改革研究生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7(6):25-27.
〔6〕张来斌,鲍志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6(4):22-23.
〔7〕赵桂荣,刘军,澹台湛.研究生创新教育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39-140.
G643
A
1673-260X(2012)09-02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