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中学有机衔接探究
2012-08-15嵇宇科王永菁
嵇宇科,王永菁
(1.南京晓庄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2.重庆邮电大学 传媒艺术学院,重庆400065)
大学与中学有机衔接探究
嵇宇科1,王永菁2
(1.南京晓庄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2.重庆邮电大学 传媒艺术学院,重庆400065)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而现阶段我国的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人为地割裂了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紧密关系,造成了人才培养机制的断裂,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必须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等诸多方面加强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形成完整而系统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大学;中学;教育;衔接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系统中是互相衔接的上下级.双方互相影响、关系密切.一方面,中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为大学教育提供生源.中学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大学教育的质量.同时,中学教育的存在和发展也为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提供了许多工作机会,中学教育对师资数量、质量、类型等方面的需求也影响着教师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大学教育则不仅在规模、结构、类型和招生制度等方面直接影响着中学教育的规模、结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而且还以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舆论氛围影响着中学教育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舆论氛围.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相互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双方的相互影响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这与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以及人们的观念和行动有关系.如果人们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对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发展进行引导,就有可能为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并且使二者互相呼应、互相配合,在互动中共同发展.然而现阶段中学教育对大学教育茫然,大学教育对中学教育漠然.大学与中学之间缺少沟通引发双方教育教学脱节,教育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使许多学生在从中学跨人高校之后,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学习上,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在大学里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带来的学时不够用,以及政治、外语等课程与中学内容的严重重复,又影响了学生学习时间的合理安排和学习的积极性.而大量师范生涌入中学课堂的时候显得无比的茫然,他们不知道如何教学,如何与中学生沟通,如何将自己的知识与课本内容融会贯通的教给学生.甚至不敢站上讲台.因此,如何在管理体系、教育体系、教师培养体系等方面使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行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1 大学与中学有机衔接的必要性
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创史人,教育学家阿伯拉汉.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曾指出:“中等教育是决定大学发展前景和质量的基本因素,要建立高水准的大学,就必须与中等教育达成一致,注意两者的衔接.”(《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 终生教育理念的客观要求
终身教育理念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我国开始传播,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了终身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目标.
根据终生教育的理念:教育是连贯的学习过程,而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正是这个过程的重要连接点中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则是中学教育的延伸,大学与中学不能只是两个彼此隔绝的过程,它们之间的衔接工作必须得到重视,否则教育的终身性将会出现断点,终身教育体系将无法建立.因此,加强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衔接是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1.2 人才培养持续性的考虑
人才的教育培养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他需要一个持续的稳定的环境.特别是知识上的持续性,在割裂的教育模式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最需要持续性的,只有让教育在这一阶段平稳的过度.才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出现断裂,很有可能使受教育者陷入一种迷茫徘徊的状态,不利于我国人才的培养.而这种断裂很有可能打断受教育者知识所求的目标,使其失去原有的兴趣,而逐渐沦为教育的奴隶.
2 大学与中学有机衔接机制的现状的分析
2.1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严重脱节
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日趋严重,究其原因,首先,在中学方面大多中学仍采用所谓的“精英教育”和“灌输教育”模式.不同于美国的“启发式”和“改革式”的教育,“精英教育”单纯地将学生当成了“知识容器”,而忽略了学生本身.而大学关注的是如何招收到更多的尖子生,根本没有理会中学教育情况如何?开的课程与大学课程能否衔接?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彼此缺乏交流和沟通,教育的脱节,使原本系统化的教育链条被人为地隔断.其次,部分中学教育者以高考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以大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终点,完全的忽视了教育的连贯性,教育目的也慢慢的偏离了育人的主线,而部分大学教育者人为的忽略了学生中学时期所受的教育,以及所接受的知识.使得很多学生在大学初期产生了茫然无措的情绪,这对其大学生涯是极其不利的.
2.2 中学与大学教育上的巨大差异
首先,中学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教师讲授的内容面面俱到,很少给学生机会去采取讨论法、自学指导等能使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方法;大学教师讲授的内容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较多地采用讨论法、实验法、设计法.通过讨论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大学生发现性思维,锻炼大学生分析问题和口头表达观点的能力,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其次,在中学教育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由学校制定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这一过程,而学习的知识也是有一定范围的,学生与学生的知识差异主要在知识的运用能力上.在大学教育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有很大的自我选择性,很多知识需要其自我去所求,知识范围也是极其宽广的,学生需要有所取舍的确立自己的知识方向.教育过程的转变使得许多学生无法适应,因为他们很难做出自我对学习过程的选择.
最后,在中学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高考,所有的知识学习都是围绕着高考进行的.而大学教育其终究目的是人才的培养,学习无固定目标,学习环境相对轻松,在教育上是引导与自学为主.教育上的巨大差异使得学生在两者转变的过程中十分的迷茫.
2.3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缺乏沟通
首先,中学与大学联系方式较为单一,由于高考的存在中学与大学在联系方式上唯一的纽带便是考试,中学想向从大学所获得就是如何应对高考的方法,是被动的接受,是迷信的接受.缺乏有效的联系,中学不知道大学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学也不知道中学需要什么样的指导.
其次,大学生源单一,由于选拔人才的方式较为单一,大学说招收的学生大多数并不是他说需求的人才,现阶段教育的选择是一个单向的,学生达到分数后可以选择学校,专业,而学校却不能选择学生,很多有有一技之长的学生由于某些缺陷最后导致他不能在更好的环境下进一步的学习,而他的特长许多中学是知道的,但在这种单一的招生制度下,中学与大学同样的无奈.
最后,大学与中学不愿交流,少有了解.现阶段许多教育者只愿意守好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不愿意在有所发展,中学把高考当做了他的最后的目标,全然不顾人才培养的连贯性,更不了解大学对于学生的重要性,许多老师,把大学当做胜利的的果实,在学生面前夸大大学的自主性,错误的引导学生,让学生以为大学是一个休闲的场所,是对他们六年寒窗苦的奖励.这就这些教育工作者不了解大学现状,对学生进行错误的引导.而大学现阶段与中学建立的主要联系是师范生的培养,大学许多老师不了解中学教育现状,以西方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现在中国教育名师教育理念,教学视频为依托.对师范生进行知识教育,教法教育,这种脱离实际的,过于理想的教学模式,使许多师范生走向教育岗位不适应教育现状,手足无措.
缺乏交流,相互不了解,以及残缺的教育观,和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大大的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连贯性,活生生的割裂了教育的完整性.
2.4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人才培养有着巨大差别
在中学教育者灌输给中学生的目标只是进大学深造,因而只注重知识掌握,以题海战术争取优异的成绩;而大学要求大学生要通过自学以补充课堂的知识,开阔思路,从而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者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存在巨大差别,这也是造成许多学生在步入大学校门后开始迷茫,开始不知所措,自己的观念开始混乱,有的人继续走着中学学习的路,这些人终究难成人才,有的人在混乱中抛开一切走自己的路,一天吃喝玩乐浑浑噩噩度过四年.只有少部分得人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但这样的人所占比例远远不足,便造成了大学的人才培养出现问题.
“前两天没有给学生们在软件系统上布置作业,学生们都急得给我打电话。”凤翔县纸坊中学英语教师黄亚芳对如今的变化感触颇深,她说,以前最高端的设备就是录音机,使用新系统一年以来,感觉工作更有效率了,孩子们的兴趣也更浓了,习惯养成之后,孩子们的变化也特别大。
3 如何加强中学与大学有机质衔接:
3.1 加强教育思想的衔接,教育强资源共享
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人才质量观、师生观至关重要.一是提高认识,要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二是充分发挥大学人才资源的优势,主动与有关中学建立经常性、制度化联系.派专家、学者到中学开座谈会、研讨会或开设专题讲座,同时大学召开有关的学术研讨会、报告会和有关的活动都可以邀请中学的教师甚至学生参加.
大学可以利用其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中学、中学生服务.首先要共享教学设施,组织中学生到高校的校园、实验室或图书室进行参观或让中学生到高校实验室参加相关研究活动,培训相关管理人员,使中学生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拓展自己的知识,先一步与大学生活相衔接.共享师资力量,中学也可定期请大学大学教授以专题报告、讲座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辅导;以实验班、实验课题等形式让先进的教育理念进入课堂,定期派教师到大学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
3.2 加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
教学内容衔接具体来说就是课程衔接,目前中学的教学内容与进入大学以后开始的专业性学习关联度不够,特别在“3+2”考试模式下,学生刚进入大学一年级的学习难度有加大的趋向;教学方式在中学阶段比较单一,注重考试成绩使得启发式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应用较少,中学生的自我学习管理能力还有待提升.所以要要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特别是在中学教学中要加大启发式教育,探究式教育的比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学习知识.而大学教育内容可以在中学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深度,难度,探究性,发散性.建立一个循序渐进教学体系.
教学方法上大学可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综合优势与中学对接,帮助他们建立社团文化,改善中学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的状况.中学要把德育放在首位,提高环境适应能力,让中学生以健康的心理步入大学生活.
3.3 加强双方的交流合作,重视师范生培养
首先,大学需要了解中学需要什么,中学教育需要高等院校提供什么?特别是师范类院校更需要了解现阶段的教育现状,现阶段中学需要什么老师,现阶段师范生培养需要重视哪些方面.特别建议那些从事教学论教学的老师不间断的走入中学课堂,不是仅仅是名师的课堂,更有走入普通学校,普通老师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代表的教育的现状.而普通大学需要了解中学,派出专业教授去中学讲讲课,培养中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学术的了解.当大学的文化进入中学,融入中学,互不可缺的时候中学的素质教育便会轻松完成,同时也完成了对人才的初步加工.
其次,中学教师更要走入大学课堂,教书教书,慢慢成了教书匠,很多中学老师教学道路越走越窄,每天重复着过着他的教学生涯,没有新一没有激情,为什么,很多中学老师凭着一种经验一个方法交了一辈子书,不随时代变,不随社会变,越教越死,他都这样了,他交出来的学生大多数都会缺乏,发散的思维,探究的意识.所以要让这些老师达大学来,学习培训,查阅图书,打开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走入大学课堂,了解大学是一个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让他们在自我提高的同时,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我们的中学生,让中学生了解大学.
再次,加强师范学校,与中学的联系.师范学校你的目标就应在中小学,你服务的对象就是中小学,放下你建立综合大学的梦想,建立专业的师范生选拔,培养,实习,上岗的体系.和中学合为一体,在实践中了解当今教育现状,当今教育需求,在理论上引导中学如何建立正确的教育体系.如何又好又快发展教育,如何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最后,加强师范生培养是的实践性是实现中学与大学有机衔接重要的基础性工程,要实现中学与大学的衔接,除了观念的引领,政策的保证,教师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能动要素,所以在“准教师”——师范生的培养中培养他们中学与大学有机衔接的理念和实践是实现中学与大学有机衔接的必要条件;特别在我国当前中学与大学衔接还缺乏相关机制的情况下,中学教师的引导是最为迫切的现实需求.我们要让让师范生走入中学,了解中学,知道中学的课该怎么上,知道现在的教育存在什么问题.师范生是中学与大学的桥梁好的师范生培养体系可以大大加快中学与大学有机质衔接体系的建立,个以更好地将中学与大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3.4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选拔制度
首先,当下的教育改革中要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宏观的,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改变中学长期的“保姆式”的管理.注重德育,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放在衡量人才的首位.
其次,建立连贯的,培养模式,完善校长推荐制度,让一些有特长的学生,通过特殊的选拔,进入相关高校进行培养,培养专业型人才.改变断层培养的现状,制定连贯的教育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再次,改革高考制度,重视发散性,探究性的题目.不但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考察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不再仅仅重视知识的考察,好还重视对学生思维的考察.拓宽高校招生渠道,以高考为基础,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进行专业考察,录取.
最后,让多元化走入学校,培养有思维,有能力,有特长,有爱好的中学生,并让他们知道大学有什么,什么更适合你.改变以往的以分定人的培养模式,建立新的全面的考察制度和培养模式.
现阶段对中学生的考核制度基本上是一考”(高考)定终身,中学与大学的有机衔接势必受到分数的影响,其实当前的“北大”与“清华”为主的两大集团开展的自主招生正好给大学人才选拔提供了契机,如果在自主招生的背景下,对中学提出适当的衔接性要求如课程、学生素质等方面的合理标准,那么中学与大学的有机衔接才能得到有效地推进.
〔1〕李强.浅议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2〕苏德矿.如何有机地衔接好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8.
〔3〕叶信.试论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5).
〔4〕钟起清.加强大学与中学教育衔接的思考[J].新课程,2010(1).
〔5〕蒋雪岩.教育的链条不可割裂——对大学与中学人才培养衔接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6〕袁东华.试论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接轨问题[J].教育评论.
〔7〕李建成.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的理论初探[J].科技信息,2009.
〔8〕谷学禹.江苏省海门中学实践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无缝衔接“焦点”变“亮点”[J].瞭望新周刊,2004(11).
〔9〕曹琼方.中学与大学有效衔接的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4.
G40-059.3
A
1673-260X(2012)09-01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