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以烟台大学为例

2012-08-15郭金玲毕潇潇唐安志丁晓丹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7期
关键词:枢纽团组织共青团

郭金玲,毕潇潇,唐安志,丁晓丹

(烟台大学 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以烟台大学为例

郭金玲,毕潇潇,唐安志,丁晓丹

(烟台大学 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高校共青团通过“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想上的桥梁纽带作用、服务上的龙头聚合作用、管理上的集约服务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随后以大量的事例和数据从“平台”和“核心”角度说明了烟台大学共青团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中的具体实践.

“枢纽型”社会组织;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

党的十七大从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高度,提出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200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北京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了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思路,并确定共青团、妇联等10个组织为“枢纽型”社会组织.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指由负责社会建设的有关部门认定,在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的发展、服务、管理工作中,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务上处于龙头地位、在管理上承担业务主管职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对于加强高校团员青年中的思想政治引导、对于加强各种高校社团等自治组织的管理和引导、对于增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面临的共同挑战

1.1 高校共青团团员人数众多、团员意识不明显,存在群体覆盖面广与“枢纽型”先进性不足之间的矛盾

根据共青团中央组织部数据,截至2008年,全国团员总数7858.8万名.学校在最初发展团员过程中,学业成绩成为最现实甚至是最主要的评价标准,结果在高校这样高学历的青年群体中,甚至呈现出高校新生中“全民皆团”的现象.团员数量众多为高校共青团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感觉都是一样的身份,没有了团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无法感受到先进性的存在.同时,高校团员青年活动区域相对比较单一,局限于校园中,缺少与社会其他青年群体、社会组织的联系与比较,缺乏群众性,其先进性也难以显现.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商品经济的大潮也冲击着校园,部分高校团员产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或是深陷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而无法自拔,呈现出团员青年组织观念淡薄,团员身份意识逐渐淡化的现象.这些也导致了学生政治意识淡化,先进性不足,高校共青团的工作由此变得更加复杂.

1.2 高校共青团组织对广大团员青年的“枢纽型”吸引力和控制力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以及社会多元意识形态的日趋突出,高校团员青年的思想价值观也更加多元、视野更加开阔、兴趣更加广泛、业余活动的选择更加多样、需求层次不断扩展,高校共青团常规的组织生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团员青年的需求,团员青年对共青团组织的认知度和归属感呈下降趋势,团组织的宗旨、信念对青年的实际影响呈递减的态势,团组织内部成员的凝聚力,特别是组织意识方面的聚合力也逐渐递减.

突出表现在现有团组织的活动形式、内容已不能满足青年学生多元化的需求,部分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群体利益自发构建新的组织,尤其是随着网络社区、论坛、微博、网络游戏等交流方式的兴起,以及以大学生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各种社会组织不断涌现,一大批依托网络等方式走到一起的大学生,形成自发性的组织.这种“新兴社团”新颖、实用、自由,成为时下大学生表达思想、组织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平台,甚至在资源共享、保障合法权益、机会供给、困难援助等方面都能给予他人帮助与支持,有意或无意地引导着广大青年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模式,迅速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新的组织形式和集结方式.这些情况加大了高校团组织对个体成员的教育管理的难度,甚至有可能出现管理上的空白,导致高校团组织对青年学生的控制力减弱、青年学生的组织意识淡化、一部分青年从原有的组织逐步分离.高校共青团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得不到体现,试想如果高校团组织在联系青年学生时就缺乏吸引力,那么在面向社会时就会缺乏影响力,最终在服务大局中就会缺乏战斗力.

2 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实践——以烟台大学为例

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实践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平台”,即搭建一个开放型、社会性、多样化的平台,学生组织和学生群体在此平等沟通、共享资源、创造价值;二是“核心”,即体现高校共青团在这些平台中的牵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在学生组织服务管理方面体现为在思想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日常管理上发挥枢纽功能的核心作用.烟台大学共青团建立了以校团委为核心,各学院分团委为支柱,各院系班级团支部为基础,全校团员为纽带的共青团组织网络.以“平台”和“核心”为切入点,积极在高校团员青年中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

2.1 在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搭建“平台”,发挥引领团员青年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

近年来,校团委按照目标牵引式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将团的工作全面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作用.指导各学院团组织紧紧围绕本学院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认真规划设计素质拓展体系,通过开展科技创新与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和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团组织的枢纽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服务.

高歌时代主题,关注社会民生,践行科学知识,社会实践“知行合一促成长”.近年来,校团委通过完善“社会实践工作评比考核细则”,实现对社会实践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运作,推广“校地合作,共建基地”的“基地化”建设新模式;注重将社会实践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与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服务社会磨砺优秀品格,培养高尚情操,提高专业本领.2009年至2011年,共组建各类实践团队533支,其中山东省重点实践团队30支,全国重点团队2支.建立全省“百校千村服务计划”高校结队服务村52个,入围“调研山东”社会调查活动项目12项.每年以各种形式参与实践的学生数量近15000人.实践内容涉及主题宣讲、教育帮扶、文化宣传、科技支农、基层医疗卫生、灾后重建等各个方面.我校团委连续四年被评为山东省实践优秀组织单位.

志愿精神薪火相传,“微志愿”理念深入人心,123模式不断健全,志愿服务“于无声处孕芳华”.始终围绕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这“1条主线”,在以“3.5”学雷锋志愿服务日和“12.5”国际志愿者日“2个时间点”为契机集中声势开展活动的同时,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青年志愿者注册制度,注重志愿服务工作的“日常化”、“专业化”、“品牌化”3方面的建设,全面推进我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近年来,通过不断完善招募、选拔、培训工作各项机制,组织志愿者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海外服务计划、关爱农民工子女、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应急救援等各方面志愿服务,并运用微博等新媒体发布志愿服务信息,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典型,“微志愿”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生志愿服务热情不断高涨,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据统计,2009年至2011年,我校共派出“西部计划”志愿者58人,“海外服务计划”志愿者1人、“第十一届全运会”志愿者81人、“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志愿者5人,“第三届海阳亚洲沙滩运动会”志愿者410人.参与国际葡萄酒节、动漫节、中韩马拉松赛、知识产权保护、交通消防宣传、法律咨询等志愿服务9900余人次,服务小时数超过18000小时.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提高能力、砥砺品格、奉献爱心、增强责任的广阔平台.

畅开言路,爱心传递,帮扶贫弱,枢纽组织“让阳光照进梦想”.近年来,校团委畅开言路,爱心传递,帮扶贫弱,致力于发挥枢纽型团组织的作用,倾听学生各项诉求,解决学生实际困难.通过指导校学生会开展各层次的面对面活动,倾听学生各种意见和建议、健全学生诉求表达机制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架起贴近学生的桥梁.通过建设爱心超市和大学生勤工助学信息服务中心,关心和帮助经济困难同学.2010年大学生信息服务中心举办兼职招聘会135场,为贫困生争取兼职岗位1409个.2011年,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信息1200余条,提供岗位1821个.通过联络各级团组织、企业单位和社会爱心人士,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帮助青年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争取“溢满中华”谷歌奖学金,资助5名学生,2名学生获全国“自强之星”提名奖.2个基层学院团组织积极发动广大师生为患病同学捐款,累计捐款近20万元.设立大学生励志基金,现已募集捐款7万元用于资助自强不息的贫困学生.

围绕学风建设,传承科学精神,三个基地三层覆盖,创新创业“激发潜能育人才”.近年来,校团委始终将增强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核心任务,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联通青春未来创业社、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三个基地”为平台,用金字塔型的“三层覆盖”工作体系,不断推动我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第一层,大力实施“蒲公英计划”,浓厚创新创业氛围,引导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扩大创新创业活动覆盖率;第二层,继续规范化、科学化运作大学生科技基金,以每年10万元的力度,着力支持有创意、有潜力的学术科技项目;第三层,通过“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和各级各类学科竞赛,重点打造精英项目,提高学校学生科技水平.

2009年以来,科技创新基金共立项400余项,资助结题项目243项,发表论文32篇,《千帆竞发—烟台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成果汇编》编辑成册;在全国及山东省“挑战杯”大学生系列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4项,省级奖励57项;共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27个,累计进站人2100余人,站内就业130余人;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优秀校友代表举办各类青年就业创业大讲堂、创业论坛、励志沙龙近30期;学校团委连续三年获全国及山东省“挑战杯”大学生系列竞赛“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

深化内涵,提升品位,唱响校园文化活动主旋律.近年来,校团委坚持深化内涵,提高品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活动,注重传承创新,精心策划一系列既富有思想和学术内涵,又适合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努力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推动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满足青年学生素质拓展和成长成才需要.学校开设“美育讲堂”,建立校级审美教育实践基地,强化审美实践环节,广泛开展审美型校园文化活动,积极为学生搭建认识美、实践美、创造美的舞台.大力开展学习类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学习竞赛、读书征文、学习交流、课题研讨等活动,积极倡导“多读精品”读书活动,为学生推荐课外必读书目,不断提高知识素养,以周末讲堂、学子论坛、英语沙龙等活动载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加强大学生艺术团建设,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不断增强学生身心素质;指导学生社团结合自身特点开展活动,提升社团文化品位,社团文化节以其多样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广大同学的喜爱.

近年来,校团委一直致力于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形成了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读书节、体育文化周、迎新晚会、青春歌会等校园文化品牌,尤其是在活动中注重发挥典礼仪式对大学生的特殊影响作用,并加入大学生喜欢的青春时尚元素,在同学中产生良好反响.近年来,校团委共组织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百余项,参与学生5万余人次.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全国、山东省大学生文化艺术展演、山东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0余项,省级奖励200余项.

2.2 在思想引领方面,凸显“核心”,发挥引领团员青年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

近年来,我校共青团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部署要求,把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作为中心任务,以分层分类引导为原则,以创新模式、丰富载体、增强实效为重点,努力做到“五个坚持”,实现“五个到位”,团组织思想引领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

坚持分层分类引导,思想引领工作的针对性到位.近年来,我校各级共青团组织通过实施“四步走”战略,深入调研摸清“底子”,理清思路压“担子”,探索创新寻“路子”,最终全面开花“结果子”,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立足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实际需求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和具体的思想实际,确定不同层次、不同侧重、不同形式的引导服务内容和方法,将思想引导和成长服务的目标要求具体化地落实到不同学生群体身上,取得显著成效.迎新晚会上增加新生成人礼宣誓仪式,毕业典礼学校领导集体参加,为每位毕业生授予学位,教育内涵得到提升,教育效果更趋明显.圆满完成团中央首批分类引导大纲转化工作单位工作任务,《我的未来不是梦》学业规划小组案例入选团中央学校部编写的《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宝典》.

坚持实践体验,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到位.近年来,学校各级团组织紧密结合时代主旋律教育青年,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紧紧抓住改革开放3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有利契机,深入推进“我与祖国共奋进”、“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学习雷锋榜样,点亮青春理想”等一系列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体验中激发青年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干劲.同时,积极动员和组织青年学生广泛参加“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了解国情民情、磨练意志品质、增长才干本领,促使青年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逐渐达到明理、动情,将爱国主义转化为自觉行动,增强了为祖国刻苦学习的自觉性,激发了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人民日报》以《烟台大学学生社团注重学党史注重实践》为题报道了我校学生组织学习理论、重视实践体验的情况.

坚持典型育人,榜样示范效应到位.近年来,全校各级团组织积极探索典型引路的新做法和新模式,通过烟台大学十大优秀学子、感动烟大人物、青春榜样等评选活动,深入挖掘、积极选树青年先进典型,形成了学校有典型、学院有先进、身边有榜样的校、院、团支部三级典型群落,用学生身边的励志故事和典型事迹弘扬主流价值,引导学生形成学习先进、争做表率的良好风气.不断丰富典型育人载体,打造了“青年领袖论坛”、“优秀学子论坛”、“励志讲堂”等活动品牌,充分发挥典型在青年学生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坚持文化引领,审美型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到位.近年来,我校共青团组织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借助山东省审美教育研究基地落户烟台大学的优势,大力打造审美型校园文化.不断深化美育讲堂、《美苑》、美育教室、美育网站“四位一体”的美育实践机制,在人文学院、机电汽车工程学院等六个学院分别建立生命美育、汽车美育、建筑艺术等六个美育实践基地,对实现以美引善、以美导真、以美促智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涌现出了话剧相声小品大赛、舞蹈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社团文化节、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一大批既富有思想性和学术内涵、又适合广大青年学生参与的文化活动品牌.我校学生在参加的两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全国二等奖两项,山东省一等奖七项,由校团委指导并支持拍摄的校园励志电影《我们》参加各类大学生电影节并多次获奖.

坚持创新引导模式、引导手段,团组织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到位.主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项目,推行参与式教育,全校各基层团组织和各级学生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活动的设计、组织,把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活动的设计权、承办权、参与权交给学生,增强学生在思想引领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实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将思想引领目标与学生思想零距离对接,基层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丰富了教育内容,提升了教育效果,涌现出了“美从餐桌绽放”、“红色人物宣讲”、“励志人生讲坛”等一批与时代相适应、与党的要求相衔接、深受广大青年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项目.

围绕实现两个“全体青年”的目标,以推进红网工程为基础,不断探索利用新媒体方式引导青年,不断完善“烟大青年网”的理论学习、推进工作、文化熏陶、青春风采展示四大功能建设,建立起各类飞信群、QQ群400余个.利用作为团中央微博体系建设试点单位的优势,陆续开通新浪官方微博、腾讯官方微博,建立起涵盖学校、学院、团支部三级团组织和专职团干部的微博体系,并实现了官方网站新闻信息在这些网络平台上的同步及时更新,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得到有机结合,实现了思想引领工作的有效覆盖.

结合烟台大学共青团的实践可以看出,新时期的大学生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主体,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体现能够与时俱进地进行组织功能的积极更新和及时转型,随时承担重要使命,以适应时代对高校共青团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从而不断开创高校共青团工作新局面.

〔1〕张勤,吕涛,王海燕.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研究——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研究对象[J].福建论坛,2011(2):81-82.

〔2〕王健明.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1(12):10-12.

〔3〕冯志明.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浅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85-89.

〔4〕孙莉娟,李胤.浅析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160-162.

G641

A

1673-260X(2012)09-0179-04

猜你喜欢

枢纽团组织共青团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枢纽的力量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发挥群团组织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探析如何加强油田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