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金融危机时代小型服装外贸企业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出路

2012-08-15张岸嫔

对外经贸 2012年10期
关键词:服装出口服装转型

张岸嫔

(1.金华广播电视大学,浙江金华321022;2.浙江商贸学校,浙江金华321022)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服装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服装出口收入占我国外汇收入很大比重。然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陷入到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衰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复苏任重道远,对中国服装企业来说,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营环境及各类生产要素的迅速变化使得服装外贸企业承受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据中国服装协会的调查显示,2007年以来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服装企业面临生存威胁,特别是人数在100人以内的小企业关停现象普遍,小型服装外贸企业的发展出现了瓶颈。

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指出:“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必须确保纺织工业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后,作为我国主要服装生产基地的浙江、广东、江苏和山东等纷纷制定相应实施方案。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来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1—2月,我国服装出口额192.9亿美元,同比下降2.5%。2011年,我国服装出口就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增长速度在8月后迅速下降。剔除价格因素,2011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同比仅增长0.5%,其中服装出口数量同比下降0.2%。对外贸易的受阻导致中国服装出口企业“出口转内销”的意愿加强。同时,国际市场长时间疲软和国内消费市场的长盛不衰,不断激发海外品牌进驻中国市场的雄心。这对服装出口转内销的小型服装外贸企业带来新的冲击。对此,服装外贸企业必须在危机中求突围。

二、小型服装外贸企业的生存发展困境

(一)订单锐减、出口步履维艰,加大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压力

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以欧美为主要出口市场的我国小型服装外贸企业遭遇瓶颈。以温州服装外贸企业为例,据统计,2012年一季度大部分企业的订单和出口量均下降了一半以上。外汇风险也是加剧订单减少的另一个原因。另外,当前中国也逐步失去劳动力价格较低的竞争优势,外贸订单开始逐渐转移至更显比较优势的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后金融危机时代境外采购商购买力下降,我国小型服装外贸企业开拓国外新客户也比较难。

(二)要素成本增加,利润触底,减少企业自主转型升级的动力

近年来,原材料、劳动力、土地和运费等成本不断提高,同时2012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近3%。据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服装业利润下降1% ~4%。实际销售增幅逐年降低,这就将不少企业的利润直逼“零”界点。服装外贸企业面临着“不转型升级等死,转型升级找死”的尴尬局面。

(三)资金短缺,融资困难,限制了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长期以来,小型服装外贸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进行融资困难重重,甚至贷不到款;小型服装外贸企业由于规模小、信用额度低,可利用的各类资源较为有限,导致融资渠道狭窄;而通过民间融资相对容易,但风险大,给这类企业的发展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中投顾问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服装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资金流是服装企业的血液,一旦资金流断裂,企业发展将会面临严重的生存困难,小型服装外贸企业难以获得应有的资金支持将限制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四)附加值低,自主品牌少,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长期以来,小型服装外贸企业绝大多数业务都是从事贴牌生产,以加工贸易为主,自主品牌少。少数拥有自有品牌的服装外贸企业也表现出品牌定位模糊、品牌营销能力不强等劣势。企业转型的关键在于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品牌竞争力又是企业能否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品牌少,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文化缺位,制约了企业的潜在发展力

服装消费是一种经济行为,但在服装产品日益“文化”化的今天,服装文化在刺激消费欲望和消费需求方面显示出空前的能量,着装能展现出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情感诉求,从而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中国小型服装外贸企业的产品大多缺乏文化元素,降低了中国服装外贸产品的档次,制约了服装外贸企业的潜在发展力。

(六)产业链不完善,缺乏有效解决机制

目前,我国部分服装企业深陷产业链困局。面临的一个最严峻的挑战就是高库存,不管是上游原料产业还是下游服装销售,高额的库存费成了困扰服装业的一大难题。以加工为主的小型服装外贸企业先接订单再生产,库存压力主要集中在原材料上,高库存影响企业的资金运转。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加工成本不断提高,在中低端等服装产品类别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对“中国制造”的替代生产能力,“过去中国企业依赖低成本优势获得的订单向更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转移。”

三、小型服装外贸企业突围路径探索

(一)引进先进理念,转变经营意识

小型服装外贸企业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生存并发展,必须树立全新的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意识将带动产品的创新,创新是企业驾驭市场变化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小型服装外贸企业发展壮大之魂。笔者认为从长尾理论视角可为现阶段我国中小服装企业展示另一个生存空间。长尾理论为服装企业提出了一种新的战略思路为先聚焦(聚焦于细分市场),再分散(分散于个性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企业一旦选择了长尾理论,也就选择了一种营销模式。按照“长尾理论”,如果能发挥和重视这一部分“长尾”,那么他们带来的利益将远远超过“畅销商品”,这也将成为小型服装外贸企业新利润的增长点。另外,对于小型服装外贸企业来说,应学习国际成功的管理和生产经验并了解他们的发展趋势以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并开拓市场,像西班牙Zara和瑞典H&M迅速占领市场背后的战略思想,个性化消费、款多量少等都可以为企业带来生存和发展的机遇。

(二)开源节流,充分利用优惠政策融资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很多服装外贸企业面临更大的资金链和融资方面的压力,处理小型服装外贸企业资金问题,可以采取开源节流的方式来弥补资金周转困难,裁减冗员,减少不必要的支出。而融资困难依然是不解难题,国有大银行“门槛”太高,企业难以获得贷款,小型服装外贸企业通常用在当地信用社贷款或民间借贷,政府应加快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三)扩大国内市场,开拓新兴市场

金融危机中服装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小型服装外贸企业转型必须实现转型升级,路径之一就是外销转内销或内外销并举。转型过程中,小型服装外贸企业需抓紧从“六无”(无品牌、无研发、无渠道、无团队、无经验、无体系)向“六有”转化,积极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同时为了走出困境,小型服装外贸企业要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前提下,加大力度拓展俄罗斯、印度、中东、南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

(四)从OEM(加工制造)到OBM(品牌创造),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多年来,我国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应该意识到服装外贸企业的出口产品大多处在“微笑曲线”的底部,附加值低,利润微薄。服装外贸企业可以从OEM(原始设备制造)起步,实现从OEM到ODM(原始设计制造)再到OBM(原始品牌创造)的企业升级,创新技术,向打造自有品牌方向发展,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在培育品牌竞争力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产品设计中,重视服装消费文化,形成品牌文化和服装外贸企业的潜在竞争力。

(五)从转型到转移,放眼国际、抱团“走出去”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小型服装外贸企业抱团“走出去”不但可以提高议价能力,增强谈判实力,增加谈判砝码,从而获得国外招商优惠政策;而且“走出去”又能减少汇率变动的影响、绕过贸易壁垒。从企业的转型思路转变为产业触角直接伸向国外市场,进行投资转移,企业抱团“走出去”已成为放眼国际、引领未来的新趋势。

[1] 李楠.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出口对策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10(4).

[2] 林风霞.后危机时代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障碍、路径与对策探析[J] .纺织导报,2010(3).

[3] 王海峰.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进入战略调整期[J] .国际贸易,2009(2).

猜你喜欢

服装出口服装转型
让人心碎的服装
2020年纺织服装出口逆势增长
1-6月纺织服装出口保持稳健增长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2018年1~3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商品结构统计
转型
2018年1~2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商品结构统计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