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
2012-08-15张玉洁
张玉洁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200135)
一、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提出及实质
(一)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提出
贸易与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贸易与环境之间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环境保护逐渐成为各国控制国际贸易的手段,而国际贸易也被各国及国际社会用以解决国内以及区域环境问题。由此产生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加强,保护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全球环境保护的“绿色浪潮”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实质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程度还不高,希望通过扩大对外贸易来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法制还不健全,环保意识还很淡薄,环境标准的要求不是很严格,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高昂的环境保护费用;而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并且具备较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生产销售的各环节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环保意识存在一定差距,在不同的利益驱动下双方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不难看出,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改变旧的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影响
(一)环境保护对自由贸易的影响
在实施环境保护政策时,各国的标准不一会给贸易造成一定的障碍和限制,影响贸易的自由化,其主要表现在对自由贸易中的市场准入与企业竞争力、贸易结构和贸易条件等产生影响。
1.市场准入。国际贸易中的市场准入是指一国允许国外的货物、劳务与资本参与该国国内市场的程度。在具体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时各国的市场准入条件不同。发达国家对环境保护要求高,对产品标准要求相对严格,其市场准入条件就高,从而抬高了市场准入的门槛,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产品因此难以进入发达国家。相反,发达国家产品进入发展中国家就很容易,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自由贸易产生冲突。
2.企业竞争力。自由贸易要求企业经营应不受政府的干预,在市场上公平地获得竞争机会。但是各国不同的环境保护措施会令企业在商品包装、废水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方面进行调整,导致企业成本上升。环保成本的提高导致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价格优势弱化,令企业的竞争力受到影响。
3.贸易结构。在环境保护意识已成为主流的今天,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时尚,原有的贸易结构必然会发生变化。全球绿色市场的出现与逐步成熟为贸易增长带来新的亮点。
(二)自由贸易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如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环境日益恶化,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破坏,淡水资源日趋短缺,森林覆盖面积大幅减少,大量生物物种濒临灭绝,沙漠化严重等问题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及健康,人类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行动改善生存环境,而自由贸易对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世界上大部分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要尽可能地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自由贸易使各国出口本国资源丰裕型产品,进口本国资源稀缺型产品,从而优化资源在全球的配置。自由贸易使资源和产品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进口稀缺资源来替代本国开采和生产此类产品。自由贸易促进经济增长,间接为政府和企业防治污染以及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自由贸易对环境保护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1.可能扩散环境污染
自由贸易给危险工业废物和其他污染物的跨国转移创造了条件,多年来工业废物一直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2.加大了环境资源的压力
自由贸易带来了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带来大量的物质消耗,给全球的资源环境带来压力:世界淡水、森林和能源等资源不断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却不断增加,环境承载力不断降低,环境负担加重。
3.运输增长对环境造成损害
运输是贸易活动的基础,也对环境带来一定影响。交通运输设施的修建必然会改变附近的生态环境,使动植物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运输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不可避免地要排放大量废弃物,释放严重的噪音以及其他污染物。
三、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
近年来贸易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口产品结构
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是以对本国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为代价的,而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资源,以低于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初级产品。资源开采过程中和资源以外的损失均由发展中国家承担,由初级产品加工而成的制成品又高价卖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从中获取高额利润,从而使发展中国家资源消耗得不到补偿,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的恶化。
(二)污染转移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较高,为了规避国内较严格的环保法规,发达国家将某些高污染产业以及国内限制或淘汰的技术或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不仅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还使他们的经济利益受到巨大损失。
(三)绿色贸易壁垒
发达国家利用环保标准、环保标志和市场准入等作为贸易保护的借口,形成一种隐蔽性的“绿色贸易壁垒”,把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产品挡在了门外,使其贸易状况进一步恶化。
(四)环保市场竞争地位
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进行垄断,而发展中国家的环保技术刚起步,处于竞争的弱势地位。
四、我国贸易发展影响生态环境的原因分析
(一)外商投资产业投向不合理
首先,外商对我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按我国统计划分标准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第二产业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排放大量的工业废物和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危害较大。
其次,投资的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外商主要投资在第二产业服装、纺织业、塑料及食品制造业等加工工业,这些都是高污染、高排放、产品附加值较低的行业。外商通过投资将对本国环境有影响的产业转移到我国,虽然目前对我国经济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二)我国的外贸出口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出口产品中以纺织原料、纺织制品、化工原料、化学品和皮革毛皮为主,污染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加剧了我国的环境污染。
(三)直接进口洋垃圾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洋垃圾倾销地。进口的洋垃圾主要是国外的电子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垃圾及化工垃圾、放射性废物等有害物质,对环境危害巨大。
五、对策建议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通过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成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轻资源环境压力。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和健康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应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二)建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体系
合理开发和集约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资源承载能力。增加国家用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的投入,逐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重点江河水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加大力度防治大气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湖和还草工作,恢复与重建生态环境。使全国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本遏制了生态恶化的趋势,重点地区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基本恢复,农田污染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三)建立并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政府应建立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并加大监管力度。对企业生产中产生的有毒物质,存放和排放以及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相关信息向国家有关部门定期报告,并定期向公众披露。通过社会的有效监督,促使厂商采取更为环保的生产流程,以减少环境污染。
(四)大力倡导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包括使用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清洁的产品三方面内容。实质是不断将生产需要的物料和能源消耗降到最低,将产生的废物减量化、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清洁生产可以促使工业生产活动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积极参与制订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相关国际法律法规
防止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免费污染“避难所”,最根本的途径是努力使自己成为“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中国应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环境和贸易组织的活动和谈判,了解世界和各国环境保护发展的新动态,提升中国在国际环保立法和贸易立法的谈判地位,阻止国外高污染项目向中国转移,避免污染转嫁,维护国家的合法权益。
[1]厉以宁.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李仁真,秦天宝,李勋.WTO与环境保护[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王曦.国际环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徐淑萍.贸易与环境的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