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 《荀子》中的 “三段式”说理方法

2012-08-15王晖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三段式荀子圣人

王晖

(西北师范大学 文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文学作品研究

浅论 《荀子》中的 “三段式”说理方法

王晖

(西北师范大学 文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伟大的思想家荀子吸取诸子百家之长而创作了巨著 《荀子》,书中广泛地采用了“三段式”的说理方法,其论述的严整周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一格,文章以这种方法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内部结构及艺术效果。

《荀子》; “三段式”;说理

作为先秦时期的儒学大家、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荀子的思想素以广博丰富而著称于世,几百年以来,学者们对荀子思想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其人性论、知行观、君子观、社会政治思想以及其中两篇较为特殊的文章——《成相》与 《赋篇》对于后世文学体式的深远影响等方面。实际上,荀子在其著作 《荀子》一书的文章结构中还表现出了一种极富哲理性的说理方法,这种贯穿于全书字里行间中的思想虽然不如性恶论、君子观、天人观等具体的哲学理论那样直观可见,但它又无处不在,它潜藏在各项具体的议论之中。作为一种行文方式,它体现出荀子作为一位伟大思想家的缜密思维;作为一种哲理思辨,它也构成了荀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 《荀子》一书中,这种被广泛采用的说理方式就是 “三段式”,之所以将其命名为 “三段式”,是因为荀子在论说的过程中经常通过排比的句式将有联系的一组事物进行集中的排列,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其内容被分为层次清晰的三段,荀子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了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的说理效果。但是应该明确的是,这种 “三段式”的结构与通常所说的排比句式又有所区别。首先, 《荀子》中的 “三段式”结构不是简单地将三个句式相同的句子进行罗列, “三段式”的每“段”在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其次, “三段式”虽然大体被分为三段,但其格式并不如排比句式那样整齐划一,每段中所包含的内容又可分为若干层次,尤其是作者作为重点所论述的那 “段”内容,更是可以细分出许多小层次。通过对 《荀子》全书中 “三段式”的说理方式进行对比考察,按照其每 “段”之间关系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 “三段式”之AAB型

荀子的说理在先秦诸子中一向以逻辑严密、深入浅出而著称,这与 《荀子》中大量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譬喻有关,荀子运用这种方式将抽象的说理变得具体形象,使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 《荀子》一书中 “三段式”的说理方式也有一类与这一特点相得益彰,作者通过前两段中所列举的具体事例,最终在第三段中引出所说的道理,前两段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第三段为所论述的要点,即所谓的AAB式结构。例如: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篇》)①所有《荀子》原文均引自王先谦所著《荀子集解》,中华书局出版,2010年版。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劝学篇》)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劝学篇》)

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不苟篇》)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论篇》)

故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无穷者,广之极也;圣人者,人道之极也。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非特学无方之民也。(《劝学篇》)

以上各例中的 “三段式”结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中,作者首先举出两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为引出第三段中的中心观点做铺垫,而所举实例与中心论点之间则有着深刻的内部关联,特别是其内在品质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以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来引出 “积善成德”;以善射、善御者引出聪明君子善于服人的品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的 “三段式”结构中,作者时常用人们最为熟知的 “天”、“地”的德行来引出士君子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如上例中以天地所具有的 “光”、“明”特质引出君子应当具备的品质,即 “全”;用天地不言而四时有常来勉励君子修身慎独;用天之不辍冬,地之不恶远引出君子不受外界干扰,坚守自我信念的品质;以天之高、地之下、无穷之广这几大极致来引出圣人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这样一种先举两例,再列论点的AAB式结构达到了较好的说理效果,不但使所说之理更易被理解并接受,并且这样整齐的结构形式也使整体文风更加犀利,表达效果大大增强。

二 “三段式”之AAA型

《荀子》中所包含的哲理十分丰富,正如郭沫若所说:“荀子的思想相当驳杂,他的寿命长、阅历多、涉猎广、著述富,是使其驳杂的一些因素。”[1]但书中论述问题的逻辑性却并未因其思想的丰富而有丝毫紊乱,相反,书中对于每种思想的总结都十分精到。在对某一思想论述到最后下结论时,荀子也时常采用 “三段式”的结构,每段之中所论述的内容即是同一事物的三个不同方面,这样的三段之间完全是一种并列关系,即所谓的AAA式结构。例如: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劝学篇》)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 (《非相篇》)

故劳力而不当民务,谓之奸事,劳知而不律先王,谓之奸心;辩说譬谕,齐给便利,而不顺礼义,谓之奸说。此三奸者,圣王之所禁也。 (《非十二子篇》)

君子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儒效篇》)

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强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此三至者,非圣人莫之能尽。(《正论篇》)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礼论篇》)

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乐论篇》)

孔子曰: “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也。士明于此三恕,则可以端身矣。”(《法行篇》)

从以上各例中可以看出,“三段式”结构中的AAA型并列结构大多都用于总结作为士君子的各项行为准则,如在言谈中,君子要善于察颜观色,应做到不傲、不隐、不瞽;面对名利,君子应做到隐、微、辞让;面对淫声、邪色、恶言,君子应谨慎地选择回避。在 “三段式”的并列结构中,有一类最能体现其总结概括的功能,即作者在论述中直截了当地将一类事物概括成了并列的三点,并以“三”命名,如, “兼人三术”、 “礼有三本”,君子有 “三恕” “三思”,人有 “三至”、 “三奸”、“三不祥”、“三必穷”等等,每一段之中,都蕴含着荀子所总结的深刻哲理,三段的整齐排列,对于君子或普通士人的修身知礼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起到了座右铭式的精警效果。AAA型的三段式结构看似是平铺直叙地说理,但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连接在一起,不但使说理更加完备细致,也令文章结构更为紧凑精炼。

三 “三段式”之ABC型

在荀子的理论体系中处处存在着循序渐进的思想,主张任何事物都要通过阶段式的发展才能最终达到一种极致的境界。他主张人性本恶,但同时强调只要重视积学化性,任何人都能够为善成圣,而他最为注重的是人们通过学习克服本性的限制去实现理想人格的创造性过程,这个过程恰似 “蚌病成珠”,虽然艰辛,但结果却足以令人欢欣鼓舞。 《荀子》一书在论述这一创造过程时,最常采用的方法便是 “三段式”的结构,由于所论述的过程是发展变化的,所以每段之间都存在一种阶梯式的递进关系,因此,将其命名为ABC型。在这种类型中,从A到B,从B到C,每上升一个阶段都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为了达到论述的完整严密,每一段中有时又会分为若干小层次。例如: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体倨固而心埶诈,术顺墨而精杂污;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辟违而不悫,程役而不录: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弃。(《修身篇》)

这一段论述用 “三段式”的说理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三种品行修养由高到低的人。第一段中说尊重他人,自身谦卑的人,别人都以帮助他为荣耀,将他的德行视作一种宝贵的财富;第二段中说对自己严格要求,讲求诚信的人,国君会任用他,百姓会信任他;第三个阶段,作者提到了与前两个阶段完全相反的一类人,为了与前两段进行呼应,又将其分为了两层,表现了为世人所轻视和摒弃的两类人。作者用清晰的三段式结构,展现了不同人格的不同标准,褒贬之意溢于言表,天下士人可自行选择。

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 (《修身篇》)

这是更为典型清晰的 “三段式”结构,荀子在其书中将其理想人格划分为士、君子、圣人这样三个层次。圣人虽被塑造成天人一体式的完美形象,但普通的士人和层次稍高的君子只要努力学习,用心积累,都可以达到圣人的完美品格。就如上例中提到的,知道规矩并能积极遵守的,是一般的士人阶层;致力于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而又能顾全大局的,是君子;而能够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永远做出恰当选择的,则是最高层次的圣人阶层。作者依据人们面对法则规矩时所作出的不同反应就可以将人分为自上而下的三类。

除上例之外, 《荀子》中处处都有关于理想人格的论述:

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宝,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行法至坚,不以私欲乱所闻:如是,则可谓劲士矣。行法至坚,好修正其所闻,以矫饰其情性;其言多当矣,而未谕也;其行多当矣,而未安也;其知虑多当矣,而未周密也;上则能大其所隆,下则能开道不己若者:如是,则可谓笃厚君子矣。修百王之法,若辨白黑;应当时之变,若数一二;行礼要节而安之,若生四枝;要时立功之巧,若诏四时;平正和民之善,亿万之众而搏若一人:如是,则可谓圣人矣。(《儒效篇》)

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

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斲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故人知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纵情性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为君子则常安荣矣,为小人则常危辱矣。(《儒效篇》)

作者在学习、礼义、积善、知行等各个方面都对士人 (劲士)、君子、圣人这三级理想人格做出了明确的界定,有时为了对比更加鲜明,对与之相反的 “小人”这一层次也有所涉及,总体来看,其中所采用的说理方法都是层层递进的 “三段式”结构。

又如他对天下之人的论述:

人论:志不免于曲私,而冀人之以己为公也;行不免于污漫,而冀人之以己为修也;甚愚陋沟瞀,而冀人之以己为知也:是众人也。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公修而才,可谓小儒矣。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大夫、士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儒效篇》)

超越了儒生范畴,荀子将天下人依其公私之意分为众人、小儒、大儒这三级阶梯,这种分类方法,与理想人格中的士、君子、圣人这三个等级是一一对应的。三段之中的第一段讲普通民众,第二段讲有一定知识,接受过一定教育的人,第三段则是做人的最高准则,是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积累才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在君臣关系中,荀子也采用 “三段式”结构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区分:

人臣之论: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内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难,民亲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应卒遇变,齐给如响,推类接誉,以待无方,曲成制象,是圣臣者也。故用圣臣者王,用功臣者强,用篡臣者危,用态臣者亡。态臣用则必死,篡臣用则必危,功臣用则必荣,圣臣用则必尊。(《臣道篇》)

事圣君者,有听从无谏争;事中君者,有谏争无谄谀;事暴君者,有补削无挢拂。……恭敬而逊,听从而敏,不敢有以私决择也,不敢有以私取与也,以顺上为志,是事圣君之义也。忠信而不谀,谏争而不谄,挢然刚折端志而无倾侧之心,是案曰是,非案曰非,是事中君之义也。调而不流,柔而不屈,宽容而不乱,晓然以至道而无不调和也,而能化易,时关内之,是事暴君之义也。(《臣道篇》)

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国贼者: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次忠也;以是谏非而怒之,下忠也;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国贼也。若周公之于成王也,可谓大忠矣;若管仲之于桓公,可谓次忠矣;若子胥之于夫差,可谓下忠矣;若曹触龙之于纣者,可谓国贼矣。(《臣道篇》)

为人臣子有高低优劣之分,荀子在 《臣道篇》中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界定。首先,他以是否有忠心,是否爱百姓将臣子分为三个阶段、四个层次:第一段所言是人臣的反面典型,“态臣”与 “篡臣”;第二段所言是民亲士信,忠于君主,能够很好地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功臣;第三段中描述了能对国家社稷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圣臣。其次,作者笔锋一转,从谏诤的角度,先将君主分为圣君、中君、暴君,为臣子们指出了事君之道。再次,作者将为人臣子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忠”又特别提出进行论述,并将 “忠”分为 “大忠”、 “次忠”、 “下忠”三等,在最后用 “国贼”与之前的忠臣进行对比,加深其对比意味。

从以上各例可以看出,ABC的 “三段式”结构在《荀子》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其中涉及到了人格、儒学、礼制、君臣关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小人、士人、君子、圣人等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在每一个“三段式”结构中,都体现出一种层层递进的连续发展模式,每一段都相对独立,但又密不可分,相互依存。

综上所述, “三段式”的结构是荀子在阐述自己哲学思想时最为常用的一种说理方式,这种独特的方式虽然不是荀子首创的,在老子的作品中也偶有所见,但如此集中地运用和发挥则是史无前例的,这不得不引起读者的关注。 “三段式”的说理方式使同一事物对立统一的各个方面得到了集中的表现,使得论述更加具有逻辑性。无论是AAB型的例证与论点;AAA型列举式的总结,还是ABC型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种说理方法都使 《荀子》哲学的逻辑性得到了彰显,说理效果大大增强,而这种说理方法本身也已经成为了荀子哲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这种方法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也是有一定现实的指导意义的。

[1]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马积高.荀学源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吕思勉.经子解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I206.2

A

1674-3 652(2012)03-0 087-0 4

2012-01-11

王 晖,女,甘肃金昌人,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小 浅]

猜你喜欢

三段式荀子圣人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和谐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游戏教学法在“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三段式多学科整合改革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不以己善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