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美国文化因素

2012-08-15郭心民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弗罗斯特圣经罗伯特

郭心民

(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520)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美国文化因素

郭心民

(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520)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有名望、最受人爱戴的诗人。作为美国的民族诗人,他的诗歌中充溢着大量的美国文化因素:记录世人对“美国梦”的追求,体现圣经的人物、思想和西方宗教神话、典故,并包含亘古不变的美国信条,这些都是弗罗斯特给人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和精神遗产。诵读他的诗歌对现代人理解美国的精神文化、宗教信仰有启迪作用。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梦;圣经;宗教神话

一、诗人简介

弗罗斯特出生于旧金山,然而他在新英格兰度过了其人生的大部分时光。在新坎布什尔州德里农场的10年经历是弗罗斯特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他细致观察了新英格兰的自然风光,亲自参与了当地的农村生活,体会了那里的风土人情,弗罗斯特的诗风也由此形成。弗氏的诗歌着眼于新英格兰的田园风光,记录当地人民的日常劳作,抒写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因此有“新英格兰诗人”的称号。这种风格与工业文明盛行的20世纪社会背道而驰,却也正是他的诗歌获得成功的重要内核。

罗伯特·弗洛斯特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享有同时代其他诗人无法比拟的荣誉。他的许多优秀诗歌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美国文化元素,是美国文化的缩影,也对现代人理解美国的精神文化、宗教信仰有启迪作用。

二、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美国文化因素

(一) 美国梦

文学作品中美国梦的根源,可以追溯至约翰·温斯洛普(John Winthrop)面对这个新社会中的生命本质的思考——这里充盈着获取财富、提高社会地位的机会,但雄心壮志者必须通过体面的方式追求这些利益,并且回报社会。人们追求的是基于包蕴着公平、公正以及怜悯之心的氛围,充分发挥生命潜能的自由。美国梦的原型诞生了,无限地获取物质财富的机遇是对有抱负的、善良的、纯洁的人的回报[2]。

“美国梦”是美国文学和历史的永恒主题。下面我们就从美国梦幻灭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弗氏的诗歌“After Apple-picking”(《摘罢苹果》)。

首先,从诗的题目来看,为什么是“苹果”,而不是其他的水果呢?这是诗人独具匠心的安排。圣经有云,“苹果”是伊甸园的禁果,是“智慧之果”,亚当和夏娃获得了智慧,从此人类就有了知识和智慧,成了世间的主人。但也是因为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被上帝发现,而被逐出伊甸园,从此过上辛苦劳作的生活。从这个层面上说,“苹果”是走向堕落的诱惑。该诗中的果农亦如此,难以抵制收获更多果实的诱惑,所以迫使自己像亚当和夏娃一样辛苦工作,疲惫不堪。另外,“苹果”外表看上去非常诱惑,但同时也很脆弱、易烂,正如“美国梦”,脆弱的“苹果”暗示了“美国梦”如同肥皂泡一般,美丽而又容易破灭。

《摘罢苹果》记录了一个很普通的果农的“美国梦”:自己的苹果能获得丰收并且能够及时收获而获取利润。诗歌第一行记录了“一个穿过树顶,竖起两个尖端的,刺向沉静的天穹的长梯”。这个“长梯”的终点是“天穹”,但诗人没有用“sky”,而是用“heaven”,是因为后者除了有“天空”的意境之外,还有“天堂”之意,亦可以理解为“美国梦”。“梯子”是传统概念中“向上爬”的隐喻,而这个长梯,因为年久日深,两端已经变尖,这无疑是在说明梦想固然美好,但实现梦想的道路必然艰难而曲折[2]。正如诗中所讲,在苹果丰收以后就会出现一个更大的难题,即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每一个苹果完好无损地从果树上摘下来贮藏好。经过一天的辛勤工作,果农感到身心疲惫,昏昏欲睡。诗的第十行出现了“冰”这个意象,透过“冰”反映的世界就是当时社会的本质:人人都想去追求自己的“美国梦”,都想要功成名就,为此不择手段,到头来还是弄得自己遍体鳞伤,留给自己的只是“一个草枯霜重的世界”。在追求“美国梦”的道路上,这个果农碰到了自己很难克服的困境,这时他想要逃避,想要放弃。最后,他的梦想破灭了。

(二)圣经的人物和思想

圣经是基督教文化的基础。诗人艾略特曾说过:“圣经之所以影响英语文学如此深远,其原因并不只在于圣经本身就是一部文学作品,更在于圣经是记录神的话语。圣经的思想、观念、人物和用语是西方文学界里通用的货币。如果没有圣经,西方文学的风华自然就无法同日而语。”弗罗斯特的诗歌中大量借用圣经中的人物和故事,这样更贴近人们的灵魂深处,更容易产生共鸣。

前文提到的《摘罢苹果》中“苹果”这一意象的巧妙设计会让读者联想到圣经故事中的“禁果”。弗罗斯特的另一名篇“NothingGold Can Stay”(《好景不常在》)的开头几行谈论自然界里的变化:树叶由嫩绿变枯黄,美丽绽放的花朵转瞬即逝,接着第六行写道:“So Eden sank to grief”。其中,“Eden”就是“Garden Eden of Paradise”,即圣经所记载的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而被上帝逐出的“伊甸园”,那是一片乐土,亚当和夏娃本可以在此无忧无虑地一直生活下去,但由于经不住诱惑而激怒上帝,之后过着终日劳作而勉强度日的艰辛生活。弗罗斯特借用这一众人耳熟能详的圣经故事说明:任何美丽可爱的东西都不能长久,世人应该把握和珍惜。再如诗歌“Once by the Pacific”(《一次,在太平洋岸边》)。诗歌开头,诗人兀立岸边,注视着暴风雨前夕的大海,波涛汹涌,云幕低垂,这咄咄逼人的情景蕴含着灾难的前奏,因为大海思索着,要对世界做出一种异乎寻常的举动。然而,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似乎又看到了逃避灾难的希望,因为海岸有悬崖峭壁的掩护,而山崖前还有陆地的阻挡,层层叠叠的保护屏障使世人免受即将到来的风暴。诗歌的最后两行:“There would be more than ocean-water broken/Before God’s last Put out the Light was spoken.”清晰地告诉我们,在世界毁灭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将不仅仅是汹涌的波涛在岸边被砸得粉碎的惊险场面,在上帝最后“熄灭灯火”之前将有所显示。最后一行意指《创世纪》中的1-3节有关上帝创造世界的文字,原文为:“And God said,Let there be light.”诗歌到此戛然而止,让读者回味无穷。

(三)宗教神话和典故

作为人类文明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宗教在各国文化中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其中对美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便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基督教和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是英语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英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基督教是英美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因此,它影响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弗罗斯特诗歌借用宗教和神话传说,有很多是作为诗歌的喻体出现,如《新刊布什尔》中,那些白人的祖先“就像那些为亚当的子孙娶妻的祖先”[3];诗歌《觅鸟,在冬日黄昏》中,诗人在寒冷的冬日黄昏漫步回家,依稀想起夏日在枝头栖息的小鸟,第二节“当我在夏日里每每经过那鸟儿栖息的地方/必定驻足,抬头仰望/因为一只小鸟放开美妙歌喉/如天使一般在树上啁啾。”“天使”在基督教中是神在地上的代言人。诗中“天使啁啾”的喻体,表明诗人对逝去光阴的留恋与向往,也反映了对于一些难以实现的愿望,人们常常幻想用一些超自然的力量来实现,这正是宗教给人带来的精神力量。《取水》第四节中的诗句:“But once within the wood,we paused/Like gnomes that hid us from the moon”,记录的是两位来树林提水的人,一进树林便停止,“就像地神们隐藏我们不让月亮发现”。“gonme”在北欧神话中是土地神,常年居住在地下,守卫着地下的财宝,这样的比喻使“我们”与“月亮”嬉戏取水的场景跃然纸上,整首诗歌的基调也更加轻快活泼。

(四) 其他美国信条

“以欢乐开始,以智慧结束”是弗罗斯特诗歌的一大特色。“欢乐”是对早已忘却的某种东西的一种愉快的确认,而“智慧”是对人生的某种领悟,是混杂的世事中得到的某种暂时的启示。弗罗斯特诗歌中包含的信条,不仅对其同代人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于现代美国人也是一盏指路明灯,这也正是弗罗斯特诗歌永恒魅力的表现。

收录于《少年的意志》 (“A Boy's Will”,1913)中的诗歌“IntoMyOwn”,告诫年轻人要坚持自己的意志,对个人的力量充满信心,不要轻言放弃;如果有勇气沿着诗人的足迹动身,必然会“把我赶上”,也会像诗人一样“更坚信我思索的一切是真理”[4]。诗人就是在家人的极力反对下,仍然坚持诗歌创作的事业,才取得荣誉与造诣。

在“My November Guest”中,诗人把秋天比作一位悲哀的女郎,而这位女郎有着宽阔的胸怀和乐天的性格,她迈着轻快的脚步行走在秋天的草地上,以快乐的目光去观察廓落苍茫的秋景;相比之下,诗人不禁自惭形秽,因为他不具备超尘脱俗的眼光和心境,因此顾影自怜,让烦恼充斥心田而不能自拔。通过对比和自责,诗人自然地表述了他对世人的期望:乐观向上,美丽与快乐存在于每一个平凡的日子中,只要怀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人人都能从萧瑟的秋景中体会到实实在在的美。

除此之外,“The Oven Bird”传达着同情弱者的美国信条;“Fragmentary Blue”告诫世人要充满幻想,满怀希望……这些信条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是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伟大精神财富。

三、结论

弗罗斯特是一位具有鲜明民族性的诗人,他常以咏诵新英格兰山水开始,蕴含真理并影射社会文化,这对于了解美国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弗罗斯特更是一位世界性的诗人,虽然他的诗歌根植于本土风貌,然而其影响却远远超出了地域和国度,因为他的诗歌所表现的是普遍的人生真谛[5]。弗罗斯特的诗歌记录了世人对“美国梦”的追求,借用了圣经的人物和思想,复归了西方宗教神话,包含了亘古不变的美国信条,这些都是弗罗斯特作为诗人给人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和精神遗产。

[1]夏子,编译.美国文学与美国梦[EB/OL].www.Sznews.com/culture/content/2011-03/31content_5489416.htm,2011-03.

[2]刘守兰.美国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17-150.

[3]赵彤.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特点[J].山东外语教学,2010(2):88-90.

[4]桑思民.弗罗斯特诗歌一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汪翠萍.由众人写成并向大众接近: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艺术特色[J].理论界,2011(4):153.

The Factors of American Culture in Robert Frost’s Poems

GUOXin-min
(School ofForeign Languages,Guang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510520,China)

Robert Frost is the best well-known and respectable poet in the US of 20th century.As a poet of the nation,his poems contain many American cultures factors,namely,the human’s pursuit of American dream,the people and thought in the Bible,the western religion and mythology,and the everlasting American doctrine,which are the valuable property and spiritual heritage left by Robert Frost.There is an enlightening role for modern people in reading his poetry,which alsoleads a foundation for comprehendingAmerican culture and religious belief.

Robert Frost;American dream;Bible;religion and mythology

I712.072

A

1008-178X(2012) 05-0088-03

2011-11-11

广东工业大学2010校青年基金资助项目(112043)。

郭心民(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弗罗斯特圣经罗伯特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我离罗伯特·德尼罗很近,等了他十天!”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
Autumn Fiers 秋火
以介为主 零星散译*——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1949年以前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译本的文体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