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2012-08-15刘建国
刘建国
中国画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刘建国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它扎根于中华民族丰厚的土壤之中,历经数千年文化积淀、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之一。它包含了中国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哲学观念以及技法、理论等,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初中阶段的中国画教学标准为“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和方法,进行练习”,对初中阶段中国画的教学提出了要求。
中国画教学;观察能力;绘画水平
在中国画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初中学生对中国画的形式和表现内容,在理解方面存在偏差,有的根本就不能理解,多数学生只停留在照葫芦画瓢似的临摹水平。在学习绘画方法时,由于对工具、材料性能的了解太少,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加之课时安排较少,3年下来,学生对于中国画的学习好像蜻蜓点水,收获甚少。
在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3个问题比较集中:1.学生普遍认为中国画很难掌握;2.学生觉得不知道为什么那样画;3.学生对使用毛笔和宣纸作画感觉到非常困难。
针对中国画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解决问题要从根本做起,这个根本就是观察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观察能力培养是重中之重。因为无论是对事物的塑造或表达,还是美术学习过程本身,都把观察能力的激发与培养放在了首要地位。在新颁布的《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无论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还是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观察能力的培养都是教学展开的重要基础。针对中国画的特点,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会观察中国画的造型规律,仔细观察蘸墨、调色、运笔、用墨的方法,促进技法的学习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把观察与欣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理解与感悟水平,逐步提高观察的目的性、针对性,有意识地对观察内容进行提炼加工,从而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改进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中国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一些探讨。
一、 抓住观察对象特征,从整体着眼
(一)布置观察作业让学生对照实物进行观察,并写出观察记录
观察力是人们在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中,能全面、深入、准确、迅速地把握事物特征的才能。组织学生对绘画题材进行长期的、有目的的观察,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也能逐步了解到被观察事物的本质。
校园里有一小片竹林,学生每天课间都在竹林边玩耍。结合教材中《有品格的花卉》一课,我安排学生从入学开始,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对竹林进行观察,并布置观察作业。(1)观察单个竹竿的生长规律和外形特征;(2)观察竹枝、竹叶的生长规律和外形特征;(3)观察竹子在不同季节的特征变化。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写出观察记录,拍摄观察照片。同时,让学生思考怎样画竹子,画竹子的什么?
第二学期上课时,在讲解竹子的画法之前,先让学生展示观察的结果。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1)竹竿是有节的近似圆柱体,离地近的地方竹节短,往上逐渐放长,到末端又变短。(2)竹叶近枝处较宽,之后逐渐变窄,末端很尖,每枝三、五叶片自然穿插,形成类似个字的组合。(3) 竹枝互生,且有弹性。(4)竹子在夏、秋季时生长快,枝叶繁茂,冬季稀疏干瘦。各小组学生都展示了有代表性的照片。同时,学生提出要画出竹子的特征,还要画出竹子坚贞不屈的品格。
我结合学生的观察结果讲解竹子的画法,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为什么画竹竿时把毛笔调成扁平状、在笔的两侧蘸墨,中锋行笔,为什么竹叶组合成人字形或个字形,以及枝干的穿插组合等知识。观察使原来生硬的讲解变得生动易懂,使原来只知道是什么,深化到理解了为什么。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起来,画面的组织丰富多彩。学生还提出冬天雪后竹子怎样画、为什么画家喜欢画竹子等问题,既落实了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二)利用多媒体实现对绘画题材的多角度和全方位观察
在《有品格的花卉》讲解梅花的画法时,我感觉学生在生活中见到梅花的机会很少,对梅花的枝干、花朵、花瓣、花蕊等都很陌生,空洞的讲解难以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于是我对梅花进行了研究,并制作了介绍梅花的课件,在课件中第一部分展示了不同地区、不同种类、不同颜色的梅花,使学生对梅花有个大致的了解。第二部分展示梅花枝干的照片,让学生总结归纳枝干的特征。第三部分展示梅花花朵、花瓣、花蕊的特写,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梅花的特征。第四部分从不同角度看梅花。经过这样的观察,学生对梅花有了整体的认识,对梅花干、枝、花的特征也了然于心,绘画时感到心里有数,在表现梅花时很快就能理解老师讲解的画法,抓住了梅花的主要特征,避免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少走了弯路。
学生通过对绘画题材的全面观察,便于抓住所画题材特征,加深对绘画内容的理解,使教师的讲解得到有效呼应,教学的知识、技能得到落实,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根据中国画的绘画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
中国画教学难点之一是学生对工具和材料性质的掌握。宣纸的性能极富变化,毛笔柔软而富有弹性,是非常难以控制的。以学生的能力要在这样变化多端的宣纸上用难以控制的毛笔去画出规定的形象,是极其困难的,中国画丰富的线条与干湿浓淡的变化,更令学生感到难上加难。
要突破这个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就要在观察上下功夫。教学中要让学生看清老师的示范,掌握绘画的基本规律。
在学习梅花的画法时,我把绘画的过程制作成视频资料,结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编辑。上课时,教师示范画法的同时结合欣赏视频,使绘画的每一步都让学生看得清清楚楚。同时,重点部分有意识地将视频慢放,让学生真正看到老师是怎样调笔蘸墨的,在运笔过程中是怎样起笔、行笔、收笔的,在行笔过程中是怎样提、按、顿、挫的,以及行笔的轻、重、缓、急等节奏变化。同时,观察到不同的行笔变化在宣纸上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个别辅导和分组演示让学生看清楚绘画的细节,做到心中有数。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对整体的绘画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还能对绘画技法的关键环节加深理解和感悟,解决了中国画教学中绘画工具和材料对学生的限制问题。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示范很快掌握基本的用笔方法,克服了畏难心理,在绘画时能很快学会梅花枝干、花瓣的具体画法,对枝干穿插、花朵与枝干的组合等细节处理也比较到位,教学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
三、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加强学生对绘画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对绘画题材和画法的观察是画好作品的前提,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这个阶段,还要让观察与思考相结合,让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深入思考,加深对中国画的理解与感悟,从而丰富中国画的教学内容,拓展中国画的教学空间。
(一)实物和作品对比观察
以学习梅花画法为例,在学生绘画之前,我利用课件展示梅花照片和梅花作品的对照图,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看它们哪些地方像,哪些地方不大一样。经过观察和讨论,学生总结出:中国画作品中的梅花,枝干的粗细变化规律和真实的梅花一样,但动态变化、深浅变化、虚实变化差别很大。作品中梅花造型和真实的梅花大体相同,但作品中的梅花疏密、大小对比、颜色对比等方面和真实的梅花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学生认识到,中国画一方面要表现梅花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中国画还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作者表达的需要对梅花进行处理,形成新的样子,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中国画的理解。由此引申出中国画在造型上提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托物寓情,因物喻志”,使学生对中国画的形式与方法有了新的认识。
(二)中国画作品和西方绘画作品对比观察
初二的第一学期,结合学习山水画,我利用课件让学生对比观察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洋画法的风景画,找出它们的异同。在对比中学生发现:中国画的造型手段是“线”,通过在创作中积累出的各种不同的“线”,抒写自己的胸怀,描绘心中独有的山川;“追求笔墨情趣”,作者通过笔墨的丰富变化来传情达意,重点在笔法和墨法的运用上。同时,在一幅作品中加上诗文、书法、绘画以至印章的等艺术手段,也是中国画极为新颖的一个特色。通过这样的观察和体会,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到了中国画的特点,理解了中国画的高明之处,逐渐对中国画产生了认同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在中国画的教学中,我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和探索适合中国画教学的观察能力培养,力求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水平,并由此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培养学生自觉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忻然.观察能力培养与训练[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30-60.
[2]连榕,罗丽芳.教育心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0-200.
责任编辑:何 岩
G633.955
B
1671-6531(2012)06-0160-02
刘建国/北京市枣营中学一级教师(北京1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