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2-08-15陈秀芳
陈秀芳
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陈秀芳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职业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实现国家、企业、学校、学生各方“多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我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开展情况,分析校企合作的意义,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训的过程。校企合作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平台,学生到企业实习,既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同时又能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1]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其核心是产教结合、工学交替、双向参与、互联互动,最终实现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提升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2]
1.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本质的回归。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本质特征的高职教育,与产业界有着天然紧密的联系,职业学校与企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是高职教育特有的规律。基于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高职教育本质的回归。[3]
2.校企合作模式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以就业为导向”要求高职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就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实现教育与就业的衔接,而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贯彻这一办学方针的有效途径。首先,校企合作模式可使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其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成长周期。再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招用技术人才的要求。
3.校企合作模式重建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沟通了理论与实践,实现了人才培养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的转变,重构了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切实提高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学生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4]
4.校企合作模式破解学校的“瓶颈”。学校培养与企业直接挂钩,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同时破解了教学“硬件”滞后于生产应用的“瓶颈”,解决长期以来技工教育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没有足够资金投入,就无法做到培训教学设备设施与生产现场应用同步,就无法满足企业对培训的需求,培养学生也就无法做到有针对性和主动性,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达到培养与就业的统一。[5]校企合作解决学校实训设备不足,校舍、生活设施和师资不足的矛盾。
二、目前我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形式
1.校企联合办学。目前我校会计专业与厦门旭初会计师事务所的校企合作形式就是校企联合办学,即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专家可到学校兼职授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教师在企业中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培养更贴近企业人才,学生毕业即可上岗工作,大大缩短企业用人成长周期。[6]联合办学的另一目的,企业可向学校提供实习设备、实训场地,改善学校的实习条件。联合办学的优势很多,但是,学校和企业毕竟存在许多差异,学生缺少亲身体验的机会和企业的氛围,导致学生初到企业因不适应工作环境而半途退出。
2.订单式培养。“企业向学校订单培养”模式,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计划、教学方法、评估方法等订单培养计划,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培养适合该企业需求的员工。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配置计划,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对学生实行量身定制,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招工与招生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订单教育”有效地保障了学生就业,使学生进校后就有归宿感,也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实现以就业促招生、以招生促发展的格局。[7]我校目前数控、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拟列入订单培养计划。“订单式”培养办学模式,虽然避免了培养上的盲目性,但它缺少了体验岗位这个环节,学生到岗位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
3.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式培养模式。按照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办学思路,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我校与厦门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酒店管理专业生产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由双方共同参与建设和管理。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在三个阶段的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入校后先到酒店进行见习,然后返校学习。尽管学生没有岗位生产技能,甚至不会工作,经过观察、学习,他们对酒店的工作环境与状况、从事的工作有了一定了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坚定了他们学技能的信心,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解决他们的疑惑,这样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习,其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热情高涨。
第二阶段:经过在校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学生有一定实战基础,开设技能课题,第二学年抽一个月时间,再到实习基地进行岗位训练,让所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查找不足,有针对性地弥补。通过实战训练,开了眼界,为今后努力找到了方向,再返回学校学习,学生自理能力明显增强,自觉自愿学习,苦练基本功。
第三阶段:顶岗实习,即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掌握了基本的岗位技能后,第三学年到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既可缓解学校里设备少的压力,又可满足用人单位岗位用工需求,学校派专业教师进行跟踪管理,共同完成培养计划。这种培养模式,不仅为企业锻炼出一批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准职业人”,而且教师的实践技能得到强化,专业知识水平得到了提升,对教学工作也是有帮助的。
4.建立校校企式培养模式。我校与台湾一所高校、厦门一家台资企业三方共同合作的培养模式。两所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学生第一、二学年在我校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五学期到台湾学习了解台湾地区的文化及专业服务技能,第六学期到厦门台资企业实习。此模式可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对比大陆与台湾地区的不同文化背景及专业服务技能,对学生进入台资企业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一个招生亮点。但由于到台湾学习的成本相对比大陆高,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就无法实现。
5.与企业的教学联动。为了使学校在校内的教学过程尽量贴近企业,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企业关联互动。学校每年定期安排校领导、专业教学部主任及相关专业教师走访用人单位,了解学生实习情况,获取企业对学校培养方向的评价及要求,将获得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教学部门,及时对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做调整。每年暑假,安排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习,亲身体验企业的生产现场,获取直接的技能知识,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紧贴企业实际进行培训课题开发。每年上半年,我们邀请企业来校举办“校园招聘会”,下半年邀请企业代表来校参加“校企合作年会”,近距离倾听企业的心声。我们也积极邀请企业专家来校为师生开设各类专题讲座,进一步吸收企业的先进经验。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学校雄厚的师资和精良的设施设备,为很多企业开展员工的技能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来联络与企业的感情,不断增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互联互动,最受益的无疑是我们的学生。
6.产教合作。学校现代化的实训中心,除了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技能实训机会外,也经常为企业进行来料加工,让师生在校园里就得到“真枪实弹”的操练机会,进一步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学校与企业联手,将模具厂与学校的模具实训中心合二为一,既是面向社会的模具工厂,又是学生的实训中心,让学生有更多实践练兵的机会。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校企合作的阻力相当大。上述我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还是表层,需要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
高职教育和培训要想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还有很长的路需要业内和社会各界共同探索,特别是政府的支持,企业和学校才能联手推动校企合作。[8]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校企合作之路,努力壮大校企合作队伍,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我校长期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1]李高海.浅论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J].继续教育,2008,(5).
[2]劳动保障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R].
[3]张小建.劳动社会保障部部长.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上的讲话[R].2007-3-9.
[4]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科技部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J].继续教育,2008,(2).
[5]王瑞祥.深化认识健全机制积极推进中央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R].在中央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6]姚小英.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0,(19).
[7]潘大明.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0,(14).
[8]课题组.建设一个实践型的学习共同体——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7A):19-23.
责任编辑:郭一鹤
G712
B
1671-6531(2012)06-0122-02
陈秀芳/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福建厦门3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