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识知”能力与硕士研究生教学

2012-08-15王思清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意会实践性硕士

王思清

“识知”能力与硕士研究生教学

王思清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教育不断扩招,其批量生产给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带来压力,其质量也令人担忧。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研究生阶段对“识知”能力的要求更高,故教学应同时注重静态“知识”储备的增加以及动态的“识知”能力的加强。个人知识的境遇性、意会性、可塑性、实践性要求研究生阶段在实施师徒式、专业式、协作式、教学式教学模式时,注重探究性、凸显协助性、体现自助性、回归实践性,以提高研究生的“识知”能力。

“识知”能力;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个人知识

一、个人知识与认知

“个人知识”既是一种知识的存在形态,也是一种知识的形成过程;既是一种静态的“知识”,亦是一种动态的“识知”[1]。恩里科·C·佩罗蒂(Enrico.C.Perotti)认为,可编码的显性知识仅仅是“冰山”一角,藏在水面下的大量隐性知识还有待人们开发[2]。石中英认为,缄默知识是人类知识总体中那些不能清晰地反思和陈述的知识。[3]波兰尼指出,教育的功能在于形成隐性知识即缄默知识。爱因斯坦认为,“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这标志着教育是知识与个体经验的结合,从而转化为能力的过程。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不仅应该关注研究生的知识,还应该关注研究生的“识知”能力的加强。

1.个人知识的境遇性与“识知”。个体具有差异性,个人知识也因人而异。个人知识具有情境性和介入性。雅斯贝尔斯等学者认为,人的基本存在结构是“境遇一内居一存在”[4]。“生活中一切困惑的境况归根到底都是由于我们真正难以形成关于情境的价值判断”[5],而日常的经验会告诉我们,某一事物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同时也告诉我们相应的结果[6]。没有“识知”者的参与就没有个人知识,个人知识是“识知”者在一定情境下自我建构的结果,个人、情境以及个人的自我建构是其三大要素。个人知识的境遇性决定了“识知”者的“识知”是个人知识增长的重要因素。

2.个人知识的意会性与“识知”。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这是不同的个人意会的结果。相对于意会知识而言,言传知识不过是露出水面的冰山,意会知识才是隐匿在底下的宏大部分。我们的习惯、态度等,都是人类生活经验的智慧化积淀,它们构成了“我们行动基础的‘理性不及’的因素”[7]。个人知识获得方式的意会性是它的重要标志,但并非所有个人知识都是不可言传的。通过不断的“识知”,个人知识也会不断增进,个人的意会能力也会随着“识知”能力的增强而增强。个人知识的意会性要求“识知”者具有较强的意会能力,这需要意会能力不强的人不断地进行自我建构和“识知”。

3.个人知识的可塑性与“识知”。个人知识是“识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或吸收的。个人知识是通过主体的“识知”活动,不断适应生活世界的结果。个人知识的建构是个体与他者在交往商谈中进行的社会建构[8]。个人知识是可塑的,是个人不断地主动进行建构的结果,是可以习得的。比如,一个不会言语的婴儿,在经过不断学习和建构后会具有很好的语感。

4.个人知识的实践性与“识知”。个人知识是个体在一定的情境中自我建构的结果,个体自我建构的过程就是个人实践的过程。在个人知识的视野中,“世界对我来说无非就是在这些思维中被意识到存在着、并对我有效的世界”[9]。个人知识本身是一个根植于“识知”者与其生存、生活境遇互动的实践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概念,是一种“知道如何”做事的知识,是随着个体在不断实践中不断成长而不断提升和不断形成的。

二 、“识知”能力与硕士研究生的角色

我国招收研究生的数量逐年提高,从2000年的39.7万人提高到2010年140万人,研究生的质量问题受到关注。长期以来,硕士研究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于查阅资料,容易接受别人的观点,不敢于挑战权威进行自己独立的研究,不习惯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硕士研究生与本科及以下级别的学习相比,应该更具有创新性和个人性,对“识知”能力的要求更高。硕士研究生又分为学术性和专业性两类,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硕士研究生,都需要有较强的“识知”能力。

研究生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高深知识,对创新、对创造性思维要求更高。虽然高深知识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之中,高深知识的内涵是不同的,其边界会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知识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10]。高深知识具有相对性,对于主要传授高深知识的大学而言,应该跟上知识更替的要求,应该时刻走在学术的前沿,并且最好是能够探求未知,从而引领学术的发展方向。如同潘懋元提到的,“大学的理想,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对大学的一种展望、追求和向往,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设计与构想,是引导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航向。”[11]要想完成这一追求就应该在研究生教育中关注研究生识知能力的发展。大学的主要功能是传授、发现、应用知识。研究生作为大学的高级学生群体,发现知识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识知能力。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整合和发现知识,这就需要他们不断地进行知识建构。当研究生面临的挑战性任务与先前知识、经验之间存在差异时,就需要不断地进行阐释和反思建构。特别是硕士研究生,他们还没有从本科生的角色中转换过来,还没完全适应研究生的角色。在知识或意义建构过程中,研究生所进行的学习是高阶学习,对“识知”能力的要求更高。

我国关于研究生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潘懋元认为,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研究生教育主要有三种模式——学徒式、专业式和协作式。这三种模式依历史顺序产生[12]。薛天祥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应该包括教学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专业学位)。李盛兵认为,对研究生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开始深入到详细具体的问题,比如,区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或者是按照专业门类进行区别研究。无论是哪一种学科,实行哪一种教学模式,都应该关注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识知”能力的培养。

三、硕士研究生教学的新探索

现阶段,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大规模扩招所致的质量下降问题;二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研究生教育的价值追求正由单一的学术性转向多元价值[13],对研究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也是研究生个体差异及研究生教育自身的需要[14],现有的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和教学式等教学模式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实践性差,对研究生“识知”能力不够关注等等,研究生的教学应该更加注重探究性、凸显协作性、体现自助性、回归实践性。

1.增添谈话讨论,注重探究性。关注探究性有助于研究生研究高深知识,多进行谈话讨论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探究能力。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15]。克拉克在其《高等教育系统》一书中,曾专门论述了知识问题,认为高深知识处于任何高等教育系统的目的和实质的核心[16]。布鲁贝克也强调,“高等教育研究高深学问,高等教育关注的是深奥的学问。”[17]高深知识本质上内在于人,缄默知识是其重要的部分。它还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是人创造性活动、实践的结果,专家的复杂性社会实践是其主要来源。这同时导致了它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创新性、自主性等特点。学者们认为,通过实践和直接经验的方式、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形式可以传递和获得缄默知识[18]。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与研究杂染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19],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识知”能力。在发现——探究的教学方法中,一切知识都是尝试性的,是开放、动态的发展过程,是有待不断完善的结论。[20]探究式教学是一种走向知识生成的教学,是与高深知识和个人知识形成相适应的一种教学方法。

现阶段,硕士研究生数量在不断膨胀,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徒式的教学能否在研究生教学中有序进行,需要导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多的关注研究生们的进展与变化需要,启迪他们的思维,提高其思考能力,注重探究性。有些学校某些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学进行的是学徒式的模式,有些专业是协作式的,无论是哪一种模式都可以融入谈话讨论。

2.凸显协作性,体现自助性。没有“识知”者的参与就没有个人知识,个人知识是“识知”者在一定情境下自我建构的结果。这里所说的自助性,主要是针对具有一定识知能力的研究生,可以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权,导师只在其需要帮助的时候发挥好协作性的作用,协助研究生的自助“识知”。如同客人吃自助餐,研究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营养需要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真正好的研究型大学,应该如同超级市场一样,能够提供给学生众多的学习机会。

对于主要以传授高深知识为主的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而言,凸显协作性、体现自助性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研究生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并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自行解决问题[21],如果无法解决,应该在其学习团队中进行讨论解决,也可以向导师或导师组提出。如此不断重复、循环,螺旋上升,研究生会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最终实现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学术水平的进步,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形成自身的思维方式,不断增加知识的储备量,不断增强“识知”能力。

3.回归实践性。石中英提出要重新审视“实践教学”的价值[22]。研究生教学不同于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更强调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关注“识知”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研究生能够很好地投入进去,有利于其灵感的形成和思想的升华。研究生教育要加强科研实践环节,注重提高研究生科研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注重培养研究生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个人知识,关注个人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强调知识的价值性,知识对于个人的意义,诸如信仰、情感、希望等与个体生存密切相关的一切实体或非实体的存在。研究生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将实习与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合理的结合。

为了培养优秀的研究生,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不仅有助于其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还能促进学术的发展,对个人的“知识”储备量的增加和“识知”能力的增强都大有裨益。在学术交流中,能够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不断获取新的学术思想,并增强其自身的“识知”能力,从整体上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帮助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研究生也可以进行各种求职训练。培养研究生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对德、智、体等各方面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都会影响个人的发展。基于个人知识具有境遇性、意会性、可塑性和实践性四大特性,研究生教育应该增强境遇性、意会性、实践性,增强研究生的学习思考能力,促进其个人知识的不断建构、“识知”能力的不断加强。

总之,研究生教学应该实现方式的多元化,在实施师徒式、专业式、协作式、教学式的基础上,强调教学中的探究性、凸显协作性,体现自助性以及实践性,促进研究生静态“知识”储备的增加以及动态“识知”能力的加强。

[1](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93.

[2]Enrico C.Perotti,Bank Lending in Transition Economies[J].Journal ofBanking and Finance,1993,(17):1021—1032,North Holland.

[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9.

[4][8]蔡春.个人知识:教育实现“转识成智"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6,(1).

[5][6](美)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68,263.

[7](奥地利)费雷德里奇·阿·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l997.33.

[9](德)埃德蒙德·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引论[A].倪梁康.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C].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111.

[10]陈洪捷.论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

[11]韩延明.哲学的观点:大学理念.转引自: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77.

[12]潘懋元等.关于当前研究生教育体制创新的若干问题——兼论信息与电子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问题[J].煤炭高等教育,2004,(1).

[13]李盛兵.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之反思[J].教育研究,2005,(11).

[14]孟珊.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之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15]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A].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72.

[16](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王承绪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2.

[17](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

[18]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2).

[19](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S].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0.

[20]赵蒙成.复杂性思维与“高深知识”[J].现代大学教育,2005,(5).

[21]王刚.新形势下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8,(4).

[22]石中英.关注缄默知识深化教学改革[J].人民教育,2004,(Z1).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43

:B

:1671-6531(2012)06-0080-02

王思清/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助教(云南丽江674100)。

猜你喜欢

意会实践性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论柯林斯的意会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的启示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陈思照:音乐可让两岸神通意会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名人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