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2-08-15林园
林 园
浅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 园
学前儿童的教育主要注重其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培养,从而达到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学前儿童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发展生存的能力,乐于和人交往、性格良好、行为统一协调,形成一个能够协调内在需要和外部压力的良好心理。随着我国学前儿童教育的研究和改革不断深入,学前儿童教育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非常好的发展趋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目前我国学前儿童心理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近年来,我国的学前儿童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从事学前儿童教育的工作人员受教育程度已经从中等师范学校逐步提高到专科、本科,甚至是研究生。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的教育工作者有机会和国外的同行进行交流,互访愈来愈频繁,一些研究课题直接把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理论引入到国内,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教学设置的日益完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目前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落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和办法,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计划,但在实际生活中,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人们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即主观上非常重视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客观上却只实现了儿童的物质条件和生理健康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切实得到推行。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的学前教育机构、教师和儿童家长缺乏相应心理健康知识。针对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认识:
其一,简单地用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很多从事学前教育的人员常常把儿童的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或者被认为是个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并没有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其二,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一些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会借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理论,没有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
2.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目前,虽然我国在儿童心理方面的理论和研究已经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从事这方面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员依然很少;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历史很短。
在学前儿童心理教育的实践之中,由于各种形式的幼儿园、托儿所和学前教育机构都缺乏相应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指导,有的只能简单地借鉴相邻学科的经验,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3.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由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缺乏使得我们培养出的教育工作者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低的理论水平,对于儿童表现出的心理现象常常不知所措,无法对儿童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校正,更无法预见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加以干预。
二、提高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对策
1.加强家长和学校的协作。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对于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在家里要及时地给予表扬或是批评。家庭和学校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得到家长的认同,通过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教育的效果才更加明显、快速和巩固。
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学校、社会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三大环境。要想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长同样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在多个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所以,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是十分必要的。再者,孩子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只有家长掌握心理学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进而给孩子施以健康的心理影响。
通过各种活动转变家长的健康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意识,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明确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目标,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提供条件,为孩子提供有效的心理教育。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家长的配合,家庭和睦、成员关系融洽、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真正做到尊重孩子,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形成良好的性格。家长和学校要加强合作和交流,从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入手,做好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
2.提高教师的素质。作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具有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并能够自觉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同时,教师自身要保持心理健康,因为健康的心理会感染到周围的人,幼儿的心理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如果教师的心理存在缺陷或是不健康,就会在有意无意间把不健康的因素带给儿童,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端正对孩子的行为和态度。教师的行为态度是形成健康环境的基础,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否则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就是一句空话。少数老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会给孩子的心理蒙上一层灰色。如果一个孩子的能力比较弱、接受能力差,老师对他说:“你怎么那么笨啊,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学不会。”就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同时也会使其他孩子从小就养成不平等的观念和对有缺陷人的偏见,染上不尊重人的恶习。
3.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环境。人的思想、行为方式和感情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学前儿童的年龄很小,可塑性很强,他们的心理发展非常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所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幼儿园要树立良好的风气,以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是孩子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环境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团结互爱、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积极向上的风气能够使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的成长。幼儿园要努力创造平等、团结、互爱的气氛,对待孩子要公正,不能偏爱某一个孩子,坚决杜绝有损孩子心理健康的言行。
4.满足孩子正当的心理需求。科学证明,能够接受到成人正确而有理性的爱的孩子,在生活中总会表现得充满自信、乐观、积极进取。例如,有些孩子上课捣乱,休息时间经常打架,这往往是家长或是老师对他的关心太少所致,孩子想通过打闹引起老师对他的注意,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如果老师能够轻轻地抚摸一下他的小脑袋,关心地询问一句,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动作和言行,能够使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会使孩子快乐的度过一天甚至是终身难忘。因此,老师在平时要通过各种形式向每一个孩子表达自己的爱,让孩子生活在爱的氛围之中。
5.培养和防治有效结合。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要注重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和适应能力,减少相关心理疾病的产生。如何才能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呢?除了上面说的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参与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现在的学前儿童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但同时也缺少和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很容易养成自私、任性和爱发脾气的不良性格。因此,在孩子们进入幼儿园后,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参与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帮助他人、尊重他人,学会平等的对待他人,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纠正不良习惯和错误心理。
如果孩子出现了一些不良心理的预兆,老师要及时对其进行纠正,防止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孩子的家庭出现了变故,比如父母一方亡故或是父母离异、感情不和,这类家庭的孩子心理上都受到了伤害,如果不及时加以心理干预,往往会形成自卑、胆怯恐惧的负面心理。所以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要多加关心,用老师的爱去弥补因为家庭变故而缺失的爱,有效地预防这类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又比如,身体发育不良或是存在残疾的孩子往往会比较自卑、敏感,如果得不到不关心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仇恨社会、漠视他人。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一定不能取笑、嘲讽,最好的方法就是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如美术,音乐等等,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他们有了某个方面的特长就会产生成就感,性格也会变得开朗阳光,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
总之,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作为老师和家长要掌握孩子的心理状态,从外露的行为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指导和教育,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
[1]胡君婷.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战线,2011,(6).
[2]马爱莲.别忽视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J].心灵诊室,2010,(4).
[3]谭娟.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J].理论园地,2011,(10).
责任编辑:贺春健
G444
:B
1671-6531(2012)06-0075-02
林园/昆明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云南昆明6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