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2012-08-15李洪佳
李洪佳
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李洪佳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机动车、驾驶员保有量迅猛增加,道路交通通行压力逐步加大,主要街路交通拥堵现象初露端倪。在许多大城市,过量的汽车经常导致交通阻塞。交通问题已经给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面对这样的形势,政府交管部门应拿出有效的解决问题方案与对策。文章分析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城市交通问题的严重性,寻求解决之道。
城市交通;政府管理;交通发展
一、当前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道路容量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只是近十年才开始有较快发展,尽管增长幅度较快,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20%的增长速度。目前全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人均道路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汽车增长速度过快。最近几年是大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最快的时间,私人轿车、客车、面包车以至于摩托车增幅年平均在15%以上。
三是公共交通日趋萎缩。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城市的公共汽车交通相继萎缩,从运营效率到经营管理,从服务水平到经济效益,出现了全面的衰退。90年代初,公共汽车在居民出行交通结构中,多数大城市从原来30%下降到10%以下,现在更为严重。公共交通是效率最高的交通方式,所有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痛苦曲折之后,都鲜明地选择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我国城市用地紧张、人口密度高,适宜于公共交通运输,所以国家早就制定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落实,城市交通疲于应付,导致公共交通萎缩。
四是交通管理技术水平低下。历史和认识方面,我国大城市中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设施很少。从停车场看,大城市中特别是中心区严重短缺停车设施,车辆大都停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上,加剧了拥挤堵塞和事故发生。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在我国还未达到标准。
五是缺乏整体交通发展战略。城市交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还要考虑土地和财力的可接受程度,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当前城市交通问题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的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治理工作往往顾此失彼、前后失调,投入大、收益小。
二、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严重性
与建国初期相比,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很快,但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来看,交通运输能力的缺口太大,产生了很多矛盾。首先,人多车少,运力紧张。其次,车多路少,路网稀疏,道路面积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城市道路的人均面积太小,道路占城市面积率及路网密度太低。再加上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运力不适应客运量的需要,城市专业货运部门的车辆也供不应求,结果导致社会自备车的大量增加,从而使车多路少的矛盾更突出。第三,主要交通干道不能形成一个合理的网络,使得道路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道路交通性质与生活性质相混杂,往往使道路有效的通行宽度大为缩减,车速下降,交通阻塞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和日趋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各大城市车辆的运营效益和交通安全。据统计,上海市由于交通拥挤,各种机动车辆时速普遍下降,一些交通繁忙路段,高峰时车辆的平均时速只有3.5km。由于时速普遍下降,延长了市民上下班的交通时间,减少了客货车辆的运营里程,损失了运力,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是认识上、规划上和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政府管理认识上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重生产建设,轻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少,造成了我国城市交通设施的严重不足。即使原来条件较好的大城市,也挖尽了基础设施的余力,迫使其超负荷运行,极不适应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其次,是政府城市规划上的原因。建国以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未定,致使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缺乏科学依据,本来已经很有限的道路建设资金不能发挥更大的投资效益,特别是老市区缺乏有计划、有重点的成片改造建设,因而城市道路交通长期处于被动的应付状态,形不成新的完善的道路系统。第三,是交通管理部门管理体制上的原因。从现代组织管理理论分析,我国交通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决策系统缺乏权威性。没有常设机构,使权威性受到影响。此外,由于交通管理牵涉面广,各级领导机关从不同的角度作出指示和决定,导致政出多门,下级无所适从。没有完善的反馈系统。交通管理的反馈系统专门从事道路规划、工程设计、运行网络和交通管理方面的调查研究,向决策系统提供建议、方案,对所作出的决策提出修正意见等,未形成完善独立的反馈系统,致使各决策单位和执行机构忙于事务,无暇顾及评析自己的工作,反馈信息的支离破碎导致了恶性循环。
四、政府管理部门应对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政府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综合治理
在城市这个大系统中,城市交通只是诸多因素中的一个,与其它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采取局部治理的方法非良策,结果往往是解决一个问题而又牵出另一个问题。要根据国家的交通政策和规划,结合当地特点,使城市规划、建设与经济等部门协调起来,综合治理,才能将城市中居民的流动和货物的运输在时间和空间距离上缩得较短,迅速、安全,取得良好效益。
1.合理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城市中吸引人流的集散点、枢纽点,如大影剧院、游乐场、商店及铁路站、长途汽车站、大工厂等,会引起复杂繁忙的交通运输问题。因此,城市总体布局不要将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物过分集中,以免造成交通运输和管理上的困难。在规划设计交通集散过程中,应从城市总体交通着眼,妥善处理建筑物的出入口、公共交通的衔接、广场停车场地以及周围道路等方面的关系。有大量人流的建筑物,如影剧院、商场的进出口,要避免直接设置在交通干道上。已建成的项目,在交通干道上可保留其进口,对其出口应按照能在短时间内疏散大量人流的要求,可分别通过邻近几个支路、小巷疏散人流,以免干扰主要交通干道。另外,还要妥善处理商业群与交通干道的关系,避免在交通干道的两侧或交叉路口设置商业群。
2.政府掌握城市客货流,调整城市交通运营。城市交通规划只有同居民的出行活动、与货物在市区的流动规律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符合实际需要。如果我们掌握了客流的方向,就可以通过调整路线来疏解开这类换乘集散点。所以,全面掌握城市客、货流的流源、流向和流量,做好预测,是规划和调整公交路线系统、改善行车组织、提高运营能力至关重要的工作。
3.政府组织城市交通合理运营路线和时间。(1)实行单向交通。国内外实践证明,交通分流能够充分利用现有道路,提高通行能力和行车速度,减少交通事故。据有关调查,单向交通可使车辆行驶时间缩短22%,停车时间缩减60%。但是,我国目前实行单向交通的城市不多,做不到位。
(2)汽车限行和单双号行驶。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大中城市50%以上的交通事故与抢道路有关,互不避让,甚至发生口角。限制车辆行驶路线和采用车辆单双号通行可以缓解交通拥堵。把车号和日期结合起来,单号日期允许单号车辆上路行驶,双号日期允许双号车辆上路行驶。这主要针对公车和私家车,为保障市民出行需要,公交车和出租车不应包括在内。
(3)避开上、下班时间。城市人上、下班活动,是城内部人口流动的基本现象。特点是流量特大、时间特短。高峰时,人流拥挤成团;高峰一过,秩序如常。城市交通问题,主要表现在上下班高峰时刻。解决了城市上下班的高峰运输问题,就解决了大部分城市交通问题。实践证明,错开上下班的时间,通过延长运输时间来降低高峰的峰值,可有效缓和上下班高峰时间的交通负荷。在一些通往城市工厂区的交通干线上,更应采取这个办法来缓解交通拥挤的矛盾。另外,要尽量使用公共交通,采取公交优先通行、私家车避让等来减少交通高峰压力,养成乘坐公交的习惯。
(二)政府管理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
加强城市交通设施基本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途径。城市交通设施包括道路系统和交通工具两方面,须在加快建设同时加强管理。从利于城市的交通运输出发,城市道路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道路功能分工要明确;避免过境铁路穿越市区;路网要密,且畅通;处理好影响交通的节点;横断面选择要因地制宜;处理好人行交通;消除在路上、交叉路口任意停车的恶习;建好公交客运综合换乘站;建好城市加油站。城市道路要符合上述要求,才能使城市交通运营达到安全、畅通、高效率的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最根本办法是加快城市道路系统本身建设步伐,具体措施如下。
1.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城市交通的特点:行人多,车流和人流组成复杂,各有自己的特殊的运营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将道路功能严格区分开来,城市交通才能高效率地运转。因此,按客货流不同特性、交通工具不同功能及交通速度差异等,将道路区分为不同功能的做法,已为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我国公安部门对城市道路交通组织提出车、人各从其类、各行其道的原则,符合客观实际。
2.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常采取对交通车辆分流的办法,即快、慢分流,客、货分流,过境与市内分流,机动与非机动分流;并采取开辟步行区、自行车道、快速公共交通专用道等辅助措施。
3.改善旧城区的道路系统。从组织及道路工程建设两方面采取措施。在组织方面,首先要提高用地布局的合理性。因为用地布局上的不合理,会带来不必要的往返交通量。同时,对吸引大量货流和人流的单位用地要适当进行调整,以减少一部分道路的交通量。此外,应对原有道路作必要的整治,重新分配车流和人流;利用平行的、路面宽度不足的街道,开辟单向行车道;修建环绕干道和开辟绕行干道等,对于改善城市道路系统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4.形成地上、地下结合的交通枢纽。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可建设由行驶在不同空间的各种交通工具所组成的立体交通。这个体系包括高架的、地面的、浅层的、深入地下的。以地面为主,上下补充。现代城市中的公共交通车辆,只有在自己专用的车道或轨道上行驶,不受别的车辆的干扰,才能有效地运行。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之所以跟不上客运量增加的需要,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公共交通工具不够多样化。我国城市交通绝大部分都以公共汽车和电车为主,有很少部分城市有地下铁路。要大力发展城市的公共交通事业,就必须开发多种新型的交通工具。首先是要逐步把运输能力大、速度快、安全的有轨运输作为城市交通的主要工具。在规划和建设城市交通中,坚持优先发展地下铁道,辅之以公共汽车、无轨和有轨电车的方针,逐步形成一个以地铁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解决大城市公共交通效率低的最优方案是充分发挥地铁的作用。改善城市客运,近期以挖掘现有交通工具的潜力为主,从长远的战略意义看,要根本解决我国城市的交通问题,只有依靠大力开发以地铁为主的各种新型交通工具。
[1]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概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毛保华,郭继孚.城市综合交通结构演变的实证研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3]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世界主要城市公共交通[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何 岩
D63
B
1671-6531(2012)06-0045-02
李洪佳/长春工业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读硕士(吉林长春1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