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发展模式研究

2012-08-15张志勇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重庆科学发展

张志勇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重庆400041)

重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立足实际,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在人们热议中国发展模式的同时,重庆发展模式以新的定义诠释和践行着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社会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重庆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来源

重庆发展模式的形成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贯彻与深入发展是重庆发展模式得以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来源。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党和人民对于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与实践不断深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之路成为社会共识。

理论界和学术界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不断深化,是重庆发展模式得以形成的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第一,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实践基础、国内条件与全球化背景。第二,深刻阐发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对于何为发展、为何发展、如何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以及发展的评价标准、发展成果的占有和分配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第三,对于科学发展观所实现的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变革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经济增长论到经济发展,从粗放增长到可持续发展,从重物轻人到以人为本,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所实现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革,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强有力的指导和规约作用。第四,深入研究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揭示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关系,阐发了科学发展观对于引导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实践价值。第五,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探索,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改善民生,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制度改革与创新,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深入的社会发展实践,是重庆发展模式的实践来源。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各地走出了科学发展的新道路,积累了科学发展的新经验,形成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地方实际、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重庆发展模式就是重庆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突破口,以民生幸福为归宿,依托开放改革创新,充分反映民心民意,着眼社会长治久安,成为重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问题的最新求解,从实践上实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当前学界对重庆发展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重庆模式产生的背景。重庆就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它负载着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城市富翁、贫苦农民、山区穷人、库区移民,城乡二元、贫富差距等等内容,重庆发展模式对于破解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难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第二,重庆模式的内容。学界归结为:内陆开放、统筹城乡、“五个重庆”、唱红打黑、公租房、户籍改革、以“大下访、三进三同、结穷亲”等为载体的领导干部党性教育成功实践。第三,重庆模式的意义。“重庆实践”破解“中国双重人格难题”[1]。重庆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胆实践被国内外学界视为一个成功案例、一种崭新的方法论,它使人们从一个新的视角和框架认识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的伟大实践。当然,重庆发展模式又是开放的,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加以论证和系统性理论性,重庆经验需要从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进行进一步总结、概括、提升和深化。

二、重庆发展模式的内涵

重庆发展模式的内涵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突破口,以两江新区建设为动力,以民生幸福为归宿的民生导向发展道路模式。重庆发展模式把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归宿,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重庆发展模式的制度创新与战略实施

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创新与科学战略实施是重庆发展模式的基本实践支撑,也是重庆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下面几方面:第一,重庆发展模式的战略定位。即加快建成统筹城乡发展的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包括“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内陆开放高地、连接中西部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国际大都市。第二,重庆发展模式的动力问题。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解决社会发展动力。打造三套马车,推动城乡三化。第三,重庆发展模式抓手在两江新区建设。加快发展两江新区,真正使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第四,重庆发展模式的重点内容是加快“五个重庆”建设,走民生导向发展道路。一是重庆发展模式的关键在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在于如何实现渝东北和渝东南的发展。二是破解发展二元制的关键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三是重庆发展模式的载体是加快和完善公租房模式。四是完善和规范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探索新形势下土地流转的方式和途径,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讨规范地票制度。

(二)重庆发展模式的文化创新

文化体现的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与理想目标,是社会凝聚力与精气神的载体,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重庆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紧紧抓住文化的现代性内涵,把人的现代化和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结合起来,不断进行文化体制创新。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强调和重视发展文化软实力对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地位与作用;第二,巴渝传统优秀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三,重庆红色文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通过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继承革命传统、培育城市精神、凝聚社会发展合力,建构人民的精神家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重庆发展模式的保障机制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市场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艰巨任务,也是重庆发展模式的有力保障。党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理想信念的坚定和执政能力建设,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归宿,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实现的路径机制以及缺陷。重庆在实践过程中,对领导干部教育进行了成功探索,创新了一套领导干部教育和培养的体制机制。“三进三同”、“大下访”、“结穷亲”、“缅怀革命先烈活动”、“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红歌经典励志活动”、“案例警示教育活动”、“英模事迹学习活动”、“扶贫助困实践活动”和“军旅生活体验活动”等就是载体。重庆通过多种形式和载体的党性教育,锤炼党员干部党性作风,坚定理想信念,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和执政能力的水平。

(四)重庆发展模式的实际意义

重庆模式有无普遍性与推广价值,是一个地方特色还是具有一定普遍特色,是必须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重庆模式的提出者、《亚洲周刊》资深特派员纪硕鸣认为:“相对于依托香港崛起的深圳模式、交通便利的浦东模式,‘重庆模式’更具广泛的可复制性。这种复制性的科学基础在于,作为内陆城市,重庆有着其它内陆省份同样的地域和民情,面临的社会矛盾也较为类似。”[2]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丰富和完善:第一,重庆发展模式所蕴含的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第二,重庆发展模式深化和丰富了中国模式;第三,重庆发展模式体现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哲理;第四,重庆发展模式所体现的软实力内涵。美国的软实力来自美国思想观念和发展模式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中国的软实力来自文化繁荣与社会主义实践的“中国模式”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重庆发展实践增强中国发展模式的世界影响力和吸引力,在国际社会通过宣传重庆发展实践和中国模式,向世界表达中国人民的社会理念和奋斗目标,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三、重庆发展模式的精髓

现代化国家实践告诉我们,当社会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时期,是一个社会的矛盾凸显期和战略机遇期并存的关键时期,处理不好,会造成社会的动荡,会将改革开放的成果毁于一旦,因此,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重庆发展模式就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不断解决发展难题、破解发展瓶颈过程中形成的,其本身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重庆发展模式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重庆发展模式如同中国发展模式一样充满争议,已有专家学者对重庆发展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和概括,对于人们了解重庆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3]当然,重庆发展模式可以从多个角度、多种视野进行解读,归结起来就是制度创新与以人为本,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经验所在,也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走出困境、实现现代化的根本路径。

重庆发展模式紧紧扣住制度创新这个主题,在经济建设中,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关系,把民生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连续三年民生投入在50%以上,这一点非常不容易,许多发达国家也只达到15%,可以说真正走的是一条“民本经济”之路。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开展“五个重庆”建设和“打黑除恶”斗争,把人民群众幸福安康放在首位。在文化建设中,开展“唱读讲传”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人、引导人、激发人。特别是在党的建设中,开展了“三进三同”、“三项制度”、“大下访”、“结穷亲”等活动。这就形成了在全国少有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人民为本特色。从单一的经济改革向社会综合改革转变,是全方位的,集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四位一体;由过去单纯追求GDP增长向关注民生转变,这其实回答了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究竟是为什么的问题。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重庆聚焦了这个核心,坚持做到以人民群众为本,凝聚民心、推动民富、解决民生,把发展观和执政宗旨融为一体,这是一个创新思路。重庆发展模式中的制度创新,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归宿,把民生幸福作为发展的根本。有人认为重庆的制度创新是在搞政绩工程,重庆确实是在搞政绩工程,但这些政绩工程都是民心工程。五个重庆、唱红打黑、公租房等,哪个工程不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为老百姓办实事、谋实绩、求实效,就需要硬碰硬的行动,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重庆实践给人们上了一堂正确政绩观教育的课。它告诉人们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做到“四要四不要”,即要做人民满意的事,不要做背离民心的事;要做实践需要的事,不要做脱离实际的事;要做革新创业的事,不要做因循守旧的事;要做顺应历史的事,不要做违背规律的事。

重庆发展模式体现出的制度创新与以人为本诠释着现代性,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理想目标与价值追求,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重庆实践具体地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和中国发展模式的认识,肯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能力优势,在新阶段和新的历史背景下再次昭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90年的光辉历程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发展统一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展民生幸福的伟大实践中,这也是重庆发展模式所体现的根本意义所在。

[1]李希光.重庆梦与中国模式[EB/OL].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100905/2588460.shtm l.

[2]香港媒体观察家谈"重庆模式".重庆版的科学发展观[N].重庆日报,2010-9-26.

[3]苏伟,杨帆,刘士文.重庆模式[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重庆科学发展
重庆客APP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在这里看重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