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课汉英双语教学实施路径探析
2012-08-15汪杰锋
汪杰锋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徽阜阳 236037)
高校专业课汉英双语教学实施路径探析
汪杰锋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徽阜阳 236037)
本文着力探讨了在现实环境下高校专业课汉英双语教学实施的基本路径,旨在为高校立足于学校层面和专业课程实际,提倡个性化双语教学实践,探索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汉英双语教学模式提供有益的启示。
高校专业课;汉英双语教学;普适性;实施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鼓励和推动高校使用外语进行专业课双语教学,并将双语教学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但由于目前高校双语师资有限,双语教材缺乏整体规划以及双语教学模式改革举步维艰等因素,大部分高校双语教学实施的空间相对狭小。在一些地方高校,双语教学的实施引起了较大的争议:高校汉英双语教学是否具有普适性?如何有效构建高校专业课汉英双语教学的实施路径?就目前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双语教学要成为一种教学常规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我国市场经济下的社会需要对高校英语教学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英语为媒介语进行专业课双语教学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之一。高校必须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校特色的双语教学实施路径,着力进行双语教学模式改革并将此项工作扎实地开展下去。
二、高校汉英双语教学的普适性
(一)高校实施汉英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国外双语教育研究起步早,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主要有九种比较成熟的、被共同认可的双语教育理论:平衡理论、思想库模式、阈限理论、依存理论、态度—动机模式、社会—教育模式、双语教育评价模式、输入—输出—情景—过程双语教育模式、双语教育理论框架。国外双语教育的有关理论可以视为我国双语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其中以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的输入—输出—情景—过程理论最为典型。Krashen认为,语言主要靠习得而来。语言输入的作用是“激活”语言习得机制,而激活的条件是这种语言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只有当人接触的是可理解的输入而且情感过滤水平低到允许自己接近这种输入并纳入时,人们才能习得第二语言。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进行各种学科教学时,由于呈现的学科知识内容是新鲜的、有意义的、有待于学生探求的、有利于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内部动机。加之通过课堂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图片、表格、标本模型和各种多媒体的应用,有重点地提出和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这样就会产生有意义的思想交流,这种语言环境加大了学生对语言的可理解输入机会,同时学生会产生对知识的亲近感,从而使目的语习得自然发生。
(二)高校汉英双语教学的广阔空间
英语是当今世界用来交际和传递信息的通用语,其在全球外交、贸易、科技、文化、旅游、视听市场、英语教学等产业中占绝对优势。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内市场对精通专业知识并懂英语的国际化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双语教学在我国高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高校专业课汉英双语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依托专业课程特色,渐进“渗透”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从听说读写四方面培养国际交流人才。按照双语教学的“金字塔”理论,可将其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面:英语“渗透型”、英语“整合型”和英语“主体型”双语教学。目前在我国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能够达到的双语教学水平基本都属于第一个层面,即英语“渗透型”双语教学,这就要求双语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使用英语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意专业课教学阶段性侧重点,循序渐进地“渗透”双语教学模式。
“渗透型”汉英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应本着“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在专业知识较浅的课程中“渗透”双语教学或有选择地实施双语教学,待学生的语言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后,再逐渐地向知识较深的专业课拓展。在英语语言的渗透阶段,学科教师可以将本领域的专业术语双语化,增加学生的英语词汇量,还可以适时印发相关英文文献资料,学生通过资料阅读更感性、直接地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体系,逐渐形成英语思维的习惯。在英语语言的融合阶段,双语教师可以先将一些通俗易懂的知识或学生已经了解的学科知识进行全英语教学,必要时可以请学生用英语来问答和讨论。随着教师英语功底的不断扎实,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不断提高,逐渐尝试一些新的知识领域进行双语教学,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和理解能力。
(二)基于课程创生取向,动态生成双语教学方案
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观强调把课程实施视为师生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合作“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专家所提供的课程资料只是教师与学生创生课程的资源之一,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验,与学生交互对话,通过对象主体对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内容做“扮演”式学习及体验,使课程计划的理念及精神在对象主体身上展现出来,“活”起来[1]。正是基于这样的课程实施理念,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设计才会找到可落实和可操作的实践方式。
动态生成性的教学方案离不开充分的教学预设,坚持双语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与预设的有机统一,要求专业课教师在双语教学情境中及时进行感知、判断和操作,按照在教学情境中产生的问题和特点设计双语教学方案。当然,教学过程中的方案生成并不否定课前预设的重要作用。课前预设能使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本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都有所了解和掌握。所以,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双语教学设计要求双语教师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专业课程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方面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这样,在不同的教学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教师就不会手足无措。
(三)加强高教课程改革,推动专业课双语教材建设
高校双语教学的目的并非单纯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而主要是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中心。所以,高校专业课教学改革应把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作为推动双语教学实施的主攻方向。一方面,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该作一定调整。如专业课程应该作为双语教学的前导和准备课程,使学生先熟悉本专业的一些基础英语词汇文献,这样他们在进入双语教学环节时就会感到轻松和从容。为此,双语教学在开课时间上也应有一定的选择,应大概安排在大三上或下学期并相应地增加课时,这样在学生还没有放下英语之前实施起来就会比较容易些,即通过专业课的双语教学进一步提高理解和应用英语的能力,真正培养出适应国际化交流的学生[2]。另一方面,双语教材的编写既要符合专业课程目标,又要适应不断发展的双语教学目标。一是教师应对教材的编写原则及编写体系加以研究。在编写双语教材之前要做需求分析、目标设定等各项工作,从教学对象、目标、内容、教学法、教学条件及教师自身水平等方面作主客观分析,在双语课程评价的基础上选用或编写双语教材。二是要分阶段规划教材,加强双语教材的适应性。双语教材的编写要始终围绕学生来设计教学活动。基础阶段的双语教材要解决基础英语和专业课程的衔接问题,教材设计的学科覆盖面要广,重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技能训练;提高阶段的双语教材应分不同专业收集不同文体的英语专业原版教材进行改编,突出专业文体与语篇知识,并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三是坚持“中西合璧、洋为中用”的原则。虽然有人认为运用原版教材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中西方的教学思想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西方的教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国内的教学强调学习的目的性,两种教学思想的结合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四是加强双语教材建设的理论研究。目前很少有双语教师在教材建设方面接受过专门系统的训练,因此进行双语教材的研究尤为重要,这对双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专业从业者,高校双语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对目标语言的总体把握;作为研究者,他们必须具有扎实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懂得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认识外语教材的功能。
(四)立足校本行动研究,促进双语教师专业成长
高校双语教师立足校本行动研究,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加强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教师队伍整体结构的多元化与优化,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主要保证[3]。校本研究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研究为线索,统领教育教学工作。组织教师从事适合本校教育教学需要的研究活动,形成学校特色,发展教师的自主性和专业水平,为全体学生成长创造基础。校本行动研究与其说是一种研究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指导思想、研究取向和组织形式。教师职后阶段的专业成长,核心在于获得产生处于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情境过程中的实践性知识,尤其面对的是把那些明确的知识付诸教学实践的校本行动研究。
在校本行动研究过程中,以专业课任教师自我实践反思为基础,在教学、科研中探索双语教学模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为此,高校要为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搭建平台。首先,以教改为契机倡导互助学习,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促进双语教师的实践反思。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双语教学的主渠道,高校应鼓励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经验交流,通过在校内安排双语公开课,聘请国内外优秀双语专家来校讲学,组织教师到其它院校参观学习或参加专门的双语教学短训班等方式,全方位、多通道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双语教学素质;其次,高校应根据专业课程目标要求,对教师实施双语教学模式全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监控。通过评估,使教师及时获取双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并以此为借鉴反思和调整教学行为,以促进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再次,以科研为导向推动双语课题实践。为了加快双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高校要以双语实验课题为载体,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教师结合所任学科和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和申报双语教学科研课题,通过科研课题的引导、分析和总结,尽快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进而由经验型向专家型专业课教师转变。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客观上为双语教学在国内各高等院校顺利接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新的教改要求加强公共英语教学导向实用英语教学,基于计算机等多媒体辅助听说的训练将大大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建立起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等将有力推动双语教学与专业课的有机整合。可以预见,高校专业课程实施中开展双语教学将得到三个层面的收获:最基本的收获是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最直接的收获是学生英语专业词汇的掌握和英语水平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提高,最深层次的收获是在专业课程实施中引入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4]。
[1]李西顺.“课程创生取向”刍议[J].教育导刊,2011(6).
[2]严军.从非英语专业课程到双语教学[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8).
[3]莫再树.非英语专业课程教材建设:问题与对策[J].外语界,2003(4).
[4]王海燕.高校双语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5(1).
G642.0
A
1008-178X(2012)10-0174-03
2012-07-19
安徽省2010年度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20100648)。
汪杰锋(1968-),男,安徽桐城人,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从事双语教学和学校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