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资助工作关系研究

2012-08-15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8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校园文化

董 凤

(1.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 235000;2.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资助工作关系研究

董 凤1,2

(1.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 235000;2.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资助工作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一致性和互动性.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学生资助工作确立“以人为本”理念、完善资助工作体系、促进贫困生身心全面发展;加强学生资助工作是繁荣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资助;互动

2004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不仅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而且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大学生资助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具有内在一致性和互动性.首先,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资助工作统一于共同的学生培养目标,共同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其次,制度属于文化范畴,学生资助工作的规章制度本身就属于校园文化范畴,属于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资助工作之间的关系是高校实现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重要抓手,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资助工作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1.1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资助工作关系研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由和谐地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组成.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反过来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建设和谐校园与建设和谐社会是一致的.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展,大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贫困生数量不断上升.贫困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但面临着巨大的入学、升学、生存的经济困难,还面临就业、精神、心理等压力.如不妥善处理贫困生的和谐发展问题,就可能造成大量的矛盾,甚至会影响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使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1.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资助工作关系研究是高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保障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确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正逐步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高校是文化的摇篮,要培养出能够引领先进文化的高校人,丝毫也离不开高校校园文化的熏陶.高校应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科教兴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

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缓解他们的就业、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能顺利地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

1.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资助工作关系研究是高校实现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重要抓手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高校要注重“教书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学生资助工作是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优化教育结构,完善育人环境,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高校要注重“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构建和完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更好地将“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结合起来,“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做到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更好地达到育人目的.

2 校园文化的概念及其作用机理

2.1 校园文化的概念

由于研究视角不同,我国学者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分歧.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先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开放的、创新的学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行为文明的总和.

2.2 校园文化的作用机理

2.2.1 导向和激励作用.校园文化是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主张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通过积极倡导,引导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人格构成,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高校优美的文化环境,精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能使师生身心愉悦,又能使他们结交深厚的友谊,从而感受全方位的关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校园的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为走向社会开创新局面打下基础.

2.2.2 凝聚和辐射作用.高校的办学目标渗透于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使广大师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并内化为个人的行动指南,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推动高校健康发展.学校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使师生形成团队精神,培养团结一心、同心协力的意识,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高校校园文化不是孤立发展的,与地方和社会联系紧密.高校要充分发挥理论阵地和学科前沿的优势,为社会提供哲学、文学艺术、思想道德建设等精神产品,引领社会思维方向.高校近年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化“三下乡”活动、“两支一扶”等活动,都发挥了辐射作用,带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2.2.3 传承和创新作用.校园文化是长期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校园文化具有不同特点和特色,优秀文化的传承总会蕴含着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和不断创新的观念,从而使其化为文化创新的动力之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校不断进行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高校的教育教学制度是渐进发展的,既有对观念和制度的继承,又有对时代变迁观念和制度的改革,既遵循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又遵循创新发展规律.

2.2.4 规范和育人作用.能够对校园成员的思想行为产生约束作用的主要是校园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的制度文化是学校中各种管理准则的规范体系,具体包括:各种校纪校规、各种规章制度、各种公约以及约定俗称的一些习俗,它是教育教学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校园的精神文化具体体现为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学校精神等方面,它们内化于师生员工之间和校园肌体之内,约束师生的思想行为.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校园文化围绕教育教学产生和发展,为教育教学服务.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无形的德育资源,校园的文化环境是无形的德育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浓郁的育人氛围.

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资助工作之间的互动关系

3.1 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资助工作

3.1.1 高校校园文化的培育、实践和发展有助于学生资助工作确立“以人为本”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高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体现,也是高校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对贫困生而言,学生资助工作不但要帮助贫困生摆脱经济贫困,还包括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就业上的诸多问题,使他们获得与普通大学生公平的发展起点,使其身心全面发展.对学校而言,学生资助工作应该人性化操作:适度公开受助学生的信息,适度宣传资助工作,大爱无声,大德无形,尊重学生多方面的价值诉求.同时,把受助学生的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相结合,注重不同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实现个性化助困育人,充分发挥受助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促进其全面发展.对社会而言,树立关心弱势群体,健全帮困机制,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1.2 高校校园文化的培育、实践和发展有助于完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学校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各高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加强校园文化的培育和实践,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政策,大力进行专题宣传,让学生深刻理解国家资助的根本目的和意义.转变资助观念,科学确定资助对象,有效落实配套助学经费,建立以贷为保障,以助为主体,以奖为激励,以其他方式为补充的“奖、贷、助、补、减”有机结合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加强生源地贷款的力度,有效整合各种经济资助方式,建立规范的资金引进机制和管理机制,成立各种助学兴教基金和各种奖学金,鼓励勤工助学.各系部要加强班主任工作,建立学生入学个人资料,不定期进行家长访谈、学生座谈,平时仔细观察,加强与贫困生沟通交流,了解需求,对受助学生各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建立可操作性贫困生评选标准.学校上下一致,群策群力,一定能建立科学规范的贫困生健康成长的资助体系.

3.1.3 高校校园文化的培育、实践和发展有助于促进贫困生身心全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激励、凝聚和引导力量,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品质培育、人格塑造起巨大的作用,为加强学生资助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育人环境.校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办公设备,有教育意义的人文景观,优美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创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无不时时处处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加强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不断进行守法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自强和奉献教育,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所处的困难,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克服不劳而获的思想,激励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诚实劳动获取报酬.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勤工助学、教学实习、参观考察、义务支教等.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感恩的心,形成关爱社会、回报社会、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3.2 加强学生资助工作繁荣高校校园文化

3.2.1 完善学生资助工作制度,繁荣校园的制度文化.高校是学生资助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受助对象的确认,学生资助工作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资助资源的筹集和使用,国家资助政策的运行等任务都由高校来完成.完善学生资助工作制度,保证学生资助工作顺利进行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建立科学合理的困难生认定制度,科学确立资助对象,有效整合各种经济资助方式,完善大学生个人信用制度,优化校园助学贷款偿还制度,建立学生资助的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快资助工作的法律法规建设等.学生资助工作制度是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有助于繁荣校园的制度文化.

3.2.2 加强贫困生的精神教育,繁荣校园的精神文化.学生资助工作,扶贫是基础,励志是关键.要坚持物质资助与精神扶持相结合,深入开展以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精神支撑,建立心理家园,实现资助工作本应承担的任务.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加强受助学生道德成才教育,艰苦奋斗传统的教育,树立正确的贫富观,勇于面对现实,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加强受助学生的法纪和诚信教育、责任教育、感恩教育.在校园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大力培养学生的同情心,通过爱心实践活动,体会奉献社会的可贵,进而形成积极向上奉献社会的校园风尚.

3.2.3 搭建受助学生发展通道,繁荣校园的育人文化.学生资助工作不能仅仅满足于物质资助,而要注重精神资助,把“助人”与“育人”相结合,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大力繁荣育人文化,把“育人”这条主线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在给予困难生经济资助的同时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由于贫困生的生源地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中学教育中多以应试教育为主,再加上教师资源稀缺,基础设施落后,他们的综合素质较为欠缺.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大学丰富的资源:教师、机房、图书馆等,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除此以外,还应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学科研究、实践活动、学生社团、勤工助学、兴趣小组、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使其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邓伟.谈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维护校园稳定[J].科技与生活,2010(15).

〔2〕耿潇潇.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互动机制[J].科技信息,2008(6).

〔3〕束霞平.从高校人文精神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J].苏州大学学报,2010,30(5).

G640-05

A

1673-260X(2012)04-0225-03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专项课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资助工作的关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校园文化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