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重于教书
2012-08-15杨忆微
杨忆微
(赤峰学院 医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育人重于教书
杨忆微
(赤峰学院 医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孩子的教育主要侧重这两方面:一个方面是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是人才培养。尤其中小学的孩子还没有成人,在这个阶段培养他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是更加重要的.育人应该排在教书的前面.孩子考一百分,你要对他好一点,因为他可能是未来的科学家。孩子考零分,你也要对他好一点,因为孩子可能是未来的比尔盖茨.
育人与教书;青春期
我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也是学生的家长,还是一名教书,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说,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作为父母,我们深爱我们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深爱着我们的学生,但是许多父母、许多老师却不知道如何去爱孩子、爱学生.从孩子出生进入小学、甚至是从幼儿园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全身心的人才培养工程.培养目标就是让孩子升重点高中,上名牌大学,最好是清华和北大,如果是美国哈佛和英国剑桥那就更值得自豪了.但却不知在当今多极化和多元化的社会中,一个人成功的决定要素是情商,而不是智商.所以我们今天来讨论育人重于教书更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1 为什么要我听你的?
我们的孩子一天天的在长大,欣喜之余我们却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跟家长对着干,你让他往东,他偏朝西;你让他往西,他却偏向东.甚至明明知道自己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却还是“勇敢”的挑战:“为什么要我听你的”.我想,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坚持所谓的原则,虽然是从爱护他的角度出发,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总放不开那只牵着他的手,却很少顾及到他的感受,让他无拘无束地享受生活,才会引发孩子极大的逆反心理.
青春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是一个可塑性最大、危险性最大、最不稳定的年龄阶段.他们正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经历着第二次断乳,因此也叫心灵的断乳期.这个时期,是心理和生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充满着许多迷茫和困惑,人生的航标很容易偏离航道,比如说谎.我们都从孩子时代过来的,谁敢说从小到大没说过谎话呢?不管是善意的谎言还是纯粹的谎话,应该都说过吧.所以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说谎,说了以后,会得到怎么的惩罚,想听到父母对自己是怎样的评价,如果我们说了谎以后,听到的就是责备,心里会开心吗?换位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应该很容易解决了.而且这样的思维方式对那些不肯承认错误的孩子是很效的.比如说孩子不爱看书,我们要想一想,是不是因为父母没有读书的习惯呢?孩子不讲卫生,是不是因为父母平时也没有注意自己的卫生呢?要知道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要想改变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父母自己做好榜样才是最好的教育.
2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自2012年3月14日起,名叫“走饭”的网友就在微博中连续几天不断发微博告诉网友她患有抑郁症.17日晚,她选择了自杀的方式了结生命.18日,“走饭”通过时光机预设的微博发布出来,内容为:“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此事引起网络轰动,令网友唏嘘不已.我们还记忆犹新的清华大学刘海洋“泼熊”事件,震惊全国的马家爵杀害同寝室学友的血案,北京大学老博士与小博士因“嫉妒”而他杀和自杀的事件;这三所学校都是中国顶尖的名牌大学,惨案都是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和研究生所制造.众所周知,考上大学并非易事,那么已为“天之骄子”缘何还会选择自杀或者犯罪?缘何就找不到“活”下去的一个理由?震惊全国的17岁男孩徐力杀母事件更是让我们耳不忍闻、目不忍睹.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蔡晓东先认为现在所谓的“好学生”对于自己人生方面的思考有所欠缺,眼光不够长远.他们成长的自主性、独立性不够.特别希望自己的学生有比较远大的志向,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是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也希望自己的学生在思维上是非常活跃的、比较开放的,而且应该是具有批判性的思想.
自杀行为不光表明心理素质的极其脆弱,还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表现,他们不顾父母把他们养大付出了多少辛苦,更不图回报社会和师恩,选择自杀实际上是选择对现实的逃避和对责任的逃避.
屡屡发生的自杀和他杀行为,表明青少年心理素质之脆弱,心理疾病之严重.而大学生的自杀和他杀行为不能简单的归咎于大学教育出了问题,或某人某一时期出现了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与他们中学乃至小学阶段,乃至婴幼儿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及生命教育的匮乏密切相关。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说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回报社会、感恩父母的这些品格比上大学更重要.
3 我们教育得不够吗?
是我们教育得不够吗?不,是我们爱得不够!不能否认:中国的父母是爱孩子的,可以说是太爱孩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穿名牌、开跑车,把最好的给孩子.甚至出现“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我们大家都爱孩子,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怎么爱孩子?不是很多人都知道,现代社会是经济社会,我们为人父母者,忙工作,忙事业.却忽视对孩子爱的教育,爱孩子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穿衣、吃饭和学习成绩的优和劣,还要教会孩子做人、做事、学习、生存的各种本领,更要注重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的是相信、理解和沟通,只有互相信任你才能够把爱和教育给他他,如果他不信任你,他很难接受你的教育,所以我觉得我们表现的爱就应该是关心孩子,不要给孩子施加更大的压力,要关注他品格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此,我再次提醒每一位父母:不会爱就不会教育
4 我该拿什么爱你,我的孩子!
孩子出生后就和父母在一起,父母的言行、性格、爱好、道德观等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有句老话:“不知其人观其子”.可见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父亲早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老舍爱花草、爱整洁、讲礼貌、守秩序等好习惯,都是从母亲那里学到的.老舍好客、豪放、真挚、热忱、百折不挠的性格,也是母亲传给他的.老舍在纪念母亲时很深情的写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他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土壤.父母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良好的家教对孩子后天的教育、健康人格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绝对不能替代的.上海一家跨国公司招聘人才,因为这个公司的条件好,待遇优厚,来应聘的人很多,最后通过审阅材料和大量筛选后留下了三个人.一个本科生,一个研究生和一个专科生,这三个人中最后被选中的不是学历最高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而是那个专科生.理由有三条:第一条:他始终是微笑着对待任何一个人.第二条:他是主动在人家跟他讲话时站起来与人谈话的,其实,对面走过来的那个人就是这家公司的老总,但他额头上没有写“总裁”这两个字,这个专科生根本不知道他就是这家公司的老总,当这个人走到他面前时他马上站了起来,而其他两个应试者:那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却无动于衷.第三,他是唯一一个走的时候把给他泡水的一次性杯子带走的人.因为这三条理由他被录取了.主考管从年轻人无意的行为中,看到了他身上的许多优秀品质.细节体现素质,这个专科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素质是一个现代文明人都应该所具备的.这些素质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所以公司很看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习惯和文明的素质有多么重要.著名教育家肖雨贺老师谆谆告诫:!学生如果考出一流的成绩,他一定是有一流的学习习惯;考出二流的成绩,他一定有二流的学习习惯,考出很差的成绩,他一定有很差的学习习惯.其实,学习的习惯比学习的成绩和名次要重要的多.
同样的道理,负责任的态度、守时的习惯、勇于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坚强毅力,敢于拼搏、不甘落后的进取心,乐于助人的善心和善解人意的爱心,都是从一点一滴培养的.我们看美国电影,发现美国的孩子并不比我们聪明,也不比我们勤奋.但是美国的老师和家长总是说: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为什么?这就是教育的奥秘.你认为这个孩子行,他就行.你认为他不行,他就不行.你说他是一条龙,过一段,他就真的成了一条龙,你说他是一条虫,过一段,他就真成了一条虫.我国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叫王献之,王献之初练书法时有了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不再勤学苦练了.一次王羲之在儿子写的一页“大”字上,加上一点,成了“太”字.然后叫儿子拿给母亲看.母亲很认真地欣赏了儿子的习作.然后,她很亲切地对儿子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这话一出,让得意洋洋的王献之目瞪口呆.这是一种“盐”在汤里的教育.盐撒在汤里再放上作料,咸香,味道美极了.
我们忠告天下的父母,你永远不要指望所有的人都像你那样理解、爱护你的孩子,我们的所有学生都有可能要倒霉的,即使老师不给他委屈,同学也会给他冤枉的,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几乎都不能幸免.如果没有一点抗挫折的能力,那是很危险的.生活中的任何一次失败和痛苦,都可能是你遇到的最好的机会,能教给你真正的智慧,这要看你怎样看待失败和痛苦.有的人失败以后,从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失败以后,变得更加伟大,这就是因为不同的人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样.当你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事情的时候,你的心态是积极的.我的态度是,不管快乐的事情还是痛苦的事情,都是我们生活中珍贵的礼物,都需要我们用心的去珍惜,并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在等待时机和追求成功过程中的一些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母爱是最无私的,父爱是最伟大的,愿天下所有的父母用理解、尊重、支持、鼓励和循循善诱这样一颗爱心为社会造就一个个英才.
〔1〕顾明远.教书怎样做才能成为教育家[N].现代教育报,2012-05-08.
G642
A
1673-260X(2012)04-0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