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交际能力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2012-08-15郭焕平
郭焕平
对交际能力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郭焕平
英语教学一直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交际能力的标准是值得再思考的。本文讨论了在英语全球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英语变体,在评价学习者交际能力时,要考虑到英语变体,并且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交际能力进行了再思考。
交际能力;英语教学;标准
自从交际能力理论问世以来,它就在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等领域引起了人们热烈反映。它是交际法的重要理论基础。自该理论提出以来,语言研究和外语教学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语言理论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同时也给交际能力这一理论注入了新的生机。我国的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根据文献考证,关于交际能力理论产生的依据和背景,学术界并没有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现在重新审视和分析交际能力理论产生的依据和背景时,不难发现这一理论的缺陷,即不可行性和片面性。如果把这一理论作为检验外语学习者是否具有交际能力的标准就显得不够合理。为此笔者提出异议,旨在引起专家学者对交际能力理论的关注和深入探讨。
一、各种英语变体的出现
随着英语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英语语言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体。不同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英语属于同一种语言,但具体运用时却可能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变体,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远远多于差异。最具代表性的是在美国本土使用的,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被承认的一种标准语——美国英语(American English)。19世纪,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吸引了大批的英国移民,澳大利亚英语(Australian English)随之产生。接着出现了南非英语(South African English)、印度英语(Indian English)、加拿大英语(Canadian English)、新西兰英语(New Zealand English)、马耳他英语(Maltese English)等。专家们研究英语变体,尤其是英语在中国的使用情况,最终提出了“中国英语”的说法。分析中我们发现,英语的内涵并不简单,从古代英语中的各种方言到现代英语的各种变体,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极为丰富的语言世界。抛开英语的优势不谈,如果说英语的全球化有其历史的偶然性,那么英语的本土化则是英语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必然结果。
二、对交际能力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在英语教学中,各国很强调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但交际能力理论是以目标语者的语言水平为标准的,而不是二语或者外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为标准的,它忽略了以目标语为母语与以目标语为外语或二语学习者之间语言水平和语言环境的差异。其交际背景以及交际中的行为习惯也是以目标语的文化框架为标准的,把交际的范围局限于目标语文化背景下,而忽略了目标语背景之外的语境。并不是所有目标语者都有交际能力理论中的语言水平标准,对于他们来说实现这种水平标准尚且困难,何况是外语或二语学习者。
1.对“标准英语”的再定义。“如果英语是全球性的,那么它就属于全世界;如果英语使用者有80%为英语非母语者,那么‘母语英语’就变得毫无意义。”Jenkins也认为,“如果绝大部分‘外圈和扩展圈’的英语能够被理解,并能用于正常交际,就不应被认为是‘错误英语’;相反,“内圈”的人们倒是应改变他们的看法和态度而学习国际英语,以便在21世纪进行成功的国际交流”。不同的英语变体逐渐得到认可并开始被人们广泛使用,英语教师对所谓“正确”的英语句法、词汇和语音需要重新思考。在21世纪,英美英语已经不再是唯一“正确”的英语。越来越多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们会把英语当作他们自己的语言,会有自己的可被理解、接受的模式、标准和特征。因此,当他们用英语交流时会越来越不遵循所谓的英美“标准英语”。面对这种局面,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脱离中国的英语学习环境和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目的,一如既往地把所谓的英美模式的“正确英语”作为重点,这是值得广泛探讨的。具体地说,在语音教学中,考虑能否从传统的“标准英语语音模式”转向重点教授容易引起学生交际障碍的“核心语音”,研究中国学生的发音特点,研究“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的“语音核心”和“非语音核心”,并把它们与“标准英语”和通用语英语的语音相比较,总结出我们自己的语音模式与标准,这将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词汇语法教学中,考虑能否尽量避免花大量时间在并不引起交际障碍的语法规则上,同时能否避免重点讲授英语国家的习语成语的用法,而把教学重点转向如何培养学生在不同场合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的同时,他们也想通过英语保持自己的身份和本土特色,而不愿意屈从“标准英语”,这种局面不仅在“外圈国家”有,在“扩展圈国家”也存在。Warschauer的捷克学生向他抱怨为什么要学“美式英语”的礼貌用语,因为她几乎从来不和美国人甚至英国人打交道,她学英语的目的主要是和德国人、意大利人和法国人交流。同样,一个台湾学者在一次国际英语教学论坛上发言时连续问了两个“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要讨论美国国会,而不是我们的当地政府机构?为什么他们在英语课堂上不能谈论中国的传媒形式和中国的灿烂文化,而非要谈论英国的媒体和英国的文化习俗?由此看来,我们的英语教学是否应该重新思考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学生将来不只是与英美人打交道,还可能更多地与“外圈”和“扩展圈”的人交流。因此,我们课堂上的文化输入是否应该以中国文化为主、同时兼顾其它“同心圈”的文化,也就是多元文化的英语教学,而不能只以“内圈”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为中心。那么,我们需要提倡和推广地方英语变体,因为这才是当地人要使用的,人们在使用这样的英语时才能保持他们原有的身份和本土文化,而且,相当多的人为能说一口带有本国特色的英语感到自豪
2.如何准确的评价学生的交际能力。如何测试学生的英语成了关键性的问题,因为学生学英语需要通过考试,而如果考试是按英语国家的标准,学生的成绩肯定会受影响。一些考试机构已在着手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语音测试的重点是否可以放在测试学生如何调整自己的语音来促使相互理解,在多大程度上进行顺利沟通,而不是看他们的语音有多么接近本族语。词汇方面如有些偏离“标准英语”、但带有普遍规律、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外语使用者、又不影响相互交流的部分能否尽量不去考。对于老师和测试机构来说,了解“扩展圈英语”的使用特征和“内圈英语”使用标准的不同非常重要。“扩展圈英语”确实已经在逐渐背离“标准英语”模式,开始朝“本土化”方向发展,那么对于学生的水平测试也应相应地进行调整。而且,中国每年除了有大量的学生到“内圈英语国家”去留学外,也有不少学生到“外圈英语”国家,如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去学习。这些国家的英语采用的是“外圈模式”,所以单纯的“内圈英语”标准显然不太现实。因为交际能力理论完全以目标语者为对象,以目标语的文化背景作为语境范围,所以很难涵盖跨文化语境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交际能力。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交际能力的外延应该更广泛,内涵应该更丰富。
在外语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做到把英语学习者自身的文化背景融入到外语教学中。教材内容应该包含英语学习者所熟悉的环境,以激发他们的热情,强化他们的学习经验。因为用英语交流的场合是多种多样的,决非仅仅发生在英语文化背景之下。英语教学中本土教学者对标准英语作为目标提出了质疑,认为标准英语对于英语使用区附加圈的学习者来说是不现实的。认识到我国英语教学中的短处,汲取世界英语教学的长处,有利于当前我国英语教学改革。我们需要认识英语随地方文化而产生的相应的变体。根据Kachru的英语使用圈的划分理论,我国处在英语使用区的附加圈,其使用范围大多是与非英语国家的人交流,很少有机会同英美白种人交流,我国的英语教学应以学习者的语境为准。即允许有适合自己本土文化的英语语言变体,不应将严格的标准英语规则强加给英语学习者(Kachru,2002)。交际能力要以充足的本土文化知识为前提,在一定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本土文化知识能使学习者有足够的信心交际,建立起基本的交际环境,从而进一步了解目的语持有者的文化和观念。英语变体客观存在,接受这个现实,我们在教学中会用更多的时间训练学习者的表达能力,而不是花费在对语言点掌握的精确度上,充分发挥学习者对学习事物的思考和表述能力,走符合学习者能力发展的道路。在英语教学中,评价学生的交际能力时,不能只以英美所谓的“标准英语”为目标,要考虑到各种英语变体。
[1]Alptekin,C.Towa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J].ELT Journal,2002(56/1):57-64.
[2]Hymes,D.O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M].Philadelphia:P.A.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l Press,1971.
[3]Canale,M.From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to Communicative Language Pedagogy[M].London:Longman,1983.
[4]Kramsch C,P.Sullivan.Approprivate Pedagogy [J].ELT Journal,1996,50(3):199-212.
[5]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65.
责任编辑:郭一鹤
G40
:B
:1671-6531(2012)05-0090-02
郭焕平/黄淮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河南驻马店4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