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一道错题引发的思考

2012-09-04柴海霞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效率实验课堂教学

柴海霞

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一道错题引发的思考

柴海霞

教学有效性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实践出发,探讨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新课引入、课堂活动等环节做了些尝试,从填鸭式的教学向探究式的教学转变。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在自主的讨论学习中,学到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将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

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性

初三的一次月考中遇到一道题,是电学中关于实物图连接的。如图所示:“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的电路图,(乙)是即将连接完成的实验电路。其中电源为三节新的干电池,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8V,灯丝的电阻约为l0Ω,滑动变阻器标有“10Ω,1A”的字样。

(1)对照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图未完成部分连接好。

伏安法测电阻是电学的入门课程,这个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电路图画法以及相对应的实物图的连接。在学习这块内容的时候我要求每一个同学都会画电路图和连接实物图,当时学生们也确实做到了。初三再学到测定小灯泡的功率时,我依然强调电路图的画法和实物图的连接。平时的作业,遇到电路的连接题,我也很认真的讲解同学易错的地方。但是考试的时候我还是被吓了一跳,有10多个学生不会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甚至还有同学将电流表并联在开关的两端,电路出现短路也没有察觉。这不禁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呢?

教学总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总是要追求一定的教学效率,即使再强调以人为本,再注重人文教育,反对工具理性,也不能完全改变教学与特定目标相连这样的基本事实与道理。所谓的课堂效率无非是学生在上完一节课后,学到多少知识。我们经常陷入这样的困境:一道讲了很多遍,做了很多遍的题,学生还是做错了。这说明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都是在做无用功,这和我们的教学目标是相违背的。新课程要求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才能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一、从老师填鸭式的教学转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作为教学目标的体现者,能否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和领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学生的能力并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通过动脑思考、体验和领悟,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课堂效率管理的基础就是让学生自主开发、自己领悟。教师的任务就是适时的讲解、启发,为学生深入领悟做好引导。

在自主高效的课堂中,问题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规律应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应用;概念应该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提炼;文本应该由学生自己去解读、体悟;实验应该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提炼。

科学八下第二章第三节《氧气与氧化反应》中第二课时是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这块内容比较单调,可讲的东西不多。通常的情况是老师做书本上提到的两个演示实验,然后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质量守恒的结论。我将这节课换成让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小组之间交流实验方案的优劣和可行性。最后按照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这样学生对得出的实验结论印象会比较深刻。同时也能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于一种方法。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途径。让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自行设计实验,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聪明才智,尝试科学实验探索的方法,增强科学研究的创造意识。而且学生学过的知识可以在实验设计中得到综合应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二、从以班级授课为主转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

无论是素质教育提倡的学生主动发展,还是新课程强调的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都需要将课堂教学的重心真正实现下移,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

以学生主动发展为着眼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在教学设计等环节中创设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与空间。从学生的角度和眼光思考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方法的确定,从学生的立场去观察与思考课堂。只有这样,教师才会认识到学生既有的经验有哪些,教学的内容与他们的认知水平有无差距,差距有多大,如果将某些知识点让给学生自行去探讨,会遇到哪些障碍,产生怎样的问题。

我在《原子结构的模型》一课中就做了一些尝试。以往上这节课的时候,我都是顺着历史的发展,将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告诉学生。我发现学生对于原子模型的历史重在记忆而不是理解。他们对于模型是怎样建立、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并不是很清楚,不能形成建模的思想。

我做了个大胆的尝试,将原来讲授式的教换成学生探究式的学。在前面的一节中学生已经知道道尔顿提出的实心球模型,因此直接问学生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还能不能再分?(同时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原子的实心球模型)。我将汤姆生的实验现象,遇到的矛盾以及他对所遇到问题的猜测和建立的模型(葡萄干面包模型)很简单的介绍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将模型画在纸上)。我将探究的重点放在卢瑟福的实验上。给学生详细介绍了卢瑟福实验的仪器设备,以及α粒子的特点。α粒子带正电荷,体积是原子体积的十万分之一,高速的粒子。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果汤姆生的模型成立,会遇到什么样的结果?学生非常兴奋的开始讨论。我告诉学生当时卢瑟福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1)多数直接过去(2)少数偏转(3)极少弹回。问:为什么多数直接过去?学生猜测:中间是空的。分小组讨论并画出模型图。展示学生画的模型图,发现有些学生将中间结构画的很大。让学生自行讨论这能不能解释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怎么修改这个模型?有的同学就将中间结构画的只有一点。问:中间结构这样够小吗?这时候再告诉学生中间结构在原子中有多大。接下来再让学生讨论中间结构带不带电,带什么电?学生讨论结果是中间结构带正电,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当α粒子靠近原子核时少数发生偏转。问:那么极少弹回怎么解释?让学生自行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学生没有什么经验,我就做了两个实验。演示实验一:用玻璃球去撞击两个大小一样的铁球和塑料球。让学生自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学生总结出中间结构质量很大。演示实验二:往一个黑箱子里倒黄豆,发现有一些黄豆被弹出,大部分黄豆穿过去。让学生分析现象。分析完打开黑箱给学生看黑箱的内部结构。发现黑箱中放了一个质量非常大的铁球。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中间结构的体积很小,原子内空隙很大。让学生小结并画出原子结构模型图。

通过自主的思考、讨论,学生了解了模型的建立是不断的猜测、实验、修正、完善的。在这节课中,我讲了15分钟,做实验3分钟,其余的时间都是学生在进行讨论、交流、总结。因为第一次这样尝试上课,现在静下心来想想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在上课前我总是担心学生能不能讨论出结果,能不能准确的表达他们的想法。后来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只要引导的好,整个上课的过程可以条理清晰。学生通过探究,重温了科学家建立模型的过程,能够形成比较系统的建模思想。

学生讨论时很需要教师指导。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其主要方式就是相互协作、共同讨论。如果失去了教师的指导,那么学生就没有办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就流于形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学生学习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是在师生交往中完成的。教师的岗位应该是在学生中间,是经过自己的仔细观察,分析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又为后续的教学奠定基础,以便改进事先的安排,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也就是说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学习要保持同步。

学生通过讨论,彼此交流、启发,会使研究的问题更深入,重点更突出,容易突破难点、疑点,使易混点得到澄清,易疏忽点得到强化,使获得的知识更扎实。通过讨论可以充分暴露学生对知识理解认识上的偏差,教者在传授上的不足,能有效地获得反馈信息,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通过讨论激发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敏捷性,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

三、师生互动有效化

教师在设计互动时,要考虑这样的互动有没有安排的必要,是不是不可替代的,它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其效用应该如何评估或检测,互动中有可能出现哪些非预期的事件,遇到这些问题该如何处理。要从效率、效果、效益的角度来设计与实施互动。

有效互动具有一些基本特征,一是互动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有互动的愿望,有参与互动的兴趣,并且掌握了互动所需要的方式方法;二是互动是从多个不同的维度展开的,在互动中,既有个人与个人的互动,也有个人与小组的互动;三是互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加以设计与安排,互动形式的选择过程和掌控都从教学的既定要求出发;四是互动与其他教学方式相配合,既有学生的互动,也有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既有互动得到的智慧与经验的分享,也有理性的提炼与升华。课堂上的频繁互动,对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技能巨大的挑战。互动对教师提出的是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形成新的教学智慧。这些智慧的形成,需要教师直面自己的“本领恐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积累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需要教师勇于超越自我,在放手给学生互动机会的同时,洞察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形式呈现出的“闪光点”,逐渐形成新的教学本领。

四、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

在现实教学中,广大师生都认识到了时间的重要性,但是从科学角度来研究并加以利用的人并不多。一方面,教师之间拼命抢占教学时间;另一方面,不自觉中又浪费着大量的时间。这是一种无形的时间资源浪费,即低效率造成的浪费。大量的不必要的重复性劳动、过度性学习,都是浪费的标志性活动。

每一节课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教学工作做好,教师就需要保证自己教学时间的充分利用,向课堂要效率,不断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科学安排教学内容,灵活应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备课。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快的提高能力。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以及处理方法。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一堂课,对于教师来说如同一幕短剧或一段乐章,要演绎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三尺讲台,四十分钟,能不能把课堂组织得妙趣横生,和教师的课堂调控艺术有很大的关系。只有我们善于调控课堂,才能使课堂教学效率步步提升。

[1]金洪信.人生使用说明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郑金洲.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唐全腾.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姚旺

G62

B

1671-6531(2012)05-0147-02

柴海霞/杭州市江南实验学校教师(浙江杭州310014)。

猜你喜欢

效率实验课堂教学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做个怪怪长实验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