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策略推进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创建
2012-08-15毕淑娟
毕淑娟
优化教学策略推进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创建
毕淑娟
化学是高中学生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把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建立联系的主要科目,而且还是学生升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先修课程,各学校都非常重视。但目前在我国的应试教育思想依然影响深远的背景下,大部分高中的化学教师还是以提高学生成绩为主要目的。很多化学课堂都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动地在接受着各种模拟试题的训练,各种教学方法进行的知识灌输,课堂单调乏味,教学效率不高。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给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我们需要围绕新课改的理念,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推进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为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综合能力打下基础。
一、以差异化思路为本,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
众所周知,每个学生和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来自不同的初中,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彼此之间的智力取向和爱好、兴趣也各不相同。在如此多不相同的背景下,如果我们还过分强调统一化、模式化的教学,那么,无论你针对哪个类别的学生设计教学,总会不适于其中的一部分学生。另外,所谓的高效课堂,并不是我们最终一定要达到一样的模式,才是高效课堂,只要是每个学生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收获,获得属于他的最大成功,这就是高效课堂。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实行分层推进教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具体说来,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实行动态分层;分层把握教学要求,力求人人学有所得;练习、课外作业、课外辅导、考核等都要分层、差异化的对待,这样才能逐渐的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对化学学习更有积极性[1]。
二、发掘化学学科内涵,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实验给化学学科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且化学实验之中所包含的很多现象都可以被教师充分利用,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学习淀粉遇碘变蓝紫色相关知识前,教师可以先设计实验“变色画笔”;在学习酒精与水相关知识前,可以先设计“烧不坏的手帕”的实验;学习“磷”相关知识的时候,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给大家设计一个“蜡烛自明”的实验;学习氯气部分知识的时候,可以将其通过石蕊试液,设计一个“变色液体”之类“神奇”的实验[2]。一般来讲,个体判断自己的能力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生理和情绪提供的躯体信息。在化学学习中,人们都倾向于比较“进入角色”的情绪,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注意力集中。而注意力集中,在化学课堂中,我们完全可以引用各种化学实验中的“神奇”现象来吸引学生,达到让他们注意力集中,提高听课效率的目的。
三、有效联系生活实践,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通过独立思考去主动选择和获取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人[3]。由于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应通过多元化的课堂设计思路,兼顾和处理好三维教学目标间的关系,尊重学生兴趣爱好,个性思维,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4]。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开展一些“化学生活家庭小实验”、“化学与生活知识竞赛”、“化学实验方法改进”等诸多活动,以这些活动平台,营造一种人人参与化学探究和创新学习的氛围。比如讲“大气质量”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走进工厂周围,调查居民、工人对周围大气的看法,以前和现在的空气从颜色、气味等方面的差别,居民生活质量的区别等,让学生们先自己分析这其中的原因所在,并形成书面报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了解了部分知识,另一方面还加深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可以有效调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下基础。
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高中化学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效果。做为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化学不仅是学生升入下一阶段学习的重要课程,而且其本身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围绕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的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要想实现高中化学的高效课堂,还需要每位教师认真的总结教学经验,梳理教学内容,并结合授课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构建真正的高效化学课堂。
[1]毕增文.高中化学分层教学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3).
[2]中学化学课堂演示趣味实验的设计与研究[EB].
[3]高中新课改标准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初探与尝试[EB].
[4]任世民.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有效策略探微[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9).
责任编辑:郭一鹤
毕淑娟/青岛第66中学教师(山东青岛266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