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2-08-15常青林聂朝恩
常青林,聂朝恩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常青林,聂朝恩
大学是社会的文化高地,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学责无旁贷。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就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全过程;要坚持弘扬大学精神,彰显校本特色;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师生主体地位;要遵循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建立长效机制。
大学文化;文化建设;思考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大学是社会的文化高地,以其知识密集、人才云集、信息聚集的巨大优势,责无旁贷地承担着传播文明、创新文化的重大历史使命。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认识到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制约作用,掀起了世界性文化反思与构建的汹涌浪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因此,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培育者、融合者和守护者,大学应自觉承担起加强文化建设的光荣使命,主动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中坚力量。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称,它集中体现着大学的价值追求、精神传统、办学理念、行为风尚及形象识别等特征,是大学生存、延续、发展的支柱和根基之所在。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大学文化对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将以其先进性和创新性引领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和促进社会文化的不断创新。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首先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二、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方面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特别是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会丧失前进的方向。因此,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就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之中。一是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引领大学文化建设;二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坚持用共同理想指引大学文化建设,始终坚持用共同理想凝聚人心、催人奋进、激励成长,着力构建和谐文化、和谐校园;三是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四是要坚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大学文化的建设过程之中,通过长期的宣传引导和制度固化,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广大师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三、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要弘扬大学精神,彰显校本特色
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可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层面,其中精神文化是其核心与灵魂,更是大学文化发展的价值源泉和精神动力。而所谓大学精神文化,就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所凝结积淀而成的思想品质和价值理念,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特征,完全不同于其他社会团体或企事业单位。众所周知,大学作为探求高深学问、传承文化知识、培养优秀人才、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场所,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高校所共有的价值理念,如,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真理的学术自由、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等,这都是大学精神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和群体的独特文化特征,更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因此,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必须要大力弘扬大学精神,引导形成崇尚学术自由、尊重科学民主的良好氛围,充分展现出大学所应具备的独特文化品质和独特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不同的大学由于其历史传统、办学理念、办学实践、地域特点的不同又会产生不同的价值理念和理想追求,进而形成特点各异的独特精神气质。这种“个性”文化既是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又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因为一个没有特色的大学,在激烈的竞争中是难以赢得持续发展所需的资源和空间的。因此,在加强大学共性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更应立足大学自身办学实践,挖掘自身历史资源,继承优良传统,培育独特精神气质和文化个性,从而形成自身的文化优势和特色。
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师生主体地位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因此,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承认教师和学生在大学办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文化需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紧密结合起来,在大学校园内营造一种追求真知、崇尚科学、和谐友爱的良好文化气氛。同时,师生还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任何形式的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离不开师生作为能动主体的参与和认同。否则,大学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创造性、继承性,从而丧失生命和活力。
五、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建立长效机制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培育、形成和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一个长期凝结与积淀的过程。因此,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大学文化的自身发展规律,把握大学文化自身特点,建立长效机制,稳步持续推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实效。首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历史的积淀。因此,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就需要对大学的办学历史、文化传统、地域特点等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提炼出反映和代表学校独特价值追求和办学理念的校风、校训等精神文化,同时要立足现实,坚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时代精神,不断加以完善和优化,形成大学文化的核心精神和内在元素。其次,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要突出文化传承和创新。文化传承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保护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实现文化创新。可见,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文化创新又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因此,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发展。第三,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要具有国际视野,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结合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需要,开放交流,兼容并蓄,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博采众长、求异创新、前瞻超越,培育发展形成适应国际国内发展形势需要、独具特色的先进大学文化。
[1]李继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文化建设[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1).
[2]崔新丹.大学文化建设历史传承性与大学精神培育[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7(4).
[3]王凌.大学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10-12-25.
[4]王成文.构建和谐大学文化应注意处理好的五个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1).
[5]韩明涛.大学文化建设[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姚旺
G40-055
B
1671-6531(2012)08-0130-02
常青林/西安石油大学工程师,硕士(陕西西安710065);聂朝恩/西安石油大学高级工程师,硕士(陕西西安710065)。
戴小兵/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安徽马鞍山24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