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有“四感”写散文

2012-08-15艾英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穿针引线孔繁森蜜蜂

艾英

怀有“四感”写散文

艾英

我们通常讲散文要形散而神不散,“神”来自哪里?来自作者的真实感受,来自作者的深切领悟。初感、异感、新感、情感是散文作者写作散文的不懈动力,是作品感人至深的源泉。

散文;初感;异感;新感;情感

独特的感受是保证艺术作品万古常新的原动力。只有那些写出了作者独特感受的散文,才具有艺术的生命力,才能为广大读者喜爱。因此,散文作者应该千方百计在寻觅和发掘独特感受上下功夫,做到没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不下笔。那么,怎样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呢?

一、捕捉初感

初感,即最初的感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如第一次登长成,第一次见大海,总是新鲜刺激,给人一种新奇感。在这种新奇的刺激下,人比较容易激发心中感情的波动,产生深刻的个性化的体验。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许多初感的体验,只要时时留心,及时捕捉,化而为文,就能给读者带来新鲜的感受。

例如曾有情的《孔繁森请客》,写的就是作者初见孔繁森的感受。当时的孔繁森是拉萨市副市长,作者的女友小韩在他身边工作,因女友才巧遇孔繁森。经女友介绍,作者起身伸手与他相握时,却出现了另外一幕:谁知他的手并没有伸向我,而是一个漂亮的立正,一个标准的军礼,声音洪亮地说:“报告军慰同志,孔繁森刚刚下班,请指示。”一时间叫我不知所措。女友小韩在一旁哈哈直乐“孔市长真是童心未泯。”市长说:“和你开个玩笑,我也当过兵,对军人有特殊的感情,一见穿军装的就感到十分亲切。”他才伸手与我紧紧相握,并立即指出:“你的军人素质还不过硬呢,你应该还我一个军礼。”说完爽朗大笑,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作者忠实于生活,写出了他初见孔繁森时的意外感觉,把一个爽朗、乐观的孔繁森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一下子感受到了他天真可爱、平易近人的一面。

接下来,孔繁森执意要请这两位“小年轻”。那么,市长请客的情形怎样呢?这引起了作者的好奇,“我心想既然市长执意请客,那一定上水平,够档次,能显示市长的风光,我也真想见识见识那种级别的大气派。”谁知孔市长带他们穿过一辆又一辆豪华小轿车,在马路对面找了一家小饭馆,“我几乎吓了一跳:这家小饭馆连招牌都没有,屋内小得仅有三四张油腻的桌子,几个破旧的椅子,遍地残菜败叶,异味刺鼻,苍蝇乱飞,这种低档饭馆是市长涉足的地方?可他满不在乎地在桌前落座,我也只好硬着头皮挑了一张干净的椅子坐下。原以为市长请客,少不了山珍海味,哪想到他熟练地点了一碟花生米,一盘松花蛋,一个肉丝,在得知我是四川人后,又特意为我要了一个虎皮辣椒,另加两盘饺子。”这顿饭是孔繁森执意付钱,共计人民币38元2角。当作者在孔繁森去世后得知,孔繁森生前为抚育藏族孤儿多次卖血,生前还留下了1万9千元债务,他的存折现金仅仅8元6角,这顿饭是它的四倍多,顿感这顿饭的份量,更感到孔繁森同志廉洁奉公的高大形象。作者通过孔繁森请客这样一件生活小事,写出了他对孔繁森的真实感受。这种初感是意外的、新颖的,但却包含了他对孔森某种本质的深刻认识。这样的初感是极其珍贵的,散文作者一旦遇到,要格外珍惜,及时把它转化为写作成果。

初感有着多重意义:第一,初感包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新认识,还包含着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第二,初感是直觉的反应,它是质朴的、生动的、新鲜的,以此来表现就显得质朴感人。第三,从读者的阅读心理来看,描述初感的作品,常常令人耳目一新,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因为初感总是新的,新的事物是强刺激,人的大脑受优势法则的支配,哪种刺激最新异,就格外引人注目,刺激兴奋神经,人的感受就特别强烈,能长久地保留在记忆中。

二、关注异感

异感,就是不同于正常的感受。它与作者的主观心理分不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个性特征、文化修养等等都分不开。作者写出了异常感觉,当然就带有自己的鲜明独特的个性色彩,就会产生新鲜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写异常感受可以突破初感的局限,为作者写独特感受开辟新的途径。因为初感固然是宝贵的写作资源,但在实际生活中,并非每个作者都有条件获得有写作价值的初感,人们面对的生活大都是常态的生活,见到熟悉的人、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事物,从事的也是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很难给人带来新的刺激,产生新鲜的初感。即使外出参观、旅游、参加笔会,机会也不是很多。作为一个散文作者,仅仅靠初感的资源进行写作是远远不够的,非常有限的,他必须更多地依靠写异常感受来突破生活的局限,在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事物中激发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异常感受,才能保证自己的写作资源永不枯竭,创作天地更为开阔。

异常感受,常常是作者特有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生活特征的奇异遇合,是主观心灵与客观事物的有机统一。象征派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常常是异常感受。在这里,作者的主观因素显然起着重要作用。面对同一事物,作者依据不同的人生阅历、个性特征、文化修养,在不同的环境、心境、情绪、思想和情感的作用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此,写异常感受,作者就要不断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感觉外界事物,让外界事物在自己独特的精神观照下,闪耀出陌生而奇异的光芒,这样就容易产生异常的审美感受。

李白把明月当作知音,当作老朋友邀来共饮,因为他感到社会黑暗,人世浑浊,人间已无知音,只有天上那皎洁的明月才能做他的知音、与他共饮。李白对月亮的感受,已融入了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对现实的失望,对人格理想的坚守等精神因素。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对月亮的感受又不同于李白,“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明月,驰骋想象,在无限广阔的时空里,思索人类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变化的人生、不变的江月、未知的江月、已知的江月等等,月亮寄寓了自己深沉的宇宙意识和人生意识。他超脱了个人的身世之感,与李白对月亮的感受截然不同。而在苏东坡眼里,又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他将月亮的特征与人生的特征统一起来,抒发了永恒慨叹。可见,面对相同的月亮,因诗人的经历、处境、心理视角、主观性情等等的不同,其感受就会迥然相异。

例如写母爱,冰心在《寄小读者》通讯之九中这样写母爱:“(我)自然又是旧病了,这病是从母亲来的。我病中没有丝毫不适,我只感谢上苍,使母亲和我在体质上,有这样不模糊的连结。血赤是我们的心,是我们的爱,我爱我母亲,也并爱了我的病。”对于生病,一般人都会想到不适或痛苦,但冰心写自己旧病复发的感受竟然是“没有丝毫不适”,甚至还要“感谢上苍”,这样的酷爱显然有悖常情常理,可在冰心的感受中却合乎情感逻辑:因为这病是母亲传给她的,“我爱母亲,也并爱了我的病。”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爱自己的病,前人作品中,也没有写爱病的感受,但冰心却明明白白地写了,这便是异常感受。这种异常感受不仅给人新的刺激,引人格外关注和思考,而且更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深层的爱,有着“爱屋及乌”的心理。

三、挖掘新感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同样一个事物,虽然前人已有许多认识,但总还可以找到一些前人没有注意到,需要重新认识的关键点。散文作者要使自己的感受出新,具有独特性,也可以从别的作者忽略的地方获得新的认识,并对这个新发现、新认识进行加倍的描写,使其得到突出和强化,从而感受出新,具有独特性。这种做法,很容易在旧题材上翻出新意。

例如,写蜜蜂,杨朔在《荔枝蜜》中,写蜜蜂的勤劳,但这不算他的新发现,他的新发现是蜜蜂死时不给人类添麻烦。作者借老梁之口,道出了蜜蜂寿命极短,且死得特别,“蜜蜂是很懂事的,活到限数,自己就悄悄地死在外边,再也不回来了。”这一点是别人忽略的地方,被杨朔细心地发现了。他抓住这个发现,把蜜蜂活着时的辛勤酿蜜与死时不给人类添麻烦结合起来,歌颂了一种“忘我”的劳动精神。本来蜜蜂活着时辛勤采花酿蜜,死时悄悄的,不给人类添麻烦,这是它的生命特征,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但作者却依据这一特征,在加倍描写中赋予这种本能活动某种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样,作者对蜜蜂的感受就自然进入了新的境界,具有独特性。

同样,秦牧写《花蜜与蜂刺》时,也没有重复杨朔的发现,而是找到了另一个前人忽略的新发现:蜜蜂誓死捍卫自己的劳动成果——花蜜,敢于用刺来抗击任何外来的侵略者。这本来也是蜜蜂的生命本能,被作者发现后,进行加倍描写,抒发出新的感受:“我们赞美它的蜜,也得赞美它的刺。试想,没有刺的蜜蜂,它们的命运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蜜蜂,使人想起既能辛勤劳动,必要时又能挺身战斗的人,这样的人既是善良的又是英勇的。他们不是喝血者,不是寄生虫,不是强盗,也不是懦夫,他们是真正的人,大写的人。”作者同样把蜜蜂的特征与人联系起来,把对蜜蜂的感受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读后给人以新的启发。

四、激活情感

散文多写人们的常态生活,而常态生活是不断重复的,缺少新鲜感,久而久之,会使人捕捉生活的感应变得迟钝,感觉和知觉都变得麻木了,很难产生新的感觉。散文作者是普通人,面对的是缺少变化、缺少新鲜感的常态生活,同时又要超越普通人,他要去寻觅和发掘新的感受,描述新的感受,不断将新的感受传达给读者,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努力在主观上想办法,去改变自己的内心生活。要利用主观的精神因素去超越常态的感觉和知觉,努力开拓新的情感世界。在写作中,其主要方法是善于激活自己的感情,用直接抒情的方法超越常态的感觉和知觉,以冲破原有的感觉和知觉的束缚,将新的情感注入感觉和知觉之中,而又超越它们,使感受在情感的引领下跨进新的境界。德国大诗人里尔克曾强调,诗人看任何事物就好像这些事物刚刚被上帝创造出来一样,这是因为,诗人看任何事物时,都是满怀着新的激情,才使之产生新鲜感。相反,如果不是怀着新的感情去感悟、去超越,也不会感到每天的太阳是新的。

如李汉荣的《替母亲穿针引线》,写的就是极其平凡的生活小事:母亲在给儿女们缝补衣裳的过程中,常常需要换线。由于年迈,母亲眼力不济,已无法将线穿过针眼。这时的我,常常帮母亲穿针引线。这样的日常小事,司空见惯,很难产生新的感受,用来写作,甚至很难成篇。但作者善于激活自己的感情,不断用新的感情去超越感知和感觉,去放大和强化自己对母亲穿针引线的感受,写出了一篇小中见大的散文。

作者一下笔就将日常生活感受转化成了审美的感受:“一根长长的线用完了,母亲细心地绾一个结。这是驿站上的小憩,线的目的地还很远,线还要继续赶路,一直走到袖口、领口、走通衣裳的每一条道路。”这里,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不仅有效地实现了感觉的转换,更主要的是突出了线的主体地位,为下面写穿针引线埋下了伏笔。接下来,作者细致地描述了穿针引线的过程,“垂直地举起针,对准光线,眯起眼睛,凝视针眼,轻轻地呼吸,集中起体内的全部注意力,另一只手小心地举起线,拿针的手不要颤抖。针眼太小了,用目光反复打凿”。作者在这里精选动词“举起”、“对准”、“眯起”、“凝视”、“打凿”等等,把穿针引线的过程写得具体、形象、生动。由于事情太小,作者必须把它写得充分,作为行为的一种铺垫,一种蓄势,便于下面激发情感,开拓境界。接下来,作者紧扣穿针引线,让感情升腾起来,化为审美的感受,“目光顺利地通过了,线紧跟着目光也顺利通过去了。针和线拥抱在一起,然后它们结伴而行,跟随母亲的目光赶路去了”。这里的情感融合,与穿针引线还是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形象地照应了开头。但行文至此,感受似乎已到尽头,难以深入和展开。可喜的是,作者至此并没有罢手,而是进一步激活自己的情感,让情感的潮水激起心灵深处更丰富的人生体验,并且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去超越知觉,让感受跃入新的更为宽广的境界。

[1]杨朔作品精选[M].伊犁人民出版社,2000.

[2]秦牧全集[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3]李汉荣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42

B

1671-6531(2012)08-0071-02

艾英/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湖北黄冈0438000)。

猜你喜欢

穿针引线孔繁森蜜蜂
汇聚起弘扬孔繁森精神的力量
——访山东省聊城市社科联副秘书长、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教研部主任王红霞
卢梅红:40载光阴献给“穿针引线”
以绘图法为学生构建物理实验探究思路“穿针引线”
爱过所有的庄稼
高原上的追寻——沿着孔繁森的足迹
纪录片《好人好官孔繁森》首映
确认
蜜蜂
蜜蜂
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