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2-08-15金莉
金莉
加快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金莉
居住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受地理位置、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区域经济发展与中东部地区比相对落后。本文拟对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提出基于区域实际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若干策略,希望能够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途径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未来国家发展区域经济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同时要求各部门、各地区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西南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在重庆、云南、四川、广西、贵州、湘西及鄂西南等省市。围绕国家政策,紧抓特色经济,以此作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民族地区实现经济迅速发展的突破口在特色经济。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特色经济区域联动发展也在日益加强,特色经济正在成为西南民族地区实现跨跃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从我国西南民族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实际特点出发,认真研究特色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西南各省份少数民族区域概况
西南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重庆、云南、贵州、四川、湘西与鄂西南(以下简称“区域”)等广大地区,涉及的面积近230万平方公里,占到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23.5%,民族地区总人口到2006年末达到16888.2万,占同年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强。区域内民族种类比较多,包括了藏、彝、白、土家、苗、侗等近30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3244.22万,大约占到全区域民族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区域内的国民经济总产值(GDP)为15159.2亿元,占全国的7.2%。其他的如耕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森林资源分别占全国的16.0%、40.1%、13.3%、21.8%、28.9%。从以上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民族地区拥有良好的矿产资源、丰富的生物资源、独特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些都可以为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有利的资源保障。同时,该区域的少数民族大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资源环境,这也为该区域发展特色经济提供了重要资源。
从地理位置来看,该少数民族区域远离海洋、缺少出海口,并且大部分地区都受山地和高原的阻挡,交通极为不便。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区域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从交通设施来看,由于区域内高山、河流、荒原各种地形并存,且新构造运动活跃,使得在该区域进行交通线路建设的难度极大,这也导致了该区域内交通设施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现状,并且区域内交通网络的分布不均衡,地理条件好的地区路网就密集,地理条件恶劣的地区路网建设就疏松。
二、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制约作用的主要因素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政策、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要解决其发展滞后的问题,必须对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认真分析。
(一)历史因素
从历史上看,西南大部分的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是滞后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起点一般较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在建国后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但是从总体上,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还远远低于国内其他地区。有数据统计,在区域创新能力方面,该区域的创新能力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5.64%,是东部沿海地区的45.5%。
(二)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劳动者综合素质偏低
建国以来,民族地区在发展教育事业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因为其历史起点比较低,需要补的功课比较多,所以同其他地区相比还是落后很多,在西南民族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还很重。教育程度将直接影响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没有良好的教育培训,就没有足够的知识去应对产业的发展,更难以实现经济的发展了,因此,农业劳动者素质偏低严重制约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经济发展定位不清,专业化整合度不高
虽然西南民族地区确立了以发展特色经济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突破口,但是从行业发展水平来看,该区域仍处于低等水平。不少地区特色产品的开发停留在低层次,并将地方特色资源的低层次无序开发视为发展特色经济。从产品结构上看,以资源型初级产品、低档产品和一般产品为主,产品中技术含量不高,产品深加工、产品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高技术产品比重较低,难以带动相关企业和产业的发展。从产业规模上看,西南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属粗放型发展,行业水平低,关联度差,无法形成有效的集约增长。
西南民族区域的许多经济实体都建立在西南民族区域特有的资源条件基础之上,即所谓的因资源而生。但是在企业建立之后,开始向更大规模发展时,企业却往往容易忽视其发家的“秘诀”,渐渐失去了特色,失去了核心竞争力,进而影响企业效益,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要想发展特色经济,单靠一家企业的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还必须对产业进行专业化的整合。
(四)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西南民族地区因为长期奉行的是掠夺型粗放经营模式,其低水平的农业生产是以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为代价的。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不仅影响和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还加重了西南民族地区治理生态环境的成本。民族地区地形复杂,受气候影响比较大,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这些因素对于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推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策略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有其深刻而复杂的原因。如果这些地区经济迟迟得不到发展进而将影响到民族的和谐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形势下,必须以改革开放和国家实施的新一轮西南大开发战略为契机,努力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实现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为实现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打下坚实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存和发展必需的自然环境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要注意加强自然生态建设,加强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为主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工作,加大对地质灾害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大治理力度。在建设的顺序上,要首先安排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农电改造、乡村公路等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对于西南地区的交通设施和道路路网建设方面,国家要进一步加大资金的投入,要重点建设一批对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能源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在规划建设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交通设施时要多向西南民族地区倾斜,以项目建设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为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在开发西南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和特有资源时,国家可以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鼓励行业的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比如通过减免税收、加强信贷等政府扶持政策,帮助西南民族地区进一步加快水电资源开发的力度,并利用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的聚合优势,推行无污染、发展产品档次高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生态保护型低耗能工业,迅速形成以水电、电力工业等为龙头的支柱产业,并进而实现水电强区的目标。在财政政策上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加大一般性、专项和民族优惠政策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尤其是通过政策性转移支付,对财政机动金和预备费予以补助,对政策性减收增支部分在转移支付时给予考虑。在银行信贷方面,可以扩大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和管理权限。
(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指导,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进而形成独具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首先,要培育和壮大绿色经济,要注意按照发展绿色经济的目标对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产业调整的中心是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和增加效益。调整的目标是优化种养殖业结构,使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合理化,发展特色农业,逐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其次,要重视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旅游富区的目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在全国而言都是极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拥有着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应该依托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坚持“保护是核心,规划是前提,管理是关键”的原则,高起点地做好区域旅游资源利用的总体规划设计。切实保护好、利用好资源,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建成世界生态和民族风情最佳旅游目的地。最后,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工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可以通过落实贴息贷款、发展资金及优惠政策等措施,大力扶持以经济林果、中药材、山野菜加工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提高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能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四)搞好民族地区教育,为经济发展筑牢人才基础
西部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处在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人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基础,要实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大批的人才,因此,要想在西部大开发中获得自身的大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千方百计地办好民族地区的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
近10年来,按照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依靠自身努力和国家的支持,在经济发展、对外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此刻正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所经历过的最好的发展时期。独特而丰富的自然资源、勤劳朴实的人民、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这些有利因素都将对推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本文为河南工业大学校科研基金项目《中国民族和谐发展的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XSK028
[1]杨国栋.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J].经营管理者,2011,(24).
[2]李宁.中国民族地区经济扶持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D].吉林大学,2011.
[3]郑长德.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0).
[4]张千友,王兴华.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研究——基于2000-2009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5]谭文,袁瑛.浅析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对策[J].商业经济,2010,(22).
[6]廖乐焕.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何岩
F27
B
1671-6531(2012)08-0033-02
金莉/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讲师,硕士(河南郑州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