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陈独秀青年人生观及当代大学生 “义利观”的培养

2012-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义利观陈独秀人生观

肖 平

论陈独秀青年人生观及当代大学生 “义利观”的培养

肖 平

摘 要:在陈独秀先生看来,经过改造后的 “新青年”才是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原动力,因而他耗费了大部分时间与心血试图唤醒青年变革自身拯救国家的意识。陈独秀对青年人生观的研究不仅影响了那一代中国青年,且对当代大学生养成 “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也相当有帮助。青年只有在正确的 “义利观”引导下才能达到自身价值的完美体现。

关键词:陈独秀;人生观;大学生;义利观

肖平/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福建福州350019)。

1915年开始的以《新青年》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封建的启蒙运动,它开创了中国历史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型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领袖之一的陈独秀先生,在其主办的《新青年》首卷创刊号上写下《敬告青年》,他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关注着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当时青年提出自己的殷切希望,成为广大青年们成长成才的指路明灯。

一、陈独秀与他的青年思想研究

在系统研究了陈独秀先生的作品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他的青年思想主要以俄国十月革命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潮传入中国为分水岭被划分为两个阶段。在其尚未接受马克思主义观点之前,他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对青年身心健康、建立独立人格与平等自由的人权以及对养成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关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大大影响了陈独秀之前对青年思想的研究,他渐渐开始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战士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并号召广大青年应该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新的武器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心和重视政治、投身革命斗争并勇于实践。

陈独秀的青年教育思想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他对青年们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都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他始终坚信,塑造一群崭新的青年是中国革命事业获得最后成功的有力保证。“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1]青年是新思想新道德的载体,是中国革命的生力军,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和栋梁,“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若仇敌,若洪水猛兽,而不可与之为邻,而不为其菌毒所传染也。”[2]但是,这样的“新青年”不是天生的,而是要在精神领域掀起一场大规模革命运动,即重塑中国青年的精神形象才可能实现。

二、青年人生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把青年人生观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高度重视,试图以塑造青年们崭新的人生观为起点,教育青年要重视人生价值的培养,以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改造。

五四运动前夕,陈独秀在对各家学派所倡导的人生观进行深刻的分析后认为,顺世堕落的乐观主义与厌世自杀的悲观主义都是极其危险的,都不利于创造健康向上的新世界,青年们应该树立的是一种“爱世努力的改造主义”[3]人生观。随着五四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陈独秀变身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战士以后,他对如何培养青年的人生观又有了新的认识,他指出:生命的长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着的时候有没有给社会留下有用的财富,“真生命是个人在社会上留下的永远生命,这种永远不朽的生命乃是个人一生的大问题……也是社会的大问题。”[4]陈独秀在这里所指的“真生命”即一种“奋斗精神”,他巧妙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给广大青年朋友们指出一条光明的人生之路,号召大家“挺身出来为劳动阶级的利益而奋斗而牺牲。”[5]

当然,陈独秀的青年人生观教育在它的人生态度方面所倡导的是一种现实主义。他鼓励广大青年们追求现世的幸福,在他看来,“现实世界之内有事功,现实世界之外无希望”,“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6]与此同时,他推崇的青年人生观亦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生观,陈独秀主张青年们在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方面奉行个人主义,这是一种区别于极端个人主义的认识。极端个人主义主要表现为那个时代的旧知识分子脑海中庸俗的“升官发财”理念,陈独秀对此给予了严厉的批判,他认为:“人间种种至可恐怖之罪恶多由此造成。国将由此灭,种将由此削。”[7]陈独秀强调青年们要将“利自己”与“利他人”高度统一起来,既要主张个人主义,又要严格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应当杜绝“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并在为群体的贡献中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三、当代大学生 “义利观”培养的必要性

在现今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下,作为即将承担起社会发展责任的大学生群体与五四运动时期的青年们一样担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应该说,陈独秀的青年思想工作是成功的,他的青年人生观教育对于在当今全球化条件下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历史借鉴意义。

(一)培育新青年成为各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主线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是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里的句子,青年的心态和表现可以很贴切地反映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年龄。陈独秀将梁启超的“少年”话题进行新的诠释,他把拯救旧中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他在《新青年》第一卷第一号中回复读者来信时进一步强调了他对启蒙青年思想与修养的办刊宗旨。他相信,只有理想的新青年才能实现中国走向民主、富强的重任。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时对广大全国青年提出四点希望,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2011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也强调,“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活跃力量。青年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这既是历史的生动写照、现实的深切呼唤,也是对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殷切期待。”

(二)大学生对传统 “义利观”的认识存在误区

新时期的大学生青年是一个思想活跃、个性多样化的群体,他们出生在一个社会物质条件充裕、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追求个性独立、与众不同,具有高度的参与意识与批判意识,强调人格尊严及人格独立。相对于八零后一代而言,他们对改革的历史与艰辛、对自身所肩负的使命感更加淡漠。在各种外来文化与思潮的冲击下,广大青年人把传统文化看作是落后与退步的代名词,并把对传统的背叛视为自己与时俱进的标志。传统文化中固步自封、明哲保身与西方文化形成尖锐的矛盾和冲突,造成大学生青年反对或排斥传统文化,导致极端个人主义的出现。例如,传统文化在道德评价问题上倾向于重义轻利,注重整体利益,提倡个体服从整体,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观点在当代大学生看来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其实这完全是认识上的误区,儒家文化同样认为,经济实力与物质财富是一个国家是否具备硬实力的表现,只不过它是从更高的层面来谈“利”,它追求的是义利的统一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据《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的治国不仅注重仁、义、礼、智等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而且尤为关注“庶矣”“富之”等物质文明方面的内容,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孔子评价子产,说他“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表明“惠”与“养民”都是孔子所倡导的,“义以生利,利以平民。”(《左传·成公二年》)表明孔子看到了义、利之间的统一关系。[8]不仅如此,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董仲舒也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春秋繁露·身之养莫重于义》)在董仲舒看来,“利”与“义”并非全然对立的,它们二者的关系就好比是身体与心灵的关系,是紧密统一、不可分割的。

四、青年如何养成正确的 “义利观”

虽然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批判与否定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并试图通过启蒙思想而重塑青年的精神形象,进而实现救亡图存的根本目的,但是在进一步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陈独秀内心世界的“家、国、天下”思想的根源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与“利”。由于从小受到传统儒学的熏陶,且十月革命胜利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都让他放下激进的武器,努力用唯物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新青年的培养。陈独秀为我们阐述了如何正确培养青年人生观,他在主张个人主义的同时也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他认为人们不能“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但是人生短短数十载,“吾身现实的生存,为人类永久生命可贵之一隙”[9],这样才能达到利自己与利他人的统一,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在陈独秀青年人生观指引下,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传统义利观中的优秀因子,让它更能够更好地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发挥作用,造就一批又一批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新青年。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重要人物,看过三国的人几乎都会为他的正直与义气所折服,但也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却成为了老百姓心目中财神爷的化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是可以生“利”的,如果放弃“义”而只计较利益的得失,最后只会让两者都失去。正所谓“正义始见利,明道始见功”,这句话运用到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中是再合适不过了。今天的大学生在受到传统价值观约束的同时,又受到西方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多元化价值观的冲突让大学生陷入一种“信息焦虑”的状态,这个时候他们往往更容易受到误导而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首先,应该让广大青年清醒地认识到个人的利益与集体甚至国家的利益是紧密结合的,只有在非常历史时期,在非常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国家才会要求适当牺牲个人的利益。这并不是两者只能存其一的,而是一种以大局为重的意识。其次,培养大学生正确“义利观”的立足点应该放在关心他们的成长成才、争取为大学生谋福利谋发展的基础上,要努力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深造机会,锻炼他们的坚毅品格,让广大青年深刻感受到个人的“利”与国家的“利”是一体的,“利人”就是“利已”,“义”是“利”的手段与途径,是追求“利”的指导思想,如果没有了“义”的作用,对“利”的追求就会变得永无止境甚至走向扭曲,最终危害社会稳定与和谐。最后,大学生对传统的灌输与说教式“义利观”教育比较反感,教育的过程完全是被动的接纳而非主动的内化,唯一改变这种消极现象的办法就是创造性地利用互联网媒介来匡正舆论导向,从而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用正确、健康的思想文化牢牢掌握网络文化阵地。

[1][2]陈独秀.敬告青年[A].陈独秀文章选编(上)[C].北京:三联书店,1984:73

[3]陈独秀.我们应该怎样[A].陈独秀文章选编(上)[C].北京:三联书店,1984:380

[4]林茂生,杨淑娟,王树棣.陈独秀文章选编(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480

[5]陈独秀.共产党在目前劳动运动中的态度[M].陈秀文章选编(中).北京:三联书店,1984:182

[6][7][9]陈独秀文存[C].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127,45,17

[8]孙熙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中图分类号:G641

B

1671-6531(2012)10-0056-02

:贺春健

猜你喜欢

义利观陈独秀人生观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义利观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孔子义利观的现代文化传播意义 张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