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结构分析
2012-08-15杨晓辉
杨晓辉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结构分析
杨晓辉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知识经济的发展催促着知识管理的推进.隐性知识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隐性知识的研究和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尤为重要.本文从隐性知识的概念梳理和特征分析入手,通过对两种典型的隐性知识结构模型进行分析,从认知、技能、情感三个维度对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结构进行了探讨.
隐性知识;高校;教师;知识结构
1 知识及其分类
知识(knowledge)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既包括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的方式,也包括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某个个体(或机构)有能力进行改变或进行更为有效的行为的方式[1].知识具有可共享性、非磨损性、无限增值性、二象性、主观性等一系列不同于普通物质的特殊性质.
亚里士多德把知识分为三种类型,即理论的知识(数学、自然科学、上学)、实践的知识(伦理、政治、经济和修辞学)和创造的知识(诗学)[2].世合组织 (OECD,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将知识归纳为四种类型,即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3].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这是人类首次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所谓隐性知识,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获得的知识,这些知识不易用言语表达,缺少外化的物质载体,传播给别人也很困难;而所谓显性知识,则是指可以通过常规的传播方式进行传递,能够固化于书本、磁带、光盘等媒体介质中的知识.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各种信息和经验的无序集合,而是一个动态的、与人或组织相交互的系统.要充分利用知识,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必须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管理.
2 隐性知识及其特征
隐性知识是个体知识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支配着人的整个认识活动,为人类的认识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和知识信念,对于知识的创新和价值的创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隐性知识也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很大关系,许多实际生活中的“成功表现”都是以隐性知识为基础的.对于隐性知识的概念,不同的学科专家有不同的解释.被称为隐性知识之父的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分别在他的著作《个人知识》和《隐性方面》中对隐性知识及隐性认识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探讨和分析[4].波兰尼在对人类知识在哪些地方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5].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ert.J.Stemberg)认为,所谓隐性知识指的是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它的获得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它能促使个人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6].在教育领域,北京师范大学的石中英教授对隐性知识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其著作《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中,论述了显性知识、缄默知识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这里的缄默知识即指隐性知识,之所以选用“缄默”一词,主要是作者想反映这种知识长期不被承认、不受重视,同时也渴望能够重新获得应有的知识权力.缄默知识具有不易大规模积累、储藏和传播的知识,具有情景性、文化性和层次性的特点[7].
隐性知识的特征与其获得条件、结构和使用条件相联系.一般来说,隐性知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隐性知识最典型的特征是这类知识的获得较少需要或者不需要环境的支持.隐性知识主要依靠个体自己来获得.也就是说,隐性知识的获得需要较少的环境支持.所谓环境支持是指人们可以通过人或是媒介来帮助个体获得知识,而隐性知识因为其对于实践成功的重要性,是倾向于无法言说、难以强调和表达的.这个特征也说明了隐性知识更多的是通过经验而不是通过传授的方式而获得.
第二,隐性知识是程序性的,与行动密切相关.隐性知识是“如何做”胜过“是什么”的知识.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R.Anderson)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8].具体来讲,程序性知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怎么做的知识,它是行动导向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比较难以清晰明白地阐述,人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拥有它.因此,人们一般将程序性知识看作是隐性知识的父集(Superset).所有的隐性知识都是程序性知识,但并不是所有的程序性知识都是隐性的.
第三,隐性知识是有用的知识.隐性知识的有用性特征体现在实现个人目标时的工具性价值.目标价值越高,对达成目标的帮助就越大,这种知识也就越有用.
隐性知识所具有的以上三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的,仅具有其中某一个特征的知识并不能说明它就是隐性知识,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的知识才是隐性知识.
3 两种典型的隐性知识结构模型
鉴于隐性知识自身的难于表述性,对于隐性知识的结构进行界定和分析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目前学界对于隐性知识的结构尚无统一的分析定论,但是波兰尼的隐性知识三元结构模型和瓦格纳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型被认为是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于隐性知识结构的后续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3.1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三元结构模型
不同学科领域的许多学者都研究过显性和隐性两种认知现象,其中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最早建立了完整的隐性认识体系,在推动隐性知识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波兰尼提出了隐性知识三位一体结构理论.他认为隐性知识具有三元结构,即集中意识 (Focal Awareness)、辅助意识(Subsidiary Awareness)和认识者.波兰尼的隐性知识三元结构理论受到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格式塔心理学把知觉理解为一个从整体出发来理解部分,从综合体出发来理解各细节的过程.波兰尼对隐性知识结构的阐述,主要围绕着整体和部分、综合体和细节的关系而展开.他认为,将各个部分融合为一个整体,将各个细节整合为一个综合体,是认识者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塑造其经验的过程,是认识者积极地发挥其隐性能力的过程.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三元结构理论中的两种意识理论是其隐性知识论的一块基石.集中意识(Focal Awareness)是认识者对关注对象或所要关注问题的意识;辅助意识(Subsidiary Awareness)指的是认识者对所使用工具(物质上的与智力上的)以及其他认识或实践基础(如心智模式、思维框架、实践的价值期待、理想信念)的意识.两种意识之间没有程度的差异,即辅助意识和集中意识不是程度的不同,而是种类或者说功能的不同.另外,两种意识之间的差异也不等于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差异.集中意识是有意识的,而辅助意识则不能等同于无意识的.波兰尼认为,辅助意识存在于从闭下意识到充分意识的各种意识层次上.认识者对线索、工具、细节、部分的辅助意识是隐性认识的第一个方面,而对于对象的集中意识是隐性认识的第二个方面.为了认识后者,认识者必须依赖前者,前者是认识者所依赖的东西,后者则是所关注的东西.总起来说,隐性知识形成于从第一个方面转向第二个项目的动态过程之中,是一种“由此及彼”(from--to)的认识.
3.2 瓦格纳的隐性知识三维立体结构模型
瓦格纳和斯滕伯格提出了隐性知识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型[9],认为隐性知识的结构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立体结构,这三个维度分别是内容(Content)、情景(Context)和取向(Orientation).
在内容维度上,可以把隐性知识划分自我管理(Managing Self)、人员管理(Managing Others)和任务管理(Managing Tasks)三种类型.自我管理隐性知识指的是与工作相关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的知识,如知道如何提高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等.人员管理隐性知识指的是在工作中处理与下属人际关系的有用知识,如知道如何去奖励下属以便提高产量和工作满意感以及如何形成有效的人际关系等.任务管理隐性知识指的是怎样处理与专门工作相关的任务的知识,如知道如何处理工作中面临的日常事务等.
在情景维度上,可以把隐性知识分为局部和全局两种情景.局部情景(Local Context)主要是指集中注意手头短期任务,没有考虑到声誉、职业目标或长远规划.全局情景(Global Context)主要是指注重长期任务和目标,关注的是把目前的情况和长远规划相匹配.
在取向维度上,可以分为理想主义定位(Idealistic Orientation)和实用主义定位(Pragmatic Orientation),前者指的是理想地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案;后者指的是采用实用的方法评价方案,也就是根据它的可用性来进行评价.这个结构模型允许人们从多个侧面来理解隐性知识,为后来的隐性知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4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结构分析
基于以上对于隐性知识的概念梳理和特征分析,借鉴多名学者对于隐性知识结构的研究结果,本文从认知、技能、情感三个维度对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结构进行分析.
认知层面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个人的洞察力、灵感、直觉、组织成员的默契程度、成员的协作能力、组织文化和组织氛围等.概括地说,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在认知维度上主要包括信仰、观点、思维模式等内容.这部分隐性知识通常根深蒂固在隐植于教师本体,以至于教师本人对此习以为常,不自觉地接受和体现它们的存在.尽管这部分知识更为不容易明确表述,但是这类型隐性知识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有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从教师的职业特性来考虑,对于学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这部分隐性知识的差异会影响到个体提取客观信息、施予智能行为及信息传递过程各个方面,从而形成每一个体独特的“信息认知与再生”方式,体现在教师个体的心智模式、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觉等多个方面.一般来说,这类隐性知识的获取需要通过师生传授的方式,如交谈、书信、网聊等形式,在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层面上进行建构.
技能层面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那些不可或难以编码和表达的技能、专长、经验、诀窍等,通常包括非正式和难以明确的技能或手艺,也就是常常被称之为“秘诀”的那部分内容.对高校教师而言,技能层面的隐性知识多源自亲身体验、高度主观和个人的洞察力、直觉、预感及灵感等.很明显,在以往特定情景中产生的特定经验和隐性知识尽管难以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复现,也有可能尚未抽象到显性知识的水平,但是这些特定经验、行为、方法态度等等往往最终决定教学的方向和效率.无论是对于教师本人的发展还是对于教育对象(学生)的培养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在教师授课、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中、教师之间在教学研讨、交流过程中以及学生之间在共同学习生活、相互活动的交流中,都存在和流通着大量技能层面的隐性知识,若这些隐性知识得以传递、显化和共享,则会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都会有很大帮助.
情感维度上的隐性知识主要是指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外界事物所引起的爱、憎、愉快、不愉快、惧怕等的心理状态.相当多的学者将情感层面的隐性知识划归到认知维度之中,在这里之所以将情感层面的隐性知识进行单独划分和讨论,是因为相对于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来说,教师和学生在知识传递及经验习得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其工作方式和效果会更多地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用自己健康的情感、正态的情绪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学习,则教育的最核心目的也就达到了.
5 结语
正如黄荣怀教授在《关于隐性知识的分类研究》中所说:“当我们越来越深入地去研究某个事物,可能会出现三种局面:一是问题得到解决;二是问题变得越来越简单;三是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10].随着隐性知识研究的多元化和深入化,仿佛我们对于隐性知识的疑问也越来越多;而高校作为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和利用者,在知识经济社会的大潮中如何使其隐性知识更好地转化为现实成果和生产力,是高校教师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1〕何克抗,李文光编.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36.
〔2〕葛晨虹.价值与道德价值[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3):73.
〔3〕黄政新.知识经济呼唤高等教育改革[J].探索,1998(6):110-113.
〔4〕肖广岭.隐性知识、隐性认识和科学研宄[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8):18-2l.
〔5〕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2000.
〔6〕RobetJ?Steinberg etal.,PracticalIntelligence inEverydayLif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7〕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丁家永.国外有关知识测量与评价研究的新发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2):42-45.
〔9〕Wagner R K,Sternberg R J,Tacit Knowledge Inventory for Managers,the Psychology Corporation,Harcourt Brace Company,1999.
〔10〕江新,郑兰琴,黄荣怀.关于隐性知识的分类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5(2):28-31.
G645
A
1673-260X(2012)01-02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