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粤北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广东梅州市为例

2012-08-15李文红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粤北梅州市梅州

李文红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粤北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广东梅州市为例

李文红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本文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及内涵入手,分析了地处粤北地区的梅州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阐述了大力发展旅游业对粤北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意义,并就如何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粤北地区;发展;旅游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报告中还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其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新概念.这一论断,反映了党中央从战略上、全局上重视提升全国的经济发展质量与水平.[1]这一要求也同样适合于民族地区.

1 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的概念,主要指由投入变化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它的核算常采用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三个指标.周叔莲指出,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总量或者人均收入和产品的增加,而经济发展的概念要宽泛得多,具有更丰富的内容.[2]波金斯也指出,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的增加,还有结构变化、收入分配等内容.[3]

“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个新概念,目前还没有公认的规范的定义.就提出这个概念的要求看,它应当比经济增长方式涉及面更广含义更深刻,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更广泛、深刻,经济发展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更强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诸因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法,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

2 自然资源优势要求梅州市发展旅游业

地处粤北地区的梅州市,由于历史、地理环境、陈旧的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一些宝贵的旅游资源处于一种或沉睡或粗放经营的状态;耕田成了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唯一经济来源.但是由于地处边远,人口密度小,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得以较为完整的保留,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天然基础.

2.1 发展旅游业的天然优势:气候温暖,山清水秀

梅州地处粤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极适宜发展生态旅游.地貌型多样的地理环境赋予了梅州开发各类旅游产品的资源.梅州独特的客家文化,洁净的山地生态旅游环境,多样的山水景观组合,孕育着丰富多彩的山水自然旅游资源.

梅州山多地广,境内重峦叠嶂,动植物及矿产资源丰富,生态优良.梅县阴那山、大埔丰溪林场、五华七目嶂均属省级自然保护区,是粤北少有的原始次生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主要山脉有凤凰、项山、阴那山,其中阴那山脉(又称莲花山脉)被称为粤北脊梁,最高峰铜鼓嶂,海拔1560米,为粤东第一高峰.梅县最高峰明山嶂海拔1245米,大埔最高峰银窿顶海拔1357米,五华最高峰七目嶂海拔1318米,蕉岭最高峰皇佑笔海拔1150米,平远最高峰项山甑海拔1529米,兴宁最高峰阳天嶂海拔1017米,梅江区最高峰高观音海拔770米.[4]

2.2 发展旅游业的文化优势:历史文物景观,特色显著

梅州市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以客家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景观特色明显.始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刹灵光寺、千佛塔、阴那山五指蜂、松口元魁塔、洋坑瀑布、蕉岭长潭一线天、兴宁合水水库、神光山、大埔丰溪自然保护区、平远南台山、五指石、五华益塘水库、丰顺温泉等景点,均以其雄、奇、幽、秀之特色吸引许多游客;历史名流文天祥、祝枝山、韩愈等在这些名胜留下足迹;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等客家民居建筑,造型独特,结构巧妙,令人叹为观止.叶剑英元帅故居和纪念馆、黄遵宪故居入境庐、千佛塔、灵光寺、元魁塔、狮雄古塔、“父子进士”石雕牌坊、梅州学宫、华侨博物馆等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5]

3 外部环境优势促使梅州市发展旅游业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广东省旅游局局长郑通扬表示,粤东、粤西、粤北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场和后劲所在,广东将在继续加快发展珠江三角洲旅游产业的同时,把旅游切实拓展至东西两翼和山区腹地.重点是在粤东、粤西、粤北的重点区域推出“旅游扶贫计划”,逐渐改变广东旅游珠三角“一枝独秀”的状况,把粤东、粤西、粤北和珠三角培育成各具特色的广东旅游“四大美人”.

3.1 政府重视,政策优惠

为充分发挥粤北地区的旅游优势,广东省人民政府曾先后于二○○四年五月十二日和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以政府的名义,分别以“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为题向全省发文,可见广东省委省政府对旅游事业的重视.2003年l1月梅州市委、市政府把“关于以旅游业为重点发展第三产业问题”列为“贯彻十六大精神,加快山区发展”的专题调研内容之一.梅州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要打好生态、文化两个牌子,大力打造“三都”(世界客家之都、中国热矿泉之都、粤东休闲之都),塑造“三品”(客家文化精品、健身疗养特品、休闲度假名品),把梅州建成闽粤赣旅游中心的构想.”[6]

3.2 周边地区客源市场广阔

广东是全国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客源大省.与珠三角地区密集的城市群不同,粤北地区和珠三角边缘地带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这些区域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与珠三角的人文资源形成良好的互补性.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巨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其经济实力、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在国内首屈一指,旅游已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便利的交通条件为他们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些都确定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梅州旅游最大、最稳定的客源市场[7].梅州市的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有200多万,足迹遍及世界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家人历来具有寻根敬祖传统,无论国内或国外的客家人,都是梅州旅游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

4 梅州市发展旅游业的措施

实践证明,民族地区要真正摆脱贫穷落后,实现繁荣富裕,必须有一条符合本地实际、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发展路子.必须彰显后发优势,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

4.1 转变观念、确立旅游业地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到行、游、住、食、购、娱等多个方面的关联性极强的行业,它能打破贫困地区的封闭状态,为山区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当前人们崇尚自然、渴望返朴归真的旅游心态和旅游思想,使得旅游的热点由都市和海滨转向大山和森林,出现了大中城市周边地区旅游业日渐升温的现象.而生态旅游则恰好是顺应这种旅游需求,这种新的需求可以引导消费,并辐射带动多项产业的发展.

同时,粤北梅州的旅游开发一定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要树立“保护就是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开发利用梅州文化资源时,应培养当地人民群众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最重要的途径是要落实旅游收益的合理分配,兼顾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公司和梅州人民的利益,使梅州人民从民族旅游开发中得到切实的经济利益,并成为旅游开发的主人.

4.2 突出特色,优化软硬环境,合理开发

为使这些旅游项目能得到充分挖掘,首先,应建立以参观为主体的旅游景点,比如,有代表性的“围龙屋”作为客家民俗博物馆,在馆内展出一些客家人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和有特色的物品,配套以介绍客家文化渊源的文字图片资料和影视作品;其次,开展客家文化名人游,如梅县宋湘、叶剑英故居,蕉岭丘逢甲、谢晋元故居,大埔张弼士故居,兴宁罗香林故居,五华李惠堂故居,丰顺丁日昌故居,梅江区黄遵宪的故居等;再次,可有组织地举办一些民间绝技,让游客参与其中,增强游客对旅游景点的亲切感;最后,可建立旅游村,集旅游与休闲于一体,让游客沿袭客家人的生活方式,体味客家文化习俗,体现游客参与性原则,则能引起游客更大的兴趣.

4.3 积极发展与旅游相关的行业与产品,打造特色的旅游品牌

旅游商品是开发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提高旅游业的知名度,带动开展旅游商品生产、加工、经营、销售渠道.运用市场机制,则可以重点解决旅游商品与生产脱节、与旅游市场脱节的问题,加大研制“精”、“特”产品力度,下大力抓好能够体现地方特色、实用性强和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开发.与旅游区相关的旅游产品的开发,既能给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旅游产品的开发要重点突出当地的特点、特色,如少数民族的编织、服饰、印染、工艺品、绘画及名优土特产等[8].

4.4 引进高素质人才,培养旅游人才,为梅州旅游产业群的发展提供智力保证

发展好旅游业,培育旅游产业群,最关键的是人才.一方面,依托广东省周边地区地方高校培养一些能下得去、上得来、宽口径、厚基础的旅游综合性人才,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建立合理的人才支撑体系,为旅游业的高水平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在旅游人才培养上,加大旅游教育的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开放型的办学模式,加强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总之,民族地区如能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那么,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步入小康时代将指日可待.

〔1〕周民良.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民族研究,2008(4):19-20.

〔2〕周叔莲.深刻领会与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12-18.

〔3〕[美]德怀特·H·波金斯,等.发展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5.

〔4〕罗迎新.梅州地理[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11.

〔5〕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客都·中国梅州[N].中国旅游报,2005-11-21(22).

〔6〕黄宏,曾炬.梅州旅游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J].经济师,2005,(3):124-125.

〔7〕谢莉.粤北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思考[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2-44.

〔8〕潘兆光,陈红玲.发展旅游产业是民族地区小康建设的一条途径[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4):112-114.

F592.7

A

1673-260X(2012)01-0073-02

猜你喜欢

粤北梅州市梅州
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陈提升开展仪式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梅州明眸
粤北龙船歌研究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侨思小学作品集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解决孕吐难题 让孕妈妈更安心——记梅州市早孕安科技食品有限公司
粤北采茶戏的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