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分层的视角探究安徽省城市家庭体育
2012-08-15赵东勇
徐 峰,戴 路,赵东勇
(蚌埠学院 体育部,安徽 蚌埠 233000)
从社会分层的视角探究安徽省城市家庭体育
徐 峰,戴 路,赵东勇
(蚌埠学院 体育部,安徽 蚌埠 233000)
家庭体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发展有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原因.社会转型为家庭体育的发展带来重要契机,然而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家庭体育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家庭体育带来新的挑战,于是社会转型引发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进一步造就了不同阶层的家庭结构,反应到家庭体育上导致了家庭体育活动的阶层分化倾向.鉴于此,本文根据现今安徽省社会各阶层的不同特点,分析了社会转型期不同阶层家庭体育形式存在的客观性,提出了发展家庭体育的建议和策略,以求能对安徽省家庭体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社会分层;安徽省;城市;家庭体育
家庭体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是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和人本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现代家庭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功能满足人们在健身、健心、文化、娱乐、生活等方面的各种需求,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然而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家庭体育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社会转型以来,中国社会引发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到社会结构变迁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出现了社会的全面分化,逐渐形成不同社会阶层的差异.不同社会阶层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各自的家庭,现代家庭随着社会转型家庭成员的变化发展给各自的家庭带来不同程度的利益与需求,而进一步造就了不同阶层的家庭结构,从而导致了家庭体育活动的阶层分化倾向.鉴于此,本文根据现今安徽省社会各阶层的不同特点,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上分析了社会转型期不同阶层家庭体育形式存在的客观性,提出了发展家庭体育的建议和策略,以求能对安徽省家庭体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安徽省社会阶层结构的整体透视
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占有那些在社会中有价值的事物,例如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等.在社会分层的理论中,一般认为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提出的阶级理论和多元分层理论代表了社会分层的两种视角,阶级理论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为依据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而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则强调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是由收入、权力、声望、职业、教育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是一种以多元因素为依据的分析方法.[1]依据上述社会分层的理论以及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课题组的结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作为阶层分化的标准本文将企事业单位、党群组织的负责人划为领导阶层;公务员阶层特指在政府部门就职的工作人员;知识阶层主要以教育行业者及各类专业人员;工人阶层指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包括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自由职业阶层本文仅限于中介、个体商贩等;其他阶层特指下岗职工、进城农民、无职业及正当职业者等.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安徽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分工的高度发展,职业分化的逐渐细致,个人的知识及能力,个人资产及投资等作为共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将进一步转化为资本和财产的差别明显扩大,消费的层级化趋势也日益明显,构成了人们发生阶层性变化的现实经济关系的基础.人们的阶层性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各自的家庭,现代家庭随着社会转型家庭成员的变化发展给各自的家庭带来不同程度的利益与需求,而进一步造就了不同阶层的家庭结构.这种不同阶层的家庭结构就体育的参与性而论,随着他们不同的特点差异,使得他们在参与体育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导致了安徽省社会不同阶层家庭体育的存在.
2 安徽省社会不同阶层家庭体育形式存在的客观性
2.1 从宏观上看安徽省社会不同阶层家庭体育形式存在的客观性
2.1.1 经济水平
经济水平是一切社会因素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规模和体育的发展程度.随着安徽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产业结构、就业体制、收入分配结构等的变迁,使得居民收入多样化,其结果必然会造成人们经济能力的差异,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消费的层级化现象也日趋明显.家庭体育消费作为个体发展,追求较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投资手段,自然也会受到家庭经济水平的制约,这从安徽省各阶层家庭体育现状研究中家庭体育消费的数据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领导阶层家庭由于处在重要的政治地位上,工作责任重,压力大,他们不仅经济收入远远高于一般家庭,而且他们还掌握着很大比例的社会财富份额.因此,他们的体育消费层次较高,是有巨大潜力的群体,从名牌体育服装、运动营养到大型体育比赛门票以及健身消费活动和体育旅游,都已呈现出不断增加趋势,显示出他们对体育新的需求;他们一般对场地要求很高,多在单位体育设施、收费的体育场馆、住宅小区内,相对于其他阶层家庭而言,他们拥有更多的享受优美的运动设施和环境的便利,以及更多优质优惠体育服务的条件,甚至愿意为他们提供免费服务的体育休闲场所.公务员阶层家庭、知识阶层家庭、工人阶层家庭是社会的中间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社会力量,但他们在经济状况、消费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在家庭体育上表现出较为突出的特征.公务员阶层家庭、知识阶层家庭职业稳定,收入较高,相对于工人阶层家庭来说,拥有较多的经济资源、社会文化资源,当然也包括体育资源,故具有较强的体育参与潜力和实力,为了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参与体育活动的层次较高,能够接受高层次的体育消费,乐于参与一些时尚、高雅、新潮的体育项目.工人阶层家庭在社会中间层中是经济资源和组织资源上的弱者,体育消费方式力求简化,讲究实惠,一般不会去光顾高档次的体育休闲场所,喜欢花钱少,费时少,简单易行的大众化体育活动,又由于他们社会承受能力有限,往往在体育活动上表现出冷淡、无奈、漠然等消极的态度,由此会使他们的体育行为有一定的单一性,滞后性和不稳定性.自由阶层家庭和其他阶层家庭是社会的中下层和低层,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经济上贫穷,时间上充裕,但他们的休闲时间中很大一部份属于空耗时间,所以他们主要是想通过趣味性、娱乐性强的体育活动来消耗时间,并且大多喜欢采用自娱自乐形式,或到不收费的公园、广场、街边等公共体育场所进行健身、娱乐、消遣.他们生活困难,没有基本社会保障,也促使他们的体育行为比较模糊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不附存在.
2.1.2 社区体育
家庭体育是社区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的发展程度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家庭体育的发展,对家庭体育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为家庭体育提供活动设施和各种服务保证.随着安徽省社会分工的高度发展,职业分化的逐渐发达,社区的组合大多依据家庭成员的职业及收入情况而不再依照传统的格局,经济实力不同者占有城市不同利益的位置(社区),使不同属性的阶层居住在不同的地理空间,形成不同阶层型社区.[2]社区是人类生存活动于一定区域的社会结构体,而每一个区域性结构体都有其地理、文化、习俗、行为、心态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到社区体育上直接表现为社区体育设施、场地的不同层次和社区服务管理的差异性;又由于社区生活环境、家庭经济地位、成员文化素质的不同影响着处于社区内的家庭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因此,不同社区体育活动开展有所区别,健身活动氛围存在差异,社区管理系统参差不齐,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居住在社区内家庭的体育活动参与情况,其结果必然使不同阶层家庭体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2 从中观上看安徽省社会不同阶层家庭体育形式存在的客观性
2.2.1 家庭结构和规模
家庭体育作为现代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其功能的发挥受家庭规模和结构等的制约.从体育社会学的视角看,家庭是个人体育娱乐健身最为重要的社会基础,家庭的规模、结构等对家庭成员的体育行为和感情互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3]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安徽省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结构简单化,变动的趋势为联合家庭在减少,核心家庭在增加,家庭内部的结构关系日趋简化,安徽省城市家庭体育的现状调查中发现核心家庭占总数的55%,主要是领导阶层家庭、公务员阶层家庭、知识阶层家庭;联合家庭占8%,直系家庭占32%,而其他家庭占5%.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家庭结构的简约化,会使家庭可利用资源稀少,削弱应付紧张事件的能力,与家庭有关的体育健康问题也日益增多,然而同时也应看到家庭人口的减少能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互动,更多地关注自己及家人的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体育健身的意识和对家庭体育的认识,加强自我保健.联合家庭由于家庭成员众多,参照性强,积极性能得到保证,尤其家庭中老年人的带领作用,进一步激发了家庭体育的参与意识.核心家庭由于家庭关系简单,他们由于工作原因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参与家庭体育上存在着明显差异,有的家庭经常寻找全家更多的共同时间进行体育活动,活跃家庭气氛,融洽家庭关系;有的家庭因工作关系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家庭体育的部分功能由学校体育去取代,几乎不开展家庭体育活动.
2.2.2 家庭机能
家庭机能是指家庭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家庭具有生育、生产、消费、教育、抚养和赡养、满足情感和调节性功能.[4]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导致家庭机能的简约、专门化,家庭机能逐渐向社会化、担负社会机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从工具性功能向非工具性或心理情感功能转化,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支持和情感互动显示出重要作用.体育这种对调节心理、促进情感交流最有效的手段理所当然会被人们所接受.在不同的生活环境、经济收入、工作条件等影响下,各阶层家庭的职能会有所变化,而且表现的形式也不完全相同;与此同时,现代家庭又面临着诸如压力过大,关系不稳定等许多严峻的挑战,这些因素表现在不同阶层的家庭体育活动上或多或少会有所不同.由此看来,在家庭体育活动上要加强对家庭内部主要关系的重视与投入,增加全家经常共同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和需要,来提高各阶层家庭体育的参与率.
2.3 从微观上看安徽省社会不同阶层家庭体育形式存在的客观性
2.3.1 体育价值观
体育价值观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不仅影响着个人行为,也影响群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或个人的体育态度.[5]合理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和积极稳定的体育态度能激发家庭成员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诱导良好的体育行为的发生,从而促使家庭成员主动地投身于家庭体育活动中.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安徽省各阶层家庭的工作压力大,身心疲劳.对他们而言,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调整情绪、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受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各阶层家庭占有的经济资源、政治资源、组织资源、社会文化资源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在家庭体育价值取向上有较为突出的不同特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领导阶层家庭在社会结构中有特殊的位置和地位,心理和生理上疲劳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他们参与体育活动追求更多的是舒适、轻松、安逸.公务员阶层家庭、知识阶层家庭生活安定,消费观念超前,喜欢追求时尚与新潮,参与体育活动是为了完善自我,展示人格魅力,突出社会地位及渴望更上一层楼的心理.工人阶层家庭、自由职业阶层家庭、其他阶层家庭生活困难,还在温饱的边缘挣扎,生存压力大,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这促使他们体育价值表现比较单一,大多数家庭参与体育活动是为了生存的需要,没有太多的文化内容,甚至于有些家庭根本不存在体育价值观念.
3 安徽省家庭体育发展策略
3.1 树立正确的家庭体育观念
面对社会各阶层的家庭体育必然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一种体育形式,它的价值是具有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实际效用.因此,我们加强正确宣传导向,强化家庭体育观念,运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家庭体育的意义与作用,优化居民的生活方式,使家庭体育进入到每个家庭,深入每个人的心田,逐渐树立科学正确的体育观念,提高家庭成员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意识.只有强化了体育锻炼的意识,人们参与家庭体育活动的行为才能趋于主动和积极.
3.2 根据不同阶层的家庭情况开展体育活动
由于各个家庭所处的地理条件、居住条件、经济条件不同,营养摄入、健康状况、年龄结构不同,所以开展家庭体育的项目应从实际出发,不必生搬硬套,尽量选择适合于各个家庭的体育内容,这就要加大对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投资,使活动内容多样化,组织开展适合不同家庭的体育活动,充分满足不同阶层家庭的运动和娱乐要求.同时还应加强家庭体育的技术指导,传授体育锻炼方法,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引导掌握正确的锻炼形式,提高体育锻炼的兴趣,积极主动进行体育活动,建设符合自己的家庭体育.
3.3 加大对体育公益事业部分的投入
在开展家庭体育的过程中,应认识到中国的体育性质是具有产业性质的公益事业,公益事业是根本,产业性质是补充,所以发展家庭体育应加大公益事业部分的投入.由于安徽省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使得部分家庭得不到体育锻炼,一方面是因为公共体育设施短缺,另一方面是面对社会体育的有偿服务,可能会因为囊中羞涩望而却步.因此,我们要积极利用国家政策,充分发挥公益事业的作用,加大对体育场所的投入,根据各阶层家庭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建设各种层次的体育设施,同时对其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全方位的向社会开放,经营性体育设施收费价格要兼顾不同阶层家庭的承受能力,以达到充分满足各阶层家庭的运动和娱乐要求.
3.4 努力发展体育产业,迎合富裕阶层的消费要求
在目前的安徽省,虽说富裕阶层所占比例较小,但他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实力都是毋庸置疑的.和其他阶层不同的是,他们经济条件相对宽裕,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清醒认识,使他们愿意将闲暇时间用于运动和健身.但实际的健身行动和日常的行动不足的双重动力注定了他们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体育消费强烈动机,一般的体育器材,风吹日晒的简陋场地又不能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因此,发展家庭体育应认识到这个阶层的体育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一些高雅、层次较高的体育活动场所和积极探索符合他们的体育方法,来迎合他们娱乐身心的价值取向.
3.5 完善家庭体育服务系统
家庭体育的开展需要社区的支持,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可以成立社区的家庭体育协会或委员会、设立家庭体育的培训组织、建立家庭体育的发物咨询处等服务体系,来促使家庭体育活动开展的组织化和科学化.家庭体育服务不仅能够给家庭的每一个成员提供生理需求、精神享受、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密切相互间的感情,促进文明、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同时还能够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减少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让老年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6 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的有效结合
安徽省学校体育改革正处于向深层次发展的时期,学校体育教学更新观念,体育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应走出去把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扩大到学生的家庭,邀请学生的家长参与,使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产生良好的衔接,同时拓宽体育教学的环境,以便使家庭体育成为学校体育的扩展和延续,这样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
〔1〕冯玉波.新时期中国社会分层状况和机制[J].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0-18.
〔2〕宋杰,孙庆祝.城市变迁后的家庭体育[J].体育学刊,2005(4):133.
〔3〕〔4〕李国华,邹瑜.中国城市家庭变化与家庭体育服务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4(1):11-14.
〔5〕穆大海.社区体育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J].体育学刊,1999(1).
G420
A
1673-260X(2012)01-0161-03
蚌埠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SK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