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2012-08-15杨高
杨 高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杨 高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该文基于广义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层次结构理论,研究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建设途径,有助于繁荣高校的社会主义文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文化;校园;和谐;建设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1]这是文化的广义含义。基于文化的内涵,笔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环境中,以教职工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校内外从事各种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分为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个层次,高校校园文化的结构也分为这四个层次。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指在和谐思想引导下,在高校校园形成的文化氛围,它是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融合的结果,属于校园文化的行为和精神层次。
1 不和谐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表现与影响
高校是社会的缩影,社会不和谐因素必然影响高校校园文化氛围。过大的贫富差距导致人们心理失衡;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和行为与追求真善美的矛盾冲突;把教师视为职业而非教书育人的事业;学生学习状态与其追求的背立;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盲目崇洋媚外的对立。不和谐因素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导致部分人道德沦丧、学术腐败,这严重地制约了社会发展。建设以和谐思想为内涵的高校校园文化势在必行。
2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1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效途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是维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高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场所,汇聚了大量的人才、丰富的知识、先进的思想,它是社会的智慧之源和精神之源。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不仅是高校实现教育功能的需要,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2.2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抵御西方腐朽意识形态侵蚀的需要
冷战以来,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对我国实施文化渗透,他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工具,粉饰和鼓吹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宣扬西方国家的人权、自由和民主思想。青年学生的世界观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受到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如果社会主义文化不占领高校校园这块文化传播的阵地,大学生就会盲目地羡慕和追求西方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江泽民同志曾经说: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就会去占领决不能给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改革开放政策、违反党的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以及危害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提供传播渠道[2]。江泽民还指出: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3]。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使高校校园成为抵御西方腐朽思想的堡垒。
3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建设的主体、客体和载体三个方面。本文就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来探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3.1 弘扬和谐思想
古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培育人们的和谐思想,需要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和谐思想的内涵。和谐是指组织内外协调、上下有序的一种状态,也是指各事物之间配合协调和有机统一。高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多种方式,弘扬和谐思想,建设和谐校园文化。通过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倡导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3.2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基础”[4],“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5],“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6]。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引领高校师生思想意识形态,引领校园和谐文化建设。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师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提高认识、改造思想,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相结合,个人理想服从共同理想的需要,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整体,“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5]。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是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根本。
3.3 坚持以人为本,开展人文关怀活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6]。恩格斯讲: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7]。马克思曾经也指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8]。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9]。这里的马克思还指出:“人”是指社会人,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他能从人类社会进步中获得身体、心理、精神的满足。以人为本的思想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能否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关系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成败。学校要将教育和引导学生成长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成长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感、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
3.4 注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人数突破5亿,达到5.13亿。其中手机网民人数达到3.56亿,占全部网民人数的69.3%。学生是最大的网民群体,学生网民占网民人数的30.2%[10]。
网络技术正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丰富的网络信息拓宽了人们视野,大量的网络虚假信息也蒙蔽了人们的眼睛;网络学习资源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渠道,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效率,但也为一些人提供了方便的抄袭途径,败坏了学术风气;网络言论促进了社会监督,但是网络漫骂又让人丧失了道德。虽然互联网已经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是相关的法律和制度还不完善,高校主动加强校园网络管理,这既非常紧迫,也非常必要。高校要采取措施,杜绝抄袭、漫骂等不道德行为的发生,防止网络犯罪。
高校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主要阵地。高校校园文化引领主流价值文化,它对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应该充分地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全力推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4.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3]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40.
[4]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12-14.
[5]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知识与能力学习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348.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6.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10]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201/W020120116337628870651.pdf,2012-01-16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ampus Culture in Colleges
Yang Gao
(Le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eshan Sichuan 614000,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forms of harmonious campus and the means of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e and the theory of cultural hierarchy structure.Thi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prosperity of the socialist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guiding role of system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culture;campus;harmonious;construction
G64
A
1674-5787(2012)02-0080-03
2012-02-20
杨高(1967—),男,四川乐山人,副教授,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
责任编辑 仇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