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民族地区人口问题与教育的相互约制关系及调适策略研究

2012-08-15何培元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西南人口民族

何培元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西南民族地区人口问题与教育的相互约制关系及调适策略研究

何培元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南民族地区的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口问题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是,其相互约制关系仍然制约着该地区教育的发展和人口问题的解决。关注并解决该地区的人口数量、素质、构成等问题,厘清该地区教育与其人口的相互约制的关系,寻求合适的调适路径改善人口问题与教育发展的相互约制关系,推进该地区人口与教育的良性发展是解决西南民族地区人口问题的必然选择。

西南民族地区;人口问题;教育;约制关系;调适策略

西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少数民族混、杂居的重要地区。实现该地区的长远发展与其人口问题和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长期以来该地区人口问题与其教育形成了相互约制关系,制约着彼此的进一步发展。笔者以为,全面、正确地分析和把握该地区人口数量、素质和构成等问题,解决和改善西南民族地区人口与教育的相互约制关系,寻求合适的调适路径推进该地区教育良性发展是解决该地区人口问题的必然选择。

1 西南民族地区人口问题及其表征

西南民族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是我国最大的、最多的少数民族混、杂聚居地区。由于受历史、地理、文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该地区长期以来处于欠发展状态,而人口问题是制约该地区教育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人口增长速率快

据统计,1964年,西南少数民族人口为3 118万,到1982年,增加到5 161万,增加比率为66%,年平均增长率为2.8%。至1990年,增加到6 625万,增加比率为28%,年平均增长率为3.12%[1]。可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增速明显高于东、中部地区人口增长速率。人口的快速增长,一方面使得人口稠密地区已面临资源枯竭,造成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也制约了该地区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进步,反过来又阻碍了该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形成了 “人口问题→教育→经济→教育→人口问题”的恶性循环约制。

1.2 人口身体、文化素质偏低

西南民族地区人口生存环环境非常恶劣,致使该地区人口的身体素质较差。新中国成立以前,人口死亡率很高,有的地区一度出现人口负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了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该地区的人口身体素质才有所提高。此外,该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也相对较低。据统计:1990年,该地区少数民族成人文盲率超过50%,有的少数民族文盲率甚至超过了70%[2]。近年来,随着“扫盲”、“两基”工作的开展,各民族的文盲率都有所下降,但文盲人口总数却在继续增加,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盲增长速度依然很快。

1.3 婚育观念落后

西南地区不少少数民族在传统上有早婚、早育的风俗习惯,由于少数民族实施计划生育的时间较晚、政策上较汉族宽松,所以,妇女生育率也较高。受“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思想的影响,该地区大多数少数民族人口既追求生育数量,又追求生育性别,故而势必造成“早生多生”的现象[3]。“早生”、“多生”造成的后果便是大量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次品”的出现,有的民族生育率甚至还处于自然生育状态,由于地区医疗卫生设施并不健全,导致新生婴儿的死亡率也相当高。这对该地区的长远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1.4 人口流动性大、分布不平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自由配置,西南民族地区大量人口涌向东、中部地区寻求就业机会(其中包括大量的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人口向东、中部流动成为该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但这种流动并不具有稳定性,而是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呈现出高峰与低谷交替的态势,这种不稳定的人口流动不断地改变着该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使得原本人口分布就很不均衡的民族地区更加七零八落。

人口的高增长速率、流动性大、分布不平衡、落后的婚育观念以及较低的文化和身体素质制约着西南民族地区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教育是提高该地区人口素质和社会生产力的最有效途径。解决西南民族地区人口问题的关键在于厘清西南地区人口问题与该地区教育的相互约制关系,寻求合适的调适路径。

2 西南民族地区人口问题与其教育的相互约制关系

约制关系即约束规制关系,指的是主体使客体不越出应有的范围,并引导客体按既定方向发展的一种主客体关系。西南地区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制约了该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欠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了该地区人口问题的有效解决,人口问题与教育的相互约制关系形成了恶性循环。

2.1 西南民族地区人口问题对其教育的约制

从本质上说,人口问题就是经济社会与教育的发展问题。西南民族人口问题的上述特点,直接影响着该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不同方面对教育造成压力。

2.1.1 人口高增长率对教育发展的压力

这一压力首先反映在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扩大方面。国家确定教育投资比例,必须考虑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增长过快,抚养指数升高,国家和家庭付出的抚养费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影响到国家的资金积累。国家积累资金少,扩大教育投资比例就困难。即便能克服困难,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学龄人口剧增,人均教育经费就会相对减少。人口剧增则会引起校舍以及教学设备严重不济。由于教育经费的增速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致使教育基础建设投资严重不足(如校舍危房和面积不足)在西南民族地区表现得相当突出。

2.1.2 人口的“脉动式”增长给该地区教育造成的困难

人口的“脉动式”增长指的是人口呈间歇性、波浪式(高峰→平稳→高峰)增长的一种态势。西南民族地区多次“脉动式”人口高峰期给教育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困难:“首先是幼儿入托、入园难,接着是上小学、中学难,继之赶上考大学的激烈竞争与就业难等问题,使得该地区的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4]在学龄人口的高峰期内,学生人数在短期内激增,由此导致师资不济、校舍不够,只得降格以求教师,以办大班或改为二部制、三部制教学来应对校舍紧张局面。这样,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然而,入学高峰期过去后,学校又会出现教职人员冗杂等问题,给教育当局的决策带来困难。而且,这样的现象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伴随着人口的“脉动式”增长呈周期运动状态。

2.1.3 人口结构变化对该地区教育的影响

人口结构是指人口在年龄、性别、文化、技术、职业、阶级、地域、民族等方而的构成状况[5]。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规模。“基础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主要取决于基础教育阶段适学儿童的年龄结构。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也必须考虑该阶段适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又受到职业结构变化趋势的影响。”[6]人口结构的变化影响教育规模的稳定性和教育效果的最佳,从而成为制约该区教育发展的又一障碍。

2.1.4 人口流动较大、分布不平衡对该地区教育的挑战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资源自由配置,西南民族地区人口向东中部流动使得原本人口分布就很不均衡的民族地区教育布局零零落落、不成体系。流动人口迅速增加,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流动人口子女进城入学难,超龄上学现象比较严重,失学率较高以及“留守儿童”等问题正日益加剧。这些都是西南民族地区的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2.2 西南民族地区教育对该地区人口问题的约制

“教育约制就是通过教育的引导和规范,从微观层面上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与道德修养水平,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约制自己的行为;从宏观层面上促进教育整体的和谐发展,使之能够主动地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7]教育对西南民族地区人口问题的约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原始教育形态及非学校正式教育对解决该地区人口问题的约制

原始教育形态指的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主要指通过长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传授生产生活及文化道德习俗等知识的教育形式[8]。在西南民族地区,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教授生产技能,依靠巫师传授的宗教性质的文化知识以及以寺庙为主要教育场所进行的佛教教育等形式还普遍存在。这一系列教育都以宗教、迷信等方式影响着该地区的广大民众并深入人心,这给科学知识在该地区的宣传和普及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然而,要改变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相对落后的精神面貌,以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是唯一的选择。动摇部分地区“正统”的原始教育形态,代之以科学知识教育为主的正规的学校教育迫在眉睫。

2.2.2 教育结构、内容、布局、师资等缺陷对解决该地区人口问题的约制

位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区域文化,与学校教育传播的汉文化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民族文化的“排他性”,不同文化间的“互斥性”使得该地区教育结构相对封闭,与“外来文化”缺少交流融合,照抄照搬汉族地区的教材教法,以“满堂灌”方式进行教学,授课内容及教育模式与当地实际结合不够紧密[2]。这些延缓了文化间的相互融合,阻碍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

2.2.3 教育投资不足、立法不健全等对该地区人口问题解决的约制

众所周知,教育规模和发展速度完全受限于经济的发展水平。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长期处于欠发展状态,这严重影响了政府对本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而制约了该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此外,民族教育在国家层面上虽然已有法可依,但其具体操作和落实情况在该地区却有很大的临时性、随意性和不明确性。如施行民族教育的机构不明确,没有形成固定统一的工作制度。民族教育的理论与实际脱节,政策法规贯彻执行不力,没有明确的责任追究制度,民族教育法制的不健全使得西南民族教育缺乏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9]。这一系列问题都限制和影响了该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3 西南民族地区人口问题与其教育间相互约制关系的调适路径探析

通过对西南民族地区人口问题与其教育相互约制关系的梳理,寻求合理、有效的调适路径,建立以优先发展教育,以教育发展来提高该地区人口素质,改善该地区人口问题与教育间相互约制关系,是解决其长期存在的人口问题的必然途径。

3.1 优先发展西南地区教育事业,抓住教育这一重点,以教育推进该地区人口素质的逐步提高

3.1.1 教育是提高该地区人口素质的必由之路

提高该地区人口素质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推广优生,提高先天素质。要把优生纳入教育内容,逐步提高人们对优生优育的认识,懂得优生优育的重要意义,自觉地做到优生优育。通过教育宣传把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的三大工程(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和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积极推广到西南民族地区,制定各种有利于促进该地区教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公共卫生等方面的政策[10]。二是大力发展西南民族地区的教育,加强后天培养。提高各级、各类正规教育质量是改善该地区人口素质的关键。应从切实抓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入手,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及相应的职业培训等,为提高该地区人口素质打下良好基础。

3.1.2 教育是实现该地区人口良性增长的有效途径

控制西南民族地区人口急剧增长的态势应从多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对该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与宣传;加强避孕节育知识普及;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倡优生优育,使该地区的计划生育政策能够真正贯彻落实。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改变该地区人们的婚育观念和生育选择。人的生育行为是受婚育观念支配的,而理性的孕育观念的形成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有直接的关系。此外,通过教育促进西南民族地区人口合理流动,能使该地区人口分布渐趋于合理,为教育政策方针的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实现教育功能的最优化,促进该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

3.2 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健全和完善民族教育机制,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结合自身力量,确保该地区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和人口问题的解决

3.2.1 加强和完善民族教育法制建设

出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文化内容教育的政策法规,健全和完善发展民族教育的法律体系,建立实施民族教育的操作规程、科学教育发展标准和责任追究制度,将以主体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相结合作为民族教育的基本内容结构纳入法律规定[11]。要把西南民族地区教育的内容结构和发展的基本形式、执行机构、教育经费、师资力量、责任督促及法律追究等环节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加以规定,实现该地区教育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该地区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进而逐步解决该地区人口问题。

3.2.2 抓住机遇,合理利用社会支援

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需借助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结合外界的帮助,同时强调自力更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本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西南民族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和该地区持续稳定的繁荣,依赖于该地区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来源于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催生先进的思想意识,先进的思想意识是解决人口问题和实现民族发展的思想保障。依靠教育、发展教育,建立以教育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是解决西南地区人口问题的必然路径。

[1]胡鞍钢.聚焦中国人口国情[J].学习月刊,2007(15).

[2]张车伟.我国人口问题性质的转变及其新挑战[J].人口与发展,2008(1).

[3]杨昌军.西南民族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例问题论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1)

[4]汤夺先,王增武.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利贫困问题论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1(5)

[5]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沈百福.我国教育投资的进展与问题[J].教育科学,2003(2).

[7]吴思霞.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教育问题与发展对策[J].民族论坛,2006(10).

[8]舒慧敏.西南民族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园,2012(1)

[9]蒋立松,吴红荣.浅析西南民族教育意义的阐释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10(1).

[10]蒋立松.西南民族教育的文化生态基础及其研究目标[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1).

Research on Mutual Restraint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Issues and Education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Southwest Minorities Region

He Peiyuan
(Education of College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007,China)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the education of the southwest minority reg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the population problem has also made a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However,their mutual restraint relationship is still restricting the resolution of education and population issues.Solving the problems of the region’s population,quality,composition,can clarify the restraint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population,and find appropriate ways to adjust their relationship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s population and education which is an evitable choice to solve the population problems of the southwest minorities region.

southwest minorities region;population issues;education;restraint relationship;coping strategies

A

1674-5787(2012)02-0057-04

2012-03-01

何培元(1987—),男,福建泉州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 周丁力

猜你喜欢

西南人口民族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我们的民族
“潮”就这么说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Country Driving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多元民族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