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2012-08-15李雪梅
李雪梅
(四川外语学院 国际商学院,重庆 400031)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李雪梅
(四川外语学院 国际商学院,重庆 40003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推广和发展,信息全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基于互联网信息的大学生思想教育也应运而生。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全面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探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和创新的途径,才能有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
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1]。网络时代的强势到来对广大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如何进一步加强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对这一课题的探讨,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更是为了进一步加快推动构建和谐校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1 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日益成为高校大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常见方式和重要途径,给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带来广泛的冲击和影响。当前,互联网在高校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已成为一个新的重要阵地。
新世纪之前,高校就已经高度重视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重点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的“双刃剑”功能,自觉有效远离网络上的黄赌毒等有害信息,维护校园及社会稳定。实践充分证明,近年来,经过广大高校、社会和家庭的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广大大学生都能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毒害,并同之作坚决斗争,高校针对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随着网络时代的形成,互联网的开放性、平等性和互动性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提供了一个便利的交流平台。在虚拟网络中,大学生可以尽情展示自我个性,发挥自我想象,追求自我超越,体验自我成功。但同时,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之特征又极大地助长了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网络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渐凸显。由于沉迷网络,少数大学生无故旷课,学习成绩不断下降,有的甚至留级或退学;有的大学生因沉迷网络游戏,逐渐将自己封闭在虚拟世界而无法自拔,精神萎靡,人格分离;有的大学生沉迷网络,失去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责任心缺失、社会交往能力下降,等等。严峻的形势表明,只有依靠高校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努力,进一步加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和深度,才能让高校广大大学生远离网络负面的影响和危害。
2 网络时代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2.1 创新教育观念
众所周知,传统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师授课—学生上课”、“开设讲座—学生听讲”、“专家报告—学生学习”、“进行考试—学生应试”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传授或灌输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它基本是单向的教育信息传输模式,即教育者讲,大学生听。在相关制度和体系的保障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互动性较差。网络时代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相对自由,他们可以充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独立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受校园各种规定和制度约束较少,所以,如果仅把传统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内容生搬硬套到互联网上,就很难激发高校大学生的阅读兴趣。网络平台的独特性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很难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因此,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例如,可以采用启发式、引导式、互动式等多种教育方法,进一步凸显网络的交互性,让高校大学生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畅所欲言,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对话,真诚交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博客、微博等网络新媒介发布和评论广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等,去引导同学们的言论,使他们参与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2.2 创新教育手段
传统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在网络时代下它的作用发挥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高校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进一步发挥当前网络教育工具“及时、互动、灵活、形象生动”等特点和优势,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和学生论坛,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如重庆邮电大学开设的“红岩网校”、清华大学开设的“水木清华”学生论坛等网站充分运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和社会实际,关注大学生的热点、难点问题,成为该校师生最喜欢的网站。由此可见,在网络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有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两种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高校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利用校园师生课堂教育中“面对面、易交流、交互性”等特点优势,就大学生容易产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开展超前式、普及性和及时性教育。同时,高校应该多开展一些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熏陶,提高觉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2.3 创新教育方式
传统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集中在校园单一的区域内,主要关注大学生在校内的各种表现,比较少关注其和社会的接轨。实际上,大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已经渐趋成熟,已具有相当的辨别是非的素质和能力。高校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对大学生适当引导,让他们顺利走入社会,主动扬长避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促进其思想品质的形成和稳定。作为高校,还有必要进一步开放教育空间,充分利用资源,结合自身实际,适当建立多种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通过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等进行实地参观、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形式,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还应进一步完善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体系,主动凝聚家庭与社会的力量,使三者有机契合,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体组织,如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协会”等。
2.4 创新网络阵地
在网络时代下,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既是进一步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积极推动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迫切需要。这必然要求高校必须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建设,始终坚持以丰富的健康文化娱乐活动来吸引大学生,熏陶大学生,陶冶大学生,唤醒学生自身的觉悟,调动他们追求健康网络文化的积极性。教育部负责人曾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始终坚持把网站建设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把校园网络这块阵地建设好、使用好、维护好。”[2]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改进教育方法,主动出击,抢占阵地。
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形势,高校应主动探讨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应当清醒地关注网络时代给大学生带来的新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构建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201/t20120116-23667.htm,2012-02-20.
[2]周济.占领新阵地,把握主动权,开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04-11-01.
G64
A
1674-5787(2012)02-0114-02
2012-01-12
李雪梅(1982—),女,四川宜宾人,法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当代社会问题。
责任编辑 闫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