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中主体性的尴尬境遇

2012-08-15魏会超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主体人类职业

魏会超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职业教育中主体性的尴尬境遇

魏会超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类型之一,应以人作为根本的出发点,而不应单纯地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在反思人的个性发展诉求及新时代主体发展的需求,并对职业教育本身超越性进行探讨之后,更应充分体现完整的主体性,以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进而实现主体的最优化发展。

职业教育;主体性;个性

1 职业教育中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现代性的一个主要特征,它反映了人类追求自由的历程。理想主义(Idealism)的柏拉图认为,宇宙有永恒的真理或实体,其谓之“理念”(Idea),人类要追求的就是这种永恒的普遍的真理。其后,同为理想主义的笛卡尔认为,要认识或达到上述目的,最佳甚至唯一的方式便是运用理智的思辨,即“我思故我在”。西方的主体性便源于笛卡尔的“第一原理”。从笛卡尔开始,哲学由探讨本体论转入认识论,揭开了高扬人主体性的序幕。继笛卡尔之后,康德通过一系列的批判所建立起来的先验哲学,带来了主体性的思维方式。如同理性主义创始人笛卡尔一样,康德把“我思”作为认识的最高根据,但单一的主体抽象思维却导致了主客的二元对立,并且随着工具理性的弘扬,逐渐剥离了主体生活的价值理性,并招致了人们对主体性的批判。对此,哈贝马斯认为,批判是为了发挥主体性的潜能而不是否定,并且他相信应从意识哲学的范式向交往哲学转换以防止理性的扭曲。对此,马克思也认为,主体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应将人看作整体的存在,而非抽象的、孤立的个人存在。所以,本文所讲的主体性即非片面的、极端的主体性,而是一种主体间性下共生的主体性。主体间性超出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模式,进入了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模式,反映了人的“共在”和社会性。基于主体间性之上的主体性在处理人与周围的关系时,可以充分承认和尊重对方的主体身份,可以消解主体在客体面前的霸权,消除主体对客体的支配和统治,使每个人平等、自由的同时,在人与人之间结成一个自由的联合体。

然而,职业教育便在主体性貌似矛盾的情况下产生,并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片面地强调其工具理性。从某种意义而言,从职业教育产生伊始,人的主体性就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及明确的论述,而仅仅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形成了单一的以追求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传统职业教育观,并由此导出了职业教育的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论断,这种观点极大地忽视了人这个最重要的主体。近年在产学结合大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偏离了以人为第一对象的根本要义,甚至在某些地方成为了企业训练在学校的延伸,这不仅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同时亦不利于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人的根本发展,这样的发展趋势必然造成职业教育对教育本源的偏离。因此,需要明确人是职业教育的主体,职业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单纯地为经济发展而生的教育[1]。职业教育固然对社会发生作用,但这种作用必须通过培养人来实现,所以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本源,职业教育的功能发挥首先源于人主体性的实现。

2 职业教育中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2.1 现实脉络——工业化社会片面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使然

职业教育起源于最初的劳动训练。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尤其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完成了由自由到市场的转变,现实中的职业教育也极大地体现出对于社会需求的现实适应性。对此,马克思早就指出,作为一门关于财富的科学,国民经济学在本质上是敌视和否定人的,他说:“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学,在承认人的假象下,毋宁说不过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而已,因为人本身已不再同私有财产的外在本质处于外部的紧张关系中,而人本身却成了私有财产的这种紧张的本质。”[2]由此不难看出,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起点上,如果完全取决于人的社会化属性,直接将其和各种社会职业相联系,便在很大程度上背弃了教育的本真。

2.2 理论源起——实用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泛滥

人类社会步入工业化时代以后,社会需要大量的技能应用性人才,因为技术可以给人类带来幸福,这是当时所向披靡的技术力量给人类带来强烈震撼的自然反应。源于技术力量的作用和企业对大量应用性人才的迫切需求,职业教育空前发展,并于20世纪后半叶诞生了传统的职业教育哲学,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但其片面地强调和培养人的职业训练,使作为教育主体的人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截然分离,这显而易见是片面的观点。对此,马克思早就对技术给人的异化力量有所批判,只不过更倾向于乐观地看待技术的作用。但随着人们对教育主体性的忽视及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人类才渐而对这种片面发展的观点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3 对职业教育中主体性回归的探讨

3.1 个性发展的主观诉求

职业教育中的技术首先是人的技术、历史的技术,“人在本质上是不确定的,人的生活不遵循一种被事先确定的过程,自然只完成了人的一半,另一半留给人自己去完成。”人的未完成及不确定性又造成了人无限的开放性和适应性。“人类的不完善性要由自我理解来补偿,它告诉人们怎样才能使自己完善。”人类的自我解释,他们关于人类自身、人类本质和命运的各种观念,都不能不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的实际存在。“人总是保持着他的开放性和适应性。”[3]现实中,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主张也认为大工业是以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的,而技术是不断革新的,这种技术不断革新的结果必然会引起社会内部分工的革命化,引起劳动者职能的变更和劳动者全面的运动性。这就要求劳动者不断提高文化科技水平,以适应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而不能以“不变”应“万变”,静止的来适应社会的变动。这就客观上要求人类首先要对自己“未完成”的头脑在吸收人类文化精华的条件下做出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丰富思维能力,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其为人处世的社交能力,然后,再掌握某一门专业技巧,以此为日后整个的职业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3.2 新时代下主体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到来,社会分工日趋精密,要求现代人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诸如米开朗基罗式的全才根本不现实。也许正因如此,职业教育单一的工具化倾向才如此严重。而且,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或一般家庭,他们本身就希望尽可能多的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以便为日后的生活做准备,而不是将时间都花在人类所谓的价值理性上,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急功近利的特征。再加上社会或者大学本身对教育成果短期效益的追逐,专业训练在各个职业学校几近“自由发展”。然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代社会千变万化,科技的进步使得任何一门知识的翻新速度都已达到正常人所难以企及的地步,人类的大脑已经无法应付哪怕是一门小学科中的小分支所产生的基本信息,一劳永逸的专业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后工业社会当中是难以存在的[4]。相比之下,以人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价值更加凸显。人类大脑的可塑性为这所有一切提供了先天的物质基础,我们的教育有责任让其在更高的层次上自由发展。有鉴于此,2006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这正是职业教育观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向“以人为本”的理论印证。书中以人的尊严、劳动的尊严为中心价值观,以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国家统一和全球精神为核心价值观构建了完整的体系框架[5]。

3.3 职业教育本身的超越性所在

现实中的职业教育从目标、实施到最终结果,都坚定不移地以效率为先、利益最大的目标为导向,所有的设置都极大地体现出职业教育对于社会需求的现实适应性。然而,这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不仅要满足或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更要创造和推动现实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而技术归根结底是由人发明和操作的。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形式之一,无论其形式如何表述,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主体。职业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关于人存在的意义在任何教育形式中都是应该被首先予以确认和肯定的,教育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而现实的职业教育中,关于人的知识,关于人存在的意义的知识被以最淡化甚至透明的方式隐去,而着力打造人的现实性和工具性,学校越来越不是一个“教育”的机构,越来越少“教育”的意味,渐渐地堕落为一个没有“教育性”的教学机构、一种纯粹的职业预备或培训机构[7]。在人的整体性遭到破坏时,其超越性自然就会受到影响,在此基础之上职业教育的超越性就更值得怀疑。从这点而言,职业教育本身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同时亦有更大的潜力可挖。随着科技两面性的凸显,再加上工具主义背景下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凸显,尤其当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为个体生存和发展心生忧虑的时候,回头再考虑一下这个基本得不能再基本的问题,也许能给我们的职业教育带来一点有益的启发。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77-80.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0.

[3]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4.

[4]程星.细读美国大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61-62.

[5]卢洁颖,马庆发.论职业教育嬗变的哲学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李军.追寻人的价值: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哲学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B).

[7]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3.

the Awkward Situation of Subjectivity in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ei Huichao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s one type of the education,should start from people,and should not simply emphasize social attributes,The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 reflec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ivity in modern society.This paper also deals with the ftanscendence of the vocational eduction,inself.This paper discusses that teachers should fully complete subjectivity,and should promo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ocial economy to realize the optimizing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iv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Subjectivity; Personality

G710

A

1674-5787(2012)02-0004-03

2012-03-02

魏会超(1982—),男,河北邢台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责任编辑 周丁力

猜你喜欢

主体人类职业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