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的调查研究简报
——以重庆市所辖部分区、县为个案
2012-08-15刘晨晨沈小碚
刘晨晨,沈小碚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的调查研究简报
——以重庆市所辖部分区、县为个案
刘晨晨,沈小碚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发展的进程在加快。作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取决于是否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与模式体系,那么培养目标与模式又是如何确定的?文章就此展开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1 重庆市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的调查意义和方法
以重庆市所辖部分区、县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将有助于了解本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现状。如:它的培养目标如何界定?培养模式怎样?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制定怎样的相关法律政策?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如何?中职毕业生继续升学的数量如何等。通过对基本现状的大概了解和掌握后,我们试图确定该地区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相对完整的培养模式体系。同时,我们获悉中职教育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怎样分析、确定问题以便更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该地区中职教育平稳、快速发展是我们本次调研的目的所在。即“必须在巩固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提高服务水平为核心,推动重庆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努力办好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 ”[1]
在2012年年初,我们分别对北碚区教委、职教中心以及荣昌县教委、职教中心进行了调查研究。此次调研运用了访谈法,访谈的内容大概包括以下几个问题:(1)本地区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学校数量、就业方向、生源状况等,有无相关数据显示);(2)本地区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如何界定,具体如何;(3)中职的培养模式怎样;(4)政府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如何促进本地区中职教育发展的;(5)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如何;(6)该地区中职教育的发展还存在哪些阻碍以及相关的解决措施。
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重庆这几个地区中职教育发展的基本现状,分析其优劣,做到扬长避短,促进其良性发展,以便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 重庆市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的调查状况
在对北碚区教委及职教中心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本地区近几年中职教育培养目标较明确且有相对稳定的培养模式,发展较稳定,但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对该区刘副主任的访谈中,我们获悉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两个方面:向高职输送一定优秀人才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输送实用人才,后者是主要的目标所在。近几年,在中职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政府在加大关注力度的同时又出台相关法律政策保护、支持中职发展,更重要的是使用更为直接的方式促进中职教育发展。如:本地区有5所中职学校且全部是公办,前几年的民办中职学校由于硬、软件等设施不合格已取消其办学资格;2012年北碚区实施免费中职教育,并给予每位学生每年1 500元的生活补助,同时学校根据学生在校表现评选出品学兼优,同时家庭存在困难的学生再给予500元的补助;对于涉农专业的学生免除其学费。当然,中职教育中存在招生不够规范、生源不足、师资力量有待提高等问题。
从荣昌县教委及职教中心的调查中,我们获得的有效信息是:该地区有3所中职学校,其中两所是技工学校(国企资助);培养目标主要是合格的中级技术人才;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很多,且学生有较多的校外实训及校内实习、顶岗实习的机会;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但与理想值也存在差距等。该县教委的某科长在接受访谈时谈到中职教育的重要性、近几年良好的发展势头以及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任何教育最终都归于职业教育”是该科长的开场白,他认为,该地区中职教育近两年发展较快,中职生源稳定但与国家的要求(中职与普教的比例大致相当)存在一定差距。政府在中职教育发展中提供经费支持,提供了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硬件设施好且更贴近于企业,师资优秀;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但很多流失外省不利于本地经济发展;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人们对中职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一些观念上的偏见等。
3 重庆市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的调研结果分析
在对上述两区、县教委及职教中心进行调查后,我们了解到重庆市中职教育近几年发展较好,有较明确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合格的、实用性中级技术人才。培养的模式也较多样,基本包括校企合作、“2+1”(前2年在学校学习理论,最后1年去企业工厂实习)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等。同时,政府加大了对中职教育的关注力度并且在法律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中职学校也着力提升其硬、软件设施,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人们开始认真思索中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逐渐纠正了对中职的偏见,越来越多的适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
近几年重庆市中职教育取得一定发展,但也不能忽视它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中职教育生源不足。从对几位负责人的访谈中,我们都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招生问题始终是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国家对中职与普教的招生比例要求基本一致,但去年重庆市某县两者的比例失调,影响了当地对实用人才的需求量及当地经济发展。人们受普通教育的影响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中华民族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始终被铭记在心,故在适龄儿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很多家长不顾其子女的个人品质而硬性要求其进入普高继续受教育。在对荣昌县的教委负责人进行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中考成绩在400分以下的毕业生都会选择普高,结果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顺利毕业从而辍学,影响自身、影响家庭、影响学校以致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发展。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使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重要的、不可忽视与取代的一部分,从而认同、接受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中职的顺利发展。
二是对中职教育培养目标认识尚欠全面。通过对几个教育部门及学校的调研后,关于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我们获得的信息是“培养实用性的技术性人才”。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基础的一环,职业教育不仅是培养技术性人才,更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技术人才,即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做人,包括善、知、专、美、健、雅六个子目标[2]。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对中职的培养目标做出全面的要求,而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也不可忽视学生的整体发展,努力打造“全人”。
三是中职学校硬、软件设施有待进一步提高。鉴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学校的硬件设施应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种动手的机会,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同时,学校应具备各种实验基地和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的机会,不仅利于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就业也是一种保障。为保证中职学校的硬件设施,政府应加大对学校的经费补贴及出台相应奖励、鼓励政策,而学校应主动与企业合作,同时,企业也应给予学生实习、锻炼的机会,从而达到学生、学校、企业的“三赢”。中职学校的软件更多体现在学校的师资力量方面。据我们调查,现在中职学校教师大多是大专及本科学历(90%),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较少;教师的年龄结构偏老(45岁);教师的职称结构比例是中级教师占多数(60%),副高教师25%,初级教师15%。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变量[3]。中职学校的教师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文化基础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中职学校应努力留住、吸引优秀教师,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教师应不断学习,迎接挑战,努力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1]赵为粮.推动中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庆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9(24).
[2]於芳.中职全人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2011(2).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Investigation on Training Target and Pattern of Education in Chongqing City Secondary Occupation Schools——Taking the Jurisdiction Area,County of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Liu Chenchen,Shen Xiaobei
(The Education Depari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aing 400715,China)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education process is being accelerated.As the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education system,secondary occupation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occupation education depends on whether there is a clear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modes of system,then how to identify the training target and pattern is a crucial thing.
Secondary occupation education;training objectives;training pattern
G710
A
1674-5787(2012)02-0001-03
2012-03-10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中等职业教育战略发展研究专项课题“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刘晨晨﹙1987—﹚,女,安徽明光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沈小碚﹙1963—﹚,男,重庆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 周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