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对策思考
2012-08-15傅丽娟费小平
傅丽娟 费小平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我国家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同时我国也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在此大背景下,择业问题的复杂性和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综合竞争力相对处于弱势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与困扰,导致就业过程中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的产生。对此应有相应的对策思考。
1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究
问题的成因都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世界经济环境、国家现行政策以及个人求职技巧等都属于外部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毕业生在求职时陷入短期的窘境;但是毕业生自身的内在作用力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而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但遗憾的是,许多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不能客观评价自己,出现种种心理障碍,这些不利的因素已成为制约高职学生顺利就业的障碍。
1)缺乏自信,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尽管高考机制不断完善优化,但当前的高考选拔机制更多的还是将竞争局限于有限的文化科目,许多学生无法进入名校就读,从而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再加上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定位不高,很多学生因为就业起点较低,觉得处处不如别人,进而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心理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就业选择。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有人擅长文学艺术,有人特别能吃苦耐劳,有人有着经营头脑,所以完全不必认为自己不如他人。高职院校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给予更多学子公平接受教育、发现自身闪光点并提供发展机会的地方。因此,完全不必自暴自弃,而应利用高职院校提供的资源和学习机会,一展所长,奉献社会。同时,从历届高职毕业生中佼佼者的经验来看,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往往是人生的一场历练、一块敲门砖,当你打开了那扇门,你就能步入人生发展的另一条大道。性格、心理、学习能力——这些在学校沉淀下来的内在因素远比院校背景更加重要。勇于跨出第一步,会让自己今后的人生越来越自信。[1]
2)急功近利,盲从攀比的心理。当前社会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使得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注重物质利益,片面追求就业“福利化”,过分强调眼前利益。市场经济负效应滋生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现象,对毕业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就业观等产生着巨大影响,从而造成他们求职过程中的盲从攀比、患得患失等心态。
实现个人价值、个人成就的方法有很多,金钱只是其中之一。良好的就业薪资固然重要,但如果被薪资左右了自己的择业,则会导致急功近利、工作浮躁的毛病,最终则欲速而不达,影响到自己的择业与职业发展。如果能够依据自己的能力、性格、喜好等来建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良好的薪资最终只是你实现个人成就的附属品。
3)依赖性强,缺乏担当的心理。高职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大多数没有求职择业经历。对社会的陌生和敬畏,会形成依赖心理,依赖学校、家长和亲友,缺乏主见,人云亦云。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尤为普遍,高职学生往往不能主动地去获取就业信息,总是被动地等待学校的安排,或寄希望于通过家庭、亲友关系来获得理想的工作,不会也不愿主动与用人单位洽谈,结果往往是坐失就业良机。
一般来说,毕业期间是良好的择业窗口时机,可供选择的用人单位和工种都会比较多,错过了这个时机,择业会变得相对困难。这往往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这部分学生错失就业良机,又因为种种原因最后也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待业在家;二是勉强就业,上班后工作环境、薪资不尽如人意,最终怨天尤人,抱怨父母、抱怨亲友、抱怨老师,唯独缺乏自己应有的担当,沦为“啃老一族”。[2]
2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思考
因此,一方面,从学校、父母亲友角度而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另一方面,作为学生自己,更应当建立自立自强的品质,保持正确积极的择业心态。
1)加大社会关注度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由于市场经济负效应等不良社会环境会给学生就业心理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更需要有关方面的关注以及相应改善。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其实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在教育选拔机制上,需进一步探索、优化完善;在就业政策方面,需进一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出台有利于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各行业、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同时,提供更多岗位与发展机会给高职学生,共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就业。[3]
2)丰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活动,建立合理的职业指导体系。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在调适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整个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并贯穿于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这是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尽快实现社会角色转变的重要环节。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可以推行模拟面试、模拟招聘、就业知识竞赛、创业大赛、生涯规划大赛等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充分调动高职学生的就业热情。同时针对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教育学生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去弥补不足或坦然接受不足所带来的挫折。
3)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为就业心理辅导提供有效保障。首先,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专职队伍,从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规划、知识结构、就业策略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其次,应鼓励专业教师兼职参与就业指导教学以及相关理论研究。另外,学校除了必须提供更多机会让老师参与就业指导相关培训及职业指导资格认证外,还应从心理咨询、创业培训资质认定等不同方面,积极提升指导教师的综合技能与素养。
4)加强就业心理调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通过针对在校生的心理普查问卷、毕业生的择业意向专项调查、以及对用人企业的满意度调查等,了解学生最真实的就业心理现状,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辅导咨询提供有效的支持。与此同时,还应加大就业心理咨询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避免因自负或自卑而造成的挫折和焦虑。还可以通过“就业心理咨询日”、“心理健康活动月”、学生团体“就业协会”组织活动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他们在正视自我的前提下,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扬长避短,调整择业心态,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避免心理冲突,保持健康心态,积极参与就业竞争。[4]
5)逐步调整和完善毕业生的规划及就业观。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在刚入学时就应该对自己的职业生活进行一定的规划,确立学习目标及毕业后的工作目标,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规划意识。为适应职业需要,高职学生除了应做好就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以及职业道德准备,还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调整好就业心态,树立相对理性的择业观。一是“合适”就业观: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能力和价值观来选择职业,并在制定职业预期时,要量体裁衣,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位,这样才能够保证工作有动力、有激情。二是“阶段”就业观:大学毕业只是人生的一个开端,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安排好结局,一劳永逸的付出是不存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自身经验的积累,机会条件等因素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可以选择自己更为热爱的职业;三是“创业”就业观:由于社会提供的岗位和应聘的人数之间存在着不对等,总会有一部分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与其伸手向别人要“饭碗”,还不如自己创造“饭碗”,以“创业”谋“就业”,既能满足自己的工作需求,同时也能够为社会提供一定的工作岗位,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
3 结束语
总之,高职毕业生需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多接触了解周遭环境,全方位锻炼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建立积极乐观心态,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与就业心理引导工作也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应对与解决,需要通过社会、高校以及学生自身来合力面对,最终实现高职学生的学业、就业、职业的和谐发展。
[1] 许跃.浅析如何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6):99-101.
[2] 路长胜.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探微[J].成功(教育),2011(2):24-25.
[3] 骆斌文.目前就业形势对高职生的就业心理影响分析[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45-48.
[4] 郭少东,杨芳.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及干预对策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