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政治课上的师生互动
2012-08-15秦树芬
秦树芬
浅谈初中政治课上的师生互动
秦树芬
秦树芬/江苏省徐州市第十中学一级教师(江苏徐州221007)。
初中政治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的社会公民。如何上好初中政治课一直是困扰政治课教师的现实难题。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积累,我认为只有教师将自己当成学生的合作伙伴,让学生重新成为课堂的主体,将问题变成衔接师生之间关系的纽带,才能上好初中政治课。
一、把教师当成学生的合作伙伴
众所周知,亲其师,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如在讲“孝敬父母”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列举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之爱,让学生背诵《游子吟》,引导学生讨论父母是如何关心我们的?我们是如何对待父母的?平时帮父母做过家务吗?知道父母的生日吗?让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父母之爱,体会父母的艰辛。
教师要立足生活,关爱学生。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初中政治课要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在掌握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教材教法的基础上,还要研究学情,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真正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学好该学科的基石,哪怕是课堂上一个关爱的眼神都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力量,对学生要用赏识教育,即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培养健康的心理。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引领学生走上讲台。教学是一项双边活动,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阵地,传统的课堂模式是教师一言堂的讲解,学生是忠实的听众,教师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都给学生讲解了,学生只需要消化吸收就可以。课程改革要求给学生更多的探究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以把讲台适当地让给学生,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来,上讲台讲的学生课前要花力气去准备,在台下听的同学也会更用心听,并展开讨论。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质疑解答,学生实在探究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精讲点拨。因思想政治课的时事性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前5分钟的时事点评、身边事点评,这既激发了学生关心时事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采集信息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如在讲授法律常识有关受教育权利时,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讨论维护受教育权利的途径。以"家长是否可以拆阅子女信件和日记"为题,开展一次学生与家长的对话活动。一堂优秀的政治课,各个板块都要设计好,讲练要结合,精选典型的例子,让学生举例说明问题,学生有针对性有目标的回答问题,师生双方成功的互动是高效政治课的必备条件。
三、问题是衔接师生的纽带
质疑带领学生走进政治课堂。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的知识设置成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质疑,有疑问才有探索。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探究。教师是一个调控者,是问题的引导者、总结者和答疑者。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尝试,学生的自信提高了,学习兴趣就提高了,养成了习惯之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有提升。
答疑让学生深入政治课堂。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如在讲授《传承民族精神》时,教师可以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依托,进行设问:“积极组织抗震自救的灾区人们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从四面八方奔赴灾区的志愿者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为救助被埋群众把个人安危抛之脑后的人民子弟兵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我们应该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踊跃发言,师生互动参与,共同探究,共同提升。
中图分类号:G72
B
1671-6531(2012)11-0157-01
:何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