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分项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影响的研究
2012-08-15党会侠
党会侠
大学体育课程分项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影响的研究
党会侠
摘 要: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高要求,高校体育课分项教学模式已经在部分高校逐渐开展起来。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分项教学模式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良好的影响。提出在今后发展中的有关对策,意在为我院高校体育课分项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分项教学模式;体质健康;大学生
党会侠/贵州民族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贵州凯里550025)。
1 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界定: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还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主要标志是:身体健康,脏器没有疾病;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良好的生理机能;运动能力和工作能力强;心理发育健全,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良好。这一概念告诉我们,身心健康不单是非生理上的病痛与伤残,它包括形态、机能、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这也进一步说明,随着我们对健康范畴理解得越来越完善,我们对自我身心健康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追求健康的意识就会越来越强。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体育、卫生、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大量的研究表明,相比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上升近3个百分点,20世纪末这一问题上升近10个百分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正以惊人的速度在持续递增。近来对全国8所重点院校的调查显示,5年间8所重点院校大学生自杀人数达39人,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查阅的大量文献资料中发现,有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不少,设置各类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学校也不在少数,但实际在大学校园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起到干预作用的不多见。在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工作还是被放在首位,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指导被忽视而弃之一旁,这导致许多大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如自卑、情绪低落,甚至严重者会出现轻生的举动。家庭教育中大多数父母也仅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对其心理健康问题关注极少,如过于放纵,致使许多孩子产生任性、倔强、刁蛮、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的心理行为。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不得不反思一贯的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形势下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能与时俱进、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健康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让他们学会排解压力的方式和方法,学生轻生的发生率将会不断减少。因此,在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依据学生自主选项进行分项教学以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差异性教学,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教学对学生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学习的心理特点及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但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大学体育课程分项教学对大学生身心发展有何影响呢?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陕西某高校2006级非体育专业男女大学生各100名为研究对象,在第一学期课程结束时对本研究对象进行测试。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成果,收集有关分项教学模式的有关文件以及国内相关期刊资料100多篇和专著5部。
2.2.2 问卷调查法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个项目,分为9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抑郁、敌意、恐惧、偏执和精神病性,用以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2.3 测试法
测试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开学初,对选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进行测试,第二次在经过15周的选项课教学后进行,以比较教学前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
2.2.4 数理统计法
将有效问卷调查所获得数据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包进行描述统计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结果
3.1.1 分项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全体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它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且在躯体化、强迫、抑郁和焦虑四个因子上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说明陕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实验前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差异,实验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实验后,尤其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5个因子上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差异。
3.1.2 分项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分项教学后大学生身体素质平均成绩与实验前无显著性差异,立定跳远成绩、身高和体重测试结果、肺活量测试结果、台阶实验测试结果在实验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仅其中男生握力成绩、女生坐位体前屈成绩在实验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
3.2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3.2.1 社会及学校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社会与学校环境的关系是分不开的,好的社会与教育环境能让大学生奋发图强,积极上进,诚实正直,意志坚强。但不良社会与教学风气则对正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也会起到逐渐感染的效果,如沉迷于网络、贪污受贿等习气的养成。如今,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的时代,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从相对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社会上腐败、贪污受贿现象的滋生,对其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冲击,使大学生产生心理疾病。对此,社会和学校应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各种心理咨询讲座或培训班,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保持心理健康。
3.2.2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其中包括家庭环境、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家庭的教育观念等方面均可不同程度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家庭教育中如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或对孩子教育期望值要求过高等会使孩子性格压抑、遇事唯唯诺诺,产生自卑心理,做事缺乏独立能力。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和不完整的家庭结构性会使大学生性格孤僻,甚至自我封闭、不与人沟通交流、在陌生环境中无所适从,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影响。目前,高校高额的收费会给经济状况差的家庭中孩子带来不少的心理压力,致使这些大学生心理自卑、自责,日积月累,会使大学生心理压抑而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对此,家长应有意识多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和与朋友团结友爱的精神,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使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3.2.3 个人因素
在高考的重压下,学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之前被掩盖,而在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中逐渐显现出来。自我管理能力差、社会经验不足、适应能力差致使大学生对自身缺乏全面而客观的认识,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再加上在遇到问题时,不能有效地排解焦虑和抑郁,更不知如何采用合理的方法和方式来消除焦虑和抑郁来保持心态的平衡,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对此,家庭和学校应有意识引导大学生多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与大家交流与沟通的能力,这对排除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是非常有效的。
4 结论
4.1 实验前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实验后,尤其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5个因子上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意义。
4.2 实验前后大学生身体素质平均成绩与实验前无显著性差异,仅其中男生握力成绩、女生坐位体前屈成绩在实验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
4.2 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情况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对此开办各种心理咨询讲座或培训班、引导大学生多参加有益的体育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
:
[1]李米环,李国强.关于体育统计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2006,28(3):86-88
[2]李米环,李国强.体育统计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07,(35):19-20
[3]陈琳伟,欧美珍.学生身体素质状况的追踪调查研究[J].体育学刊,2000,7(6):83
[4]李国强.民俗体育文化保护的悖论与超越[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11):181-182
[5]李国强,李米环.中国汉族大学生体质发展趋势与健康促进干预[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41(14):7765-7767
[6]李米环,李国强等.农村体育人力资源问题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0,(30):445-446
[7]邵洪范,夏蒂,李国泰,等.2002年重庆市大学生体质调查与分析.体育学刊,2003,10(4):64
[8]李国强,李宏印等.知识转型期体育统计教学模式的重建[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3):264-266
[9]李国强,李米环.体力活动对中老年女性肥胖影响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3):76-79
[10]李兵,王嵘.浅谈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08):65-68
[11]李国强,李米环等.秦巴山区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科技信息,2007,(35):14-16
[12]李国强.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模型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6):77-80
[13]包红曙.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希望月报,2007,(04):98-100
[14]李国强,李米环.武术散手运动员形态机能指标与运动成绩的相关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3):87-89
中图分类号:H303
A
1671-6531(2012)11-0111-02
:郭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