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可持续消费伦理原则之建构
2012-08-15韩冬梅
韩冬梅
当代社会可持续消费伦理原则之建构
韩冬梅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中国,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飞奔着进入了一个消费社会。“我买故我在”、“我消费故我在”的价值信条赤裸裸地宣泄着13亿中国人的消费欲望。这种不可持续的消费观把“多消费”看成是社会进步、生活幸福和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过度的消费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真正有意义的幸福生活,它带给中国的只是环境危机、生存危机乃至社会的灾难。要摆脱这种生存困境,我们必须重新选择我们的消费观,在此基础上努力建构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可持续消费的伦理原则,倡导可持续消费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这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消费;可持续消费;可持续消费伦理原则
韩冬梅/长春教育学院讲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吉林长春130061)。
我们都是消费者,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历程,也是消费的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是“人的存在的基本属性之一”。①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令人瞩目的三十年,也是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三十年。中国人用“美国式”的消费方式取代了“俭以养德”、“勤俭节约”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日益膨胀的个人欲望。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它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因而它是无限的要求。”②由于没有成熟的消费意识,缺乏科学而正确的消费价值观,今天,占世界1/5人口的中国面临着如何消费才是健康、文明和可持续的,如何消费才能做到最妥善地利用资源和尽量减少浪费,如何消费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等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回顾人类几千年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的演变历程,笔者认为,当代中国社会必须树立可持续消费的意识,建构符合当代社会发展方向的可持续消费的伦理原则,倡导可持续的消费方式。这是一条克服消费异化,走出人类生存危机的伦理之路,更是一条让人类世世代代能够生存下去的希望之路。
一、人类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历史演变
(一)崇尚节俭,少私寡欲:古代农业文明社会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
古代农业文明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是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资料严重不足,人们的消费指向只能停留在对基本生活资料需要的满足。古代社会消费的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的生存需要,因此,其消费指向是衣、食、住、行这些维持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需要的满足。
“崇尚节俭,少私寡欲”这是所有的古代农业文明社会消费观念的共同特征。在中国,道家学派的老子主张“视素保朴,少私寡欲”,他认为人们应当克服消费欲望,保持朴素、清淡、宁静的生活,因为欲望会令人不知足、进而有所求,导致天下大乱。孔子把追求物质利益的行为看成是小人的行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主张节俭,并进行一定的积累以备不时之需。墨子提出“节俭则昌,淫佚则亡”。宋明理学则把禁欲主义发展到了极端,俭是天理,奢是人欲,应当“存天理,灭人欲”。值得一提的是,管子虽然提倡“黜奢崇俭”,但他充分肯定了消费的作用,认为人们的各种消费能使行业兴盛,彼此互利,达到民可聊生的目的。在西方,古代社会产生的宗教几乎都主张禁欲主义,古希腊的犬儒学派和斯多葛学派、中世纪的基督教都认为应当扼制人们的消费欲望,它们把追求物质消费和罪恶联系起来,把俭朴的生活和赎罪联系起来,把物欲视为私欲,视为罪恶和反道德的东西。
(二)节欲主义与享乐主义并存:早期工业文明社会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
工业文明首先发生于西方。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作为工业文明的先导,在文化领域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摧毁了古代农业文明的观念,形成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观念。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为了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提出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发展人的个性,追求人的自由,主张欲望是人性的正常体现,倡导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把个人追求财富和享受生活当成是天经地义的事儿。这就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挥霍性消费观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
与享乐主义相对立的节欲主义思想家们认为,人的需要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纵,应当鼓励适度合理的消费,过节俭的消费生活。“资本的增加,由于节俭;资本的减少,由于奢侈与妄为。一个人节省了多少收入,就增加了多少资本”。③在早期工业文明社会,由于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期,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不允许把大量的资金用于生活消费,这就决定了它既不能像中世纪那样反对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也不能像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后期那样推崇挥霍性的消费。节俭仍是这个时期的基本精神。
(三)不可持续的挥霍性消费:现代消费社会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
20 世纪30年代初,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普遍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表现,生产过剩引发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革。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转变为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大众消费的兴起是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物质财富的大量积聚,人们疯狂地认为地球资源是无限的。人们相信消费的物质财富越多,生活质量就越高;消费的增长等于社会的进步和个人幸福的增长;不消费就衰退。这种消费已经背离了消费的本质,不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人们心理的欲求。因此,这是一种挥霍性消费,大量的生产和消费不仅导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而且造成很多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和枯竭。人类面临着生存危机。
同古代农业文明社会相比,尽管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在一些方面都有所进步,比如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消费方式更为文明、消费结构较为合理,但是这种消费模式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容忽视。我们必须从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进行重新选择,选择真正适合人类世代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消费。
二、转变消费观念,积极倡导可持续消费
进入20世纪,面临着环境、人口、资源、社会发展失衡的严峻挑战,人类意识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西方工业文明的消费方式已将人类的发展置于不可持续的境地,走出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积极探索一条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消费之路。人们必须转变消费观念,既做到合理适度消费,又不会导致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于是,“可持续消费”一经提出就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一)“可持续消费”的含义
联合国环境署在1994年挪威奥斯陆召开的“可持续消费专题研讨会”上正式提出“可持续消费”的含义: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在生命周期中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这一定义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同和接受。可持续消费不是因贫困而消费不足,也不是因富裕引起过度消费,这种全新的消费方式,适用于任何收入水平的社会群体。更为重要的是,可持续消费强调代内和代际间的公正,其最终指向的不仅仅是满足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而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使人类可以一代一代地持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二)“可持续消费”的基本特点
可持续消费是基于社会规律、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一种全新的消费形态,它保证人类世代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得以不断满足,具有公平性、长期性和目的性的基本特点。
可持续消费强调当代一部分人的消费不能影响另一部分人的消费,当代人的消费不能影响后代人的消费,这是可持续消费的公平性;可持续消费既包括代内可持续消费又包括代际可持续消费,它关涉到人类世世代代的消费状况,因此具有长期性;可持续消费是为了人类可以不再破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目实现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类与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这是可持续消费的目的性。
三、建构可持续消费的伦理原则
面对消费社会的到来所引起的消费文化的扩张和人类的生存困境,这个时代迫切需要建构全新的可持续消费的伦理规范来重塑人们的消费价值观,以科学合理的消费伦理原则来指导人们的消费行为,走可持续消费的道路,这既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也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可持续消费的适度原则
消费应当遵循适度性原则。德国作者弗里茨·福尔霍尔茨在他的《享乐主义者造成负担》一文中讲道:一个预期寿命为80岁的美国人,在目前的生活水平下,一生要消费2亿升水,200万升石油,1万吨钢材,1000棵树的木材,如果地球上56亿人口毫无顾忌地挥霍自然财富的话,那么,地球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就会流尽最后一滴血。④环境危机的核心是消费问题,过度消费和消费不足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只有在消费问题上遵循适度性原则,才能够引导大众走向可持续消费之路。为此,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把握“度”。一是要以保证个人的健康生存为尺度,二是要以保证人类生命的延续为尺度。人的生存,除了“个体生存”,还包括“类生存”。为了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作为人类的个体,有责任在保证个人健康生存的前提下,节制那些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和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
2.倡导精神消费,注重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协调统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精神生活的状况已经成为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适度性原则注重生活质量的完善、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实,幸福的生活不是过度消费的生活,而是回归自然,使心灵保持安宁与自由的生活。物质的丰富和幸福的生活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正如国学大师林语堂所说:享受休闲生活是不需要金钱的,有钱人未必能真正领悟休闲生活的乐趣,它必须是有丰富的心灵,爱好简朴的生活,对生财之道不放在心头。
3.重视循环消费,逐步用循环消费替代一次性消费。循环消费是指对一切已通过生产、流通、交换环节但处于静止状态的生活消费品和尚可利用的“废弃物”的使用和再利用。由于一次性消费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卫生安全等问题,已经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峻的威胁,这是与可持续发展之路相背离的,因此,我们提倡具有可持续性的循环消费。
(二)可持续消费的公正原则
“所谓公正,是一种所有人由之而做出公正的事情来的品质,使他们成为做公正事情的人。由于这些品质人们行为公正和想要做公正的事情。不公正的意思也是这样,人们由此做出不公正行为和想不公正的事情。”⑤任何人的过度消费都是对这个资源有限的世界的破坏,对他人的剥夺,任何一代人的挥霍浪费都是对后代子孙的剥夺,并不是任何消费都是天然合理的。消费的公正性原则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代内之间和代际之间的关系。
1.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责任。“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的。”⑥人类曾经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支配下,只看到了自然界的消费性价值,而忽略了它的环境价值,人类无限制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界,最终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今天,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从自然中来,最后要回归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由背离走向和谐。
2.代内之间的关系。消费的公正性原则强调代内间的公正,是指“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己的利益的过程中要体现出机会平等、责任共担、合理补偿,即强调公正地享有地球资源,把大自然看成是当代人共有的家园,平等地享有权利,公平地履行义务。”⑦代内消费的公正性体现了全球发展的一体性和世界性,代内不公正消费的后果就是贫富差距的日益加剧。不解决这个问题,不尽快缩小两极分化,人类在摆脱生存危机的过程中就无法形成合力。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一部分人的消费不应当损害他人消费的权利。
3.代际之间的关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代际公正是可持续发展对未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深切关注,是对我们子孙后代的利益与权利的一种道义上的责任和义务。在消费问题上,当代人在考虑自身的消费需求时,必须对后代人的消费需求负责任。只有每一代人都处于平等的地位,都拥有平等的选择自己消费权利的机会,才真正做到人类的理性超越自身的有限性,才能够建立起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有效机制,从而在自身的消费行为危及子孙后代的利益时,人类可以自觉地加以约束。
(三)可持续消费的主体原则
可持续消费力图重塑一个在消费领域真正主体的人,一个从消费异化中摆脱出来的人。“在工业化的国家里,人本身越来越成为贪婪被动的消费者,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的,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⑧消费者的消费不再是出于真正的需求,而是在外在的目的和力量的支配下进行的,消费的目的被经济增长要求所支配,被商家的利润动机所支配。不可忽视的是,广告等媒体在消费者整个消费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们按照形形色色的广告去消费,去追求原本并不需要却被认为需要的商品,最终导致消费者丧失了判断力,消费者不再是消费的主体,而成为了“消费机器”。
工业文明的消费观所造成的主体的异化,使人们将消费作为人的自我实现的主要途径,人成为了消费的奴隶,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在人自身的过度消费中渐渐丧失。可持续消费提倡恢复人的主体性,即主体在消费过程中其消费活动应当是一种有意义的,满足人的真实需要的,体现人的创造性的行为。人不再是商品的奴仆,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才可以得到重新弘扬。
可持续消费是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和理念,应当成为21世纪中国人的主要消费方式,这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今天的中华民族,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但是我们相信,没有一个民族是因为消费、享乐和奢侈而伟大的;今天的中华民族,需要可持续消费的伦理原则来规范人们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回归传统,才能找到精神的家园。
注释:
①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
②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三联书店,1989:68
③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M].商务印书馆,1981:310
④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95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384
⑥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65
⑦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174
⑧资料来自《新华文摘》,1996:5
:
[1]邢媛.当代社会发展观导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周中之.消费伦理[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3]周笑冰.消费文化及其当代重构[M].人民出版社,2010
[4]刘福森.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B7
B
1671-6531(2012)11-0070-03
:何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