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角色迁移
2012-08-15朱娟娟谭甲文
朱娟娟,谭甲文
(池州学院 教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
随着大学生个性化、自主化的凸显,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无法满足大学生的知识需求,高校在此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者探索出一种新的教育途径即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它是通过生活这一载体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实践探索。
1 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的作用
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含义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世界,在生活中找依托、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要求用大学生生活环境来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引领生活,使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更有利于向大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
1.2 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实践教学的开拓者。高校辅导员利用社会实践践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环境中接受教育。这种“隐性”教育比理想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说教更受用。其次,辅导员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指导者。辅导员接触到学生的机会多,这使得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而,学生也愿意把生活中的困难、学习上的不足告诉辅导员。辅导员也能够根据各个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引导。再次,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者。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是影响学校稳定的主要问题。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使辅导员更容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进行有效疏导,把危险降到最低点。此外,辅导员还是学生就业的指导者、榜样的示范者等等。所以说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辅导员角色迁移的原因
角色是个体在社会中的身份,每一种社会身份都具有特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高校辅导员应该有明确的角色定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的角色: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角色定位却出现了迁移。
2.1 高校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轻视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表现在辅导员的主体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和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政治说教,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弱化辅导员的角色优势。这种不注重发挥辅导员角色优势,不以辅导员为本的管理模式,不能有效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辅导员角色迁移的主要原因。
2.2 辅导员专业素养不高,专业性不强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的高校辅导员应该具有较高的的专业素养,才能解决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等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然而,部分高校科班出身的辅导员人数很少,有的甚至是理科专业,这就缺乏工作的针对性,更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及相关的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知识。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缺乏专业素养,就会难以使学生信服,更无法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正确指导。
2.3 辅导员角色定位不准,工作能力受限制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的高校辅导员的核心工作应该是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化解心理危机与冲突,解决大学生生活中的问题。然而,由于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正确,在实际的角色扮演中辅导员更多充当的是“中介”和“保姆”的角色。辅导员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使他们没有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工作技能,无法应对学生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这是辅导员角色出现不当迁移的主要原因。
2.4 辅导员心理健康受忽视,精神待遇低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对辅导员工作实效性具有重要影响,影响辅导员心理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工作职责不明确导致辅导员产生心理烦躁、工作压力大导致辅导员产生心理疲劳、角色冲突多引发辅导员心理抑郁、工作前途暗淡导致辅导员心理厌烦[3]。
2.5 辅导员工作压力大、物质待遇低
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现实生活标准的提高,高校辅导员承担越来越大的压力,如岗位定性、职务提升、家庭经济等。近几年,许多高校逐步改变政策,新招收的辅导员不再正式加入本校事业编制,而是采用合同聘用制,工资待遇也有所降低,造成他们生活上没有安全感。高校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日常事务工作,用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一定时期内很难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而现在高校教师等级评定、职务晋升又都与这些挂钩。
3 提出高校辅导员角色迁移的对策
3.1 重视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发挥辅导员角色优势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教学,发挥高校辅导员角色优势可以从两方面做起:一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由重视理论教学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教学并重,发挥辅导员的角色优势。二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的重要载体,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其根本目的,是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而举办这些活动也正是发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的辅导员优势所在。
3.2 转变辅导员角色观念,提高辅导员角色意识
要改变辅导员的工作现状,关键在转变辅导员角色观念,提高辅导员角色意识。要做到这些,首先,高校要充分认清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的重要意义,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狠抓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辅导员工作特点;其次,辅导员自己要提升辅导员价值感指数,培养辅导员对自己工作的职业价值感和认同感。辅导员要坚信自己的工作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职业,甘愿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奉献自己的一生。
3.3 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建立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较强的专业素养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具备以下素质。首先,要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这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硬件。其次,丰富知识面。良好的知识结构是辅导员应对当今大学生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关键。再次,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为人师表,要以生为本,诚心实意关心学生成长[4]。此外,辅导员还要具备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提高辅导员专业素养有:一是对刚参加工作的辅导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二是定期召开辅导员座谈会,让一些优秀的辅导员谈他们的工作心得,使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三是给辅导员参观学习的机会。让辅导员有机会到其它高校参观学习,开拓视野。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核心力量,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队伍,是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关键。
3.4 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提高辅导员待遇
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一方面,在于为辅导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地位、任务和职责,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使辅导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自己的本质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重视辅导员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健康水平,给辅导员不断学习自我完善、释放辅导员的心理压力的机会,让辅导员从力不从心焦虑状态转变到心情愉悦工作的状态中,从而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落实辅导员待遇上,最重要的是落实辅导员岗位津贴和行政级别。在落实岗位津贴方面,高校要把辅导员收入和付出挂钩,真正做到待遇留人。在落实行政职务方面高校要将辅导员行政级别纳入学校行政人员统筹考虑中,使一部分优秀辅导员有机会成为学校培养储蓄干部的后备力量。
3.5 建立疏导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有效机制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辅导员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高校领导要重视和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一,加强辅导员自我心理调适,增强辅导员的专业素养。辅导员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然而在辅导员队伍中是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却很少,他们在工作中会面对很多角色冲突产生心理障碍和问题。因此,辅导员要加强自我心理调适,增强职业心理素质。第二,经常开展辅导员主题班会,使领导与辅导员充分沟通和交流,让辅导员有释放压力和委屈的地方。第三,关注辅导员的工作动态,让他们感觉到一旦学生工作出现了问题,领导会和他们一起承担责任,而不是让他们感觉到个人在孤军奋战。第四,学校可以邀请相关部门和专家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迎接挑战,更好的解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的问题。第五,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心理健康疏导系统。高校可以为辅导员建立 “辅导员心理健康中心”,帮助辅导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辅导员给予疏导和矫治。
[1]郑文宝.刍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绥化学院学报,2007(3):127—128.
[2]林芙蓉.对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8):52—53.
[3]尚靖君.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50—51.
[4]杨伟钦.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基本素质[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