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泸州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对策

2012-08-15

巢湖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泸州景区旅游

陈 凯

(巢湖学院历史旅游文化系,安徽 巢湖 238000)

泸州史称江阳,夏商时属梁州,汉代于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在泸设置江阳县。民国初,改泸州为泸县,置永宁道。1949年12月3日,泸州解放,同年川南人民行政公署驻泸县,1952年,改为泸州专区专员公署。1960年,隶属宜宾专区,1983年,国务院将泸州市改为省辖市。[1]

1 泸州旅游资源概述

泸州拥有众多类型的旅游资源。两千多年的酿酒历史当仁不让的享有“酒城”的美誉,古老的泸州老窖窖池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和欣赏价值,而郎酒更是因为其利用天然储酒洞被誉为“酒中兵马俑”载入世界吉尼斯;泸县雨坛作为文化部命名的中国龙文化之乡[2],其龙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艺术形态各异。龙脑桥、春秋祠为代表的桥梁、雕刻艺术享誉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甚至在全国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以方山、玉蟾山、法王寺为代表的寺观佛塔则展示了泸州佛家文化的传承;泸州位于有“鸡鸣三省”之称的川黔渝旅游金三角中心地带,其独特的地貌风光,优美的森林景色,丰富的民族文化被称为“金三角”生态旅游的核心。佛宝国家森林公园是世界同纬度保存最为完好的亚热带原始常绿阔叶林;另外,堪称生态一绝的张坝桂圆林景区享有“十里绿色长廊,万株桂圆”之称,是“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泸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军事上享有崇高地位,有“铁打泸州”的美称。泸州是红军四渡赤水河主要发生地,泸州起义主战场,朱德护国讨袁主要活动区。尤其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河有两渡发生在泸州境内,因此留下了许多革命故事和传说。[3]

2 泸州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泸州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近年来,通过不断开发泸州旅游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目前,全市共有星级宾馆23家,其中三星级以上酒店10家;旅行社20家,国家A级以上旅游风景区14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旅游商品生产企业43家,旅游从业人员近万人。2010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 1262.3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6.08亿元,旅游经济保持快速将康的发展势头。[4]泸州市政府非常重视旅游产业的开发,针对泸州旅游产业处于初始阶段向快速发展阶段转变的现状,市政府积极转变职能管理,正逐步从开拓向开拓规划相结合的职能转变。

新旅游线路方面,近几年由古蔺漂流公司运作推出的“四渡赤水游”,极受游客欢迎,每年都有3-4万人为此到泸州旅游,特别是广东地区的游客对此印象深刻,让他们对“四渡赤水”红色游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主义教育活动。

景区建设方面,为了落实市委、市政府对于打造佛宝精品旅游景区的精神,市政府从2008年起,连续五年每年新增旅游发展基金1000万,深层次加快佛宝开发,围绕佛宝景区、旅游通道和旅游古镇建设,进一步完善景区接待功能;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尽快把佛宝这个旅游产品做大做强。深圳欢乐谷策划公司也加入了对张坝旅游区的开发,策划推出建设项目45项,景区扩容8平方公里并沿江修建水泥公路作为观景长廊;预计建成后张坝将达到4A级旅游景区点,年接待人次50万左右。黄荆景区也利用国债资金和自筹资金建设成游人中心,现景区已初具规模。2007年,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发现新美景四川片区208个景区中,黄荆名列第三;同年“五一”黄金周,黄荆景区旅游人次相较上年增加10倍,旅游收入增加8倍。玉蟾山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恢复修建了玉蟾寺,新建了万佛殿,改造和新建了步游道,设置旅游导览图及景点标识牌。通过举办“玉蟾春会”活动,营造旅游氛围,打造旅游环境,把玉蟾山建成国家AA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区、省级森林公园于一身的风景区。

旅游资源宣传方面,泸州旅游资源也得到了长足发展。2000年9月,“雨坛彩龙”参加“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盛装”进行表演,受到文化部及三十四个国家,十二个省、市、区表演团体及世界各大城市首脑会议市长们的赞扬和专家的好评;2001年元月,“雨坛彩龙”应邀参加文化部,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第十五届北京2001年龙潭杯中华民间花会邀请赛”中获“金奖”。[4]玉龙湖是四川省优质水产基地,鱼类品种繁多,数量可观,1996年四川省第十一届“泸州老窖杯”钓鱼比赛在这里举行,被誉为 “川南第一钓”。2004年,泸县通过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把玉龙湖建成为泸州市的休闲度假功能区。截至目前,泸县已举办了6届“玉龙湖放生节”,聚集了人气,提高了知名度,树立了玉龙湖良好的旅游形象。

2.2 泸州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泸州旅游资源开发在景区建设,行业规范以及市场开发方面都取得不俗成绩;但是,跨越式的发展也给泸州旅游开发带来诸多隐患。目前开发中存在如下问题:

2.1.1 旅游景区设施建设不完善,旅游景区点过于分散

由于大多数的旅游景区建设投入都是由政府主导,后续资金的补充、景区建设的规范、景区管理制度和法律的完善以及市场运作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最典型的是玉蟾山旅游景区的建设,由于景区建设的前期投入是县政府出资,先期建设迅速,但是速度过快,导致景区周边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游客在景区内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旅游咨询以及相关旅游服务,但是景区外住宿、娱乐等都给游客带来诸多不便,使得游客对整个旅游活动感到不满意,对二次旅游和游客自主宣传不利。泸州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景区点之间相距都较远,旅游景区点相对分散。泸州旅游的主要参与者是学生群体和收入稳定、享受法定节假日的城镇居民,他们平时能够接受短途一日游,一旦有较长假期都选择到外地去旅游,但由于泸州旅游景区点相对分散,无旅游专线车,乘公共汽车耗时耗力,而拥有私家车的家庭毕竟是少数,导致参与短途一日游的本地居民较少,无法形成人气。

2.1.2 没有切合市场需求提供相应产品,新型旅游产品开发严重不足

泸州拥有众多的传统旅游资源,但是在新形势下推出的适合当代人需求的旅游产品不足。比如近年来在全国开展的十分火热的农家乐旅游,在泸州的发展不是很理想。除石洞乡村旅游的推广获得一定效应外,泸州各区县农家乐形式的乡村旅游都没有得到开发。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旅游更是处于停滞状态;少数民族原有的民族特色在泸州大多已被同化,致使推出相应产品难度过大,落实不到实处。

2.1.3 旅游资源宣传力度不够,参与者数量较少,难以形成旅游热点

如宋代古墓石刻群在考古界称为研究宋代石刻水平的模板。又如“四渡赤水游”在国人心中是一个红色革命教育活动的中心,但是实际来泸参与红色旅游的游客除了当地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红色革命教育和本地居民前来参观学习以外几乎没有游客前往。市场宣传的不足,参与者数量较少致使软、硬件方面已经初具规模的旅游景区点市场知名度不高,难以形成旅游热点,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无法达到有机的统一。

2.1.4 旅游景区管理机构臃肿,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致使景区管理混乱,执法不严

旅游景区管理机构臃肿,多个管理部门管理职能相同或相似,致使部分管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造成景区点管理松散甚至无人管理。比如方山风景区和玉蟾风景区的很多售票处和出口都没有人员看管,许多游人翻墙或者走林间小道进入景区,不但减少了景区收入,更使得景区内设施遭到破坏,让景区管理陷入混乱状态。另外,景区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很多法律条款都不具有可操作性,执法队伍素质过低,不能对景区内违规事件实行强有力的执法。例如佛宝景区内,有部分村民进山砍树,而执法人员很多是当地村民,解决此类事件的方法仅仅是通报违法村民并处罚款,而罚款额度又较低,导致此类事件屡次发生。

3 泸州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对策研究

3.1 打造精品旅游景区

成立由旅游、规划、林业、环保等部门组成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小组,加强对泸州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同时聘请相关旅游专家、学者和规划设计人员,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高标准、高水平的全市旅游发展规划,并协调全市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加大对发展相对较好的佛宝森林公园景区,方山风景区和玉蟾山风景区的外围旅游设施的建设,由于这类景区点距离人群聚集区较远应加大护栏,道路和急救设施的完善,防止游客出现意外或者迷路。针对佛宝森林公园景区满山的林间小路让游客觉得路途劳累;因此,景区内可以建设一条绕山公路,开通旅游景区游客列车路线,并且的沿途设置旅游纪念品和旅游用品经营网点方便游客选购物品。

3.2 整合旅游资源,开辟旅游专线

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将不再是观光旅游独占鳌头,随着休闲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旅游形式将越来越多。因此,应充分利用各种旅游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具体而言,对于拥有厚重历史文化、众多红色旅游路线以及民俗民风浓厚的泸州,应该更多的倡导文化旅游,民俗民风农家乐旅游,尤其是红色旅游线路和民俗民风旅游。四渡赤水旅游路线可以和其他红色旅游精品路线相结合,比如和西南长征红色系列结合,结合贵州、重庆、四川、西藏的飞渡泸定桥、红岩、走雪山过草地等线路,真实再现当年红军长征在西南南行军过程。另外,泸州少数民族众多,尤其是苗彝两族,可以在少数民族节庆日的时候开展专题旅游,同时加大少数民族特色农家乐旅游项目,让当地以及周边汉族同胞能够更加真实的认识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

3.3 选定目标游客群,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泸州旅游资源开发应该迎合当代人旅游的特点,打造川南休闲之都,旅游之城;让游客来到泸州能感受到一份安宁、静谧。泸州旅游开发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选定目标接受游客群。作为“鸡鸣三省”的交通门户,泸州应充分利用三省人民常年不断的在泸州停留,开发出一日短途旅游。开展西南酒文化节,红色旅游摄影节等文化活动,吸引西南各省市游客。

3.4 改革旅游组织机构,完善相关旅游法律法规;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

由于中国旅游的快速发展,很多旅游管理部门的职责存在重叠现象;在旅游发展相对落后的泸州,此种情况显得尤为突出。部门职能的重叠导致了出现相关旅游事故或者旅游突发事件的时候,各部门相互推诿,不能切实负责,对事件的有效解决十分不利。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成立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的独立职能部门,将多部门相似职能集中到同一部门管理。关于泸州旅游法律法规的建设,应该注重在如何吸引投资者和放权投资者去进行旅游市场开发,以及景区点旅游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发生旅游纷争以及相关事件时解决措施的提出。

旅游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对于泸州这样一个地处西部的川南小城,旅游人才的缺失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泸州旅游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就需要高质量的的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可以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培养旅游人才,同时可以派出旅游人才加强对旅游理论和规划方面的学习,为泸州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1]http://www.luzhou.gov.cn/zhengwu/lzls/200609/20060920161732_3148.html

[2]走遍中国编辑部.四川-走遍中国[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3]龚自德,任昭坤.重走红军路(四川红色旅游系列丛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4]http://www.luzhou.gov.cn/zhengwu/jbqk/200912/20091230165300_17785.html

猜你喜欢

泸州景区旅游
泸州老窖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旅游
旅游的最后一天
泸州医学院 学报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