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石

2012-08-15殷修林

巢湖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文风马克思主义群众

殷修林

(1华中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自身包括群众史观、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几个组成部分。唯物主义群众史观与唯心主义英雄史观截然不同,它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和社会的推动者。群众观点主张,人民群众是认识、改造自然界的主体,更是改造社会的主体;它要求执政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政务的出发点,才能取胜于民,才能真正治国安邦。“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去民心,则失去天下。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新闻宣传工作为谁服务,怎样服务?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一条根本原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党性和人民性是有机联系的,互相融合的。因为共产党的主张政策是代表全中国人民利益的。过去对“读者需要论”与“社会需要论”的批判,实际把群众性当作“禁区”。拨乱反正后,我们的新闻宣传应当高扬人民性的旗帜,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需要,反映人民心声,才能焕发出新闻宣传的活力与生机,我们新闻媒体才能与外国媒体抢占读者市场。

1 人民领袖精辟论析群众观,深刻地揭示人民性的精神内涵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性,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历经数代革命导师和领袖的创新与发展,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群众观即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或社会主义媒体“人民性”问题,亦即群众观点。一百多年来历经历史检验,为一代又一代人民领袖人物所注目,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呼声,成为领导者执政兴国一条根本准绳与行动指南。

马克思早年在《莱茵报》上发表文章,着重论述新闻报纸为人民服务思想。他说:“人民报刊是一个群体概念,是指具有人民性的自由报刊。它的对立面是反人民、反民族和反时代的非自由报刊。”[1]马克思认为,人民报刊应该走进广大群众基层行列,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媒体要积极为群众的心声摇旗呐喊。1848年2月7日在普鲁士当局对《新莱茵报》的审讯中,担任总编辑的马克思在法庭上慷慨陈词:“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2]按照这一思想指引,马克思主办《新莱茵报》不仅大量刊发反映如火如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作品,而且开辟“读者来信”专栏,解决工人的疑难问题。《新莱茵报》成为“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成为其神圣的使命。

列宁认为,党的报纸应当肩负起群众思想的宣传、鼓动和组织的重要使命。《火星报》就是在“人民性”群众观的指引下创办发行的,为苏维埃建立布尔什维克政党,指导俄罗斯人民推翻沙皇统治,为苏联人民革命和建设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曲折发展、壮大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于,中国共产党坚定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勇敢担当起带领劳苦大众脱离深重苦海,谋求幸福生活、实现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才让中国结束百余年屡遭列强欺凌的悲惨局面,逐步走向强大,而今跻身世界强国行列。

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根据中国具体实际情况,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在马克思人民报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群众办报”思想。他说:“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来办,靠全党来办,[3]而不能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人民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人民性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是广大人民利益的集中代表者,党的报刊就要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需求。

邓小平认为媒体不能空喊 “为人民服务”的口号,而是要把“为人民服务”的宝贵思想落到实处,应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在法制社会就需要尊重人民的知情权,转变人民落后的观念,设身处地为人民办实事。文革复出后,邓小平最终人民的愿望,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提出“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的卓越思想,使广大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江泽民1990年3月2日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广大记者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才能触摸人民的心灵,才能写作无愧于人民的作品。一旦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写作的文章必定是花样的文章,不能肩负起媒体宣传与思想导引的重任。

胡锦涛2003年12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强调,新闻宣传要得到群众的认同,受到群众的欢迎,就必须具有崇高的职业精神,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只有着眼于基层,深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去挖掘生动鲜活的新闻资源,才能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不负党和人民的希望,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媒体市场欢迎的作品来。

从古今中外的人民领袖论断中,我们不难看出,为人民服务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石。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失天下。这是古往今来无数历史事实证明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体不同,媒体服务对象也不同。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新闻媒体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西方国家媒体实质是资产阶级喉舌,因为他服务于少数资产阶级。人民群众是新闻宣传的力量源泉。新闻工作面向广大人民,得到人民拥护,才能正确引导舆论潮流,才能使我国建设事业立于不败之地。离开了人民群众这块沃土,新闻工作就成了无本之木。

2 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切实注重群众问题与群众关系

毛泽东在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运动中提出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需要关注群众遇到的问题,密切与群众关系,倾听群众呼声,为人民群众利益摇旗呐喊。今年恰逢延安整风运动七十周年,我国开展五彩缤纷的活动隆重庆祝,旨在进一步深入探讨延安文艺整风运动的精髓,在新时期形势下,有力传承与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使中国共产党继续保持生命活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密切党群关系,取胜于民。

革命的理论,指引革命实践。这是列宁精辟论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去指导新闻实践工作,是值得认真研讨的问题。在实践中要创新群众性原则,首先要尊重群众。媒体要尽力报道国内外政治经济大事,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政令法令,满足人民群众对国内外大事和党与政府的意图了解的需要。其次要满足群众。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就是新闻作品的写作所在。在最基层的锻炼中,就能挖掘出感人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重点宣传先进,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激励人。最后要反映群众。就是要以新闻媒体为桥梁,让群众能够经常表达自己的意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改善党的领导,扩大民主的方法。[4]

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首先要把党和人们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受众服务,满足受众多方面的需要。为人民服务是新闻舆论的价值所在。新闻舆论是党和人民的意志的喉舌与耳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但体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工作宗旨和工作方针,也包含党对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要求。刘少奇1948年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明确指出:“你们的任务是写给读者看,读者就是你们的主人。他们说你们工作没做好,那就等于上级说的,你们没有话讲。”比如现阶段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看病难,就学难,住房难等社会热点问题与焦点问题,就应当成为新闻工作者关注的问题,及时反映群众的迫切需要的意见,新闻媒体才有广大读者市场。

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发展,同时也随之带来一些新问题,新情况。新闻宣传就要非常注意群众的议论、群众的思想、群众的问题,善于从群众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邓小平强调,“新闻宣传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要反对 “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倾向”。[5]新闻媒体的职能最根本一条就是为人民服务,推动人民群众投身于建设社会的洪流中,为人民利益鼓与呼,不负党与人民的重任。

其次,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就是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新闻舆论要担负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民,唤起人民群众法制意识,监督公权利的正确行使,担负起“人民当家做主”的使命感。新闻工作者要选择人民普遍关切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多听取意见,充分掌握材料,及时报道社会的典型现象,及时反馈处理结果,给人民满意的答案。报社可以开辟“来信来访”专栏,再传达给政府相关部门,寻求解决的对策。毛泽东主张:“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6]新闻工作者报道能够反映人民当今渴望解决的问题,党中央就及时把握这一热点现象,认真研讨,形成相应的政策措施,宏观指导解决人民群众共性要求。人民生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新闻媒体在服务工作上也就有着广阔的天地。新闻媒体服务性加强了,新闻媒体就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再次,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就要使新闻工作者成为人民群众代言人。马克思坚定地认为,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是人民的信任。离开了人民的信任,报刊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新闻工作者要心中始终装着人民,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列宁在《给同志们的信》鲜明地主张,生活与工作是新闻作品的源源不断的素材,需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的智慧,报纸版面要尽可能发表人民呼声的稿子。离开了这种材料,社会民主工人党机关报就毫无价值,社会民主党的机关报就徒有虚名。新闻工作者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人民就会依靠媒体,表达他们的要求。人民群众每天的工作与生活是新鲜的。新闻工作有了人民的支持,从现实中来的稿件才会源源不断见诸报刊杂志。

马克思认为,人民报刊扎根在人民当中。人民报刊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思、热爱与憎恶、欢乐与痛苦。它把它在希望与忧患之中倾听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7]新闻工作必须以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记者要公开报道什么问题,内部反映什么问题,要有政治责任意识与大局观念,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标准,维护人心稳定与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

新闻工作者要增强贴近意识,切实改正工作作风。许多做出贡献的记者有真挚体会。“只有在生活的激流中,才能写出时代的篇章。”新闻的生命之源在基层,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是新闻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我党倡导“三贴近”的新闻工作原则,尤其是贴近群众,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回归。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第一性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马克思主义最看重社会实际生活,最尊重客观实际,并且总是从实际和实践中汲取营养,提炼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从来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要永远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来想问题,办事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群众观,既是我们理论创造的动力源泉和检验标尺,也是我们执政兴国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对新闻界强调主观先行,可以制造社会舆论,尽力粉饰矛盾现实,漠视回避民众关注等现实的否定和调整。[8]贴近群众,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新闻报道如果来源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就会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公之于众的消息才会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于是争相附和,撰文响应,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潮流。

贴近群众,也是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和提高舆论引导艺术的必然要求。只有受众接受并认同了新闻所传递的信息后,新闻的价值才能最终得以实现。这是一条重要的新闻传播规律。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生产第一线,挖掘现象之后的新闻资源,写出的新闻作品才能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及时披露负面现象,以之来纠正政府相关部门的失职行为,这是新闻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新闻工作要大力宣传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新成就,才能激发他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做好人民群众释疑解惑工作,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小康社会的建设中。贴近群众,尤其是需要帮助人民解决当今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新闻工作者少开形式主义的大会小会,多开解决人民实际问题的会议,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解决群众关心、关注和面临的实际问题上。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现代化建设办大事,办新事。

开展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有之义,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职能,也是反映人民心声的重要渠道,针砭时弊,弘扬正气,让丑恶现象媒体曝光,让腐败现象无处遁形。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后的今天,社会利益重新组合,各种阴暗现象时有发生,新闻媒体应当不负人民重托,通过媒体公信力的利器,斩断腐败的链条,还社会一片明丽的天空。

全国新闻战线近来大力推行“走转改”群众路线,它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简称。“走转改”活动是群众观的时代要求,反映了人民的诉求,社会反响强烈。“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那里大有可为”,温总理这句话震撼人心。“走转改”群众路线就是让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付诸新闻宣传实践。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要与日俱增、为人民服务的成效要清晰可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走基层”就是新闻界广为流传“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工作准则在新时期的经典阐释,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实践体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脚踩在这一片黄土地上,才能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打动了读者、赢得了观众。香港凤凰卫视为什么能够在短时间迅速崛起,而让世界瞩目,原因在于记者有着为新闻事业而献身的精神,才创作出让世人震撼的作品。凤凰卫视战地玫瑰闾丘露薇在美国攻打阿富汗塔利班时,她是全球首位进入阿富汗腹地喀布尔采访的华人女记者,获得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当面称赞,“你很了不起,我佩服你。”两年里三次深入阿富汗采访,成为惟一一位三进阿富汗的华人女记者;伊拉克战争爆发,美军轰炸巴格达时,她是在巴格达市区进行现场报道的惟一的华人女记者;半个月后又直接前往北京抗击“非典”的第一线,进行有关SARS的报道。战地玫瑰闾丘露薇这种为新闻事业舍生忘死的惊世举措,惊天地泣鬼神,把“走基层”新闻准则发挥到极致。因为在和平环境下“走基层”,仅仅要求新闻人吃苦耐劳,深入群众,发现与解决人民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一般没有生命危险。而在战争环境下“走基层”却时时面临死亡的威胁,需要新闻人具有大无畏的献身精神。闾丘露薇“走基层”,亲临火线,无畏死亡,调查研究,把战地真实情况向世界人民报道,引起各国政要关注,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此同时,许多记者却奉命撤回国内,在空调办公室对战地玫瑰闾丘露薇从战争前线发回的报道,加工成“二手菜”。新闻效果差别之大,可想而知。凤凰卫视让世界为之惊叹。

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走基层”就是要与群众打成一片,听听群众心里话,问问群众心中事,请教群众如何干,真正体会群众心中的“结”、“难”、“忧”。“走基层”就是深入农村、红色老区这片广阔天地,切身体会人民群众的困难是什么,人民群众渴望解决什么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实际情况,掌握了第一手材料。“走基层”才能让记者感受时代脉搏和中国变化,接触一线群众和火热生活,写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因此,“走基层”首先要让新闻工作者的位置应当摆放在“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

3 鲜明生动的报道文风,提升群众认可的艺术

文风不是小事,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党的作风。文风问题是事关党的事业全局。

马克思青年年时代主持并创办过 《莱茵报》《新莱茵报》,非常看重报道的文风:“要竭力使报纸办的有生气。”[9]他还精辟的论析:“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明些明确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现象,多提供些实际的知识。”[10]马克思为自己的主张率先做出榜样。马克思深入群众中,用独到的政治眼光寻找新闻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使其新闻作品深受工人阶级的欢迎。《莱茵报》《新莱茵报》在他的主政期间发行量大幅增长。恩格斯赞扬马克思的文风:“句子简短,对比鲜明有力。”打开今天的报刊杂志,一些记者似乎有意炫耀自己的才华,喜欢使用拗口难懂的多重复句,喜欢使用欧化的长句,使得新闻新闻作品不能浅显、通俗、生动,从而使部分教育程度不高的读者望“报”生畏,逐渐失去最基层的读者群。

列宁强调 “新闻应当做的不是讲话记录,而是条理清楚的简明的关于讲话的报道。”[11]列宁也主张:“少唱些政治高调,多注重些及平民的但生动的、来自生活的、被生活检验多的共产主义建设事实。”[12]列宁在《论我们的报纸的性质》一文中,在谈到要“多谈些经济”时,使用一连串的反问句,直斥当时报业的繁语所在,在新经济建设中,究竟是否有成绩?成绩是怎样取得的?怎样扩大的?列宁对苏维埃不作客观实际分析,不深入调查研究,喜用油腔滑调的语言,做了一针见血的怒喝。新闻作品应当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需要新闻工作者具有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广泛活跃在新闻第一现场,运用生动活泼的文风,写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华章。

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提出,反对主观主义以端正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端正党风,反对党八股以端正文风。延安整风时期形成的“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风。

毛泽东沿用马列主义文风教育广大宣传工作者。他告诫《晋绥日报》编辑人员,我们党所办的报纸与宣传工作,都应当旗帜鲜明、揭露时弊、而不是遮遮掩掩,这是共产党的战斗风格。毛泽东还主张,人民报纸人民办,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毛泽东的言论说明,用老百姓乐于接受的文风创作新闻作品,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闭门造车得来的作品最终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毛泽东强调:“我们要求的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13]这就是说,新闻作品在内容上,要提供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反映人们的意见,给群众以知识的情趣,有较大的可读性、可视性、可听性;在形式上,要通俗易懂,有吸引力,为民众喜闻乐见,富思想性,知识性,教育人民大众。

邓小平指出:“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必须制止。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的恶习必须杜绝。”[14]众多事实说明,采访作风问题关系到新闻宣传质量,关系到新闻工作者的形象。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因特网的运用,电子邮件的收发,使部分记者新闻作品成为“快餐”,一跃而就。人民群众的语言是活水之源,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创作之源。记者要具备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培养快速反应能力,才能使新闻报道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才能使新闻作品更具吸引力、感染力。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从领导机关做起,大力整治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力戒空话套话。”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风的经典阐释,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创立者与发展者之主张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弘扬。

新形势下“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群众路线中的“转作风”是“改文风”的前提条件。“转作风”就是要改变在“温室”里创作新闻作品的不良作风,把人民群众作为老师,虚心请教,甘当小学生。要真正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落到实处,新闻单位就需要开办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专题或专栏,刊发记者深入群众一线的报道作品。

“改文风”就是要将镜头多对准老百姓,声音响的是人民群众的呼声。新闻报道文风关键是说老百姓心里话,熟悉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不断创新表达方式。这样一来,少了官调官腔,多了群众语言,就少了空话套话。这样的新闻报道才具有亲和力、感染力与吸引力。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2]韩凤鹏,秦跃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应有之义[N].中华新闻报,2001-6-25(7).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1214.

[4]杜鹃.浅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J].军事记者,2005,(4):17.

[5]邓小平.邓小平论新闻宣传[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376 .

[6]毛泽东.毛泽东论新闻宣传[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53.

[8]杨良化.“三贴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要求[J].军事记者,2007,(7): 7.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8.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6.

[11]列宁.列宁文稿(第 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0.

[12]列宁.列宁全集(第 2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76.

[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826.

[14]邓小平.邓小平论新闻宣传[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50.

猜你喜欢

文风马克思主义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