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探析
2012-08-15査桂义
査桂义
(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对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探析
査桂义
(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目前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存在人文知识匮乏、艺术能力低下、人文精神不足等问题。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路径包括开设人文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丰富校园文化,落实人文素养的服务功能;开拓全新载体,建立网络教育模式等。
人文素养;现状;原因;路径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注重人文教育的传统,夏、商、周三代皆以明人伦、倡人文为目的,旨在强调教化之用。据《礼记·周官》记载:“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娴、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人文素养”在当代有其科学内涵:“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2]
“文化可以立国”,国家高度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早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已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3]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4]由此可见,高校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大事。
一、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存在着人文素养相对缺失的现状,理工科院校此问题尤为突出,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曾在一份《关于理工科人才问题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很多理工科毕业生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相当一部分理工科毕业生的人文社会知识匮乏,有60%学生没有完整的阅读过中国的四大名著,能例举出四书五经和十三经的不足5%。就此问题,笔者在安徽省部分理工科高等院校抽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47份,有效率为89.4%。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他们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语文素养薄弱
我们从牙牙学语时期就开始接触汉语,然而理工科院校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在阅读能力方面,大多数学生很少阅读经典,阅读能力不强,这会影响他们自学的效果,甚至会出现不理解和曲解的笑话。对于书面表达,比如请假条、申请书、实践报告等常用写作文体,格式不对、错字连篇、用词不当、语句不顺、逻辑不清这些现象时常出现。对于人际交流,在社团应聘、求职自荐等场合中,同学们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常有词不达意、逻辑混乱、漏洞百出等状况发生。
上述问题不仅在理工科的本科生中普遍存在,在研究生、博士生中也不在少数。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在审阅他的博士生论文时,不禁感慨:“用在给他们改病句和错别字的时间比看全文的时间还多。”[5]
(二)人文知识匮乏
理工科院校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知识匮乏。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人文知识完全不感兴趣的占47.8%,对人文知识感兴趣却不愿意认真学习的占42.6%,对人文知识感兴趣且愿意学习的仅占9.6%。
据笔者调查:有78.7%的学生不清楚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多少篇诗文;有37.2%的学生不能完整地说出中国的四大名著及作者;不知道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学生有67.3%;有76.4%的学生不知道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有66.1%的学生不能梳理两次世界大战的始末。
(三)艺术能力低下
艺术能力的高低是人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指标,然而中国的理工科大学生缺乏艺术熏陶,从而导致艺术方面知识缺乏、能力较低。据笔者调查表明:有少数同学不知道《国际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曲作者;半数以上的大学生不知道《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有将近五分之四的学生不知道中国十大古典名曲的曲目。
每逢学校开展艺术类活动时,比如大学生艺术节、三民(民歌、民舞、民乐)晚会、相声小品大赛、话剧表演等,整体质量不高,参赛热情不高,甚至出现有些节目不能报满的尴尬局面,而且参加此类活动的人群较为固定,基本上集中于少数从小受过专项特长培训的同学。
(四)人文精神偏颇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所在,体现在对人这个本体的终极关怀,完全脱离了功利层面,可以初步分为礼貌规范、道德责任、价值取向、创新实践等层面。它是促进整个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然而,当代大学生在以上方面也不同程度存在着问题,理工科院校情况相对突出。
在基础文明层面,不少大学生在待人接物上不能做到彬彬有礼、诚实守信。在道德层面,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时常会发生大学生公车抢座,闯红灯,在网络上毁谤辱骂等不良现象。在价值取向层面,不少大学生有以下问题:无信仰、无追求、无目标;重金钱、重权利、重享乐。在创新意识层面,大学生普遍缺乏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危害探析
(一)社会环境造成传统文化被忽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科技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这给当代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方面起到了风向标作用。
再加上大学生背负着就业、买房、买车、结婚等重大压力,他们不得不把学习的精力、兴趣集中于自己填报的应用型、实用性的本专业之上,对于一些经济类、管理等课程亲睐有加,在外语、计算机等方面也积极性颇高。而人文知识相对于应用型知识而言,并不能很快转换为生产力与经济效益,因此,此类学科知识与书籍无人问津。此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指出:“我深刻体会到,大学面临着极其严重的教育危机。这个危机主要表现在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实利主义化了。”[6]2010年1月26日温家宝在听取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界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时说:“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7]。
实用与功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危机,心智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习气的影响,他们会对传统道德、信念产生怀疑,深陷多重价值标准无法自拔。
(二)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
素质教育多年来仍是不能完全落实,应试教育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唯“考”独尊。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题海战术、填鸭式教学是必胜法宝,即使在教授语文、政治等文科学科时,教师也仅从知识层面入手,无法让学生感悟人文知识的魅力。在某些高中,哪怕是填鸭式人文知识的传授,也不能一以贯之,一切为了高考的指标服务,文理分科很早,重理轻文思想极为严重,中国人民大学孙健敏教授对此问题指出:“‘文理分驶’,‘重理轻文’以及轻视祖国传统文化等造成了当今理工科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不强,值得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8]
与中国中等教育相比,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同样存在问题,很多理工科院校关注就业率与实用性,对于专业的开设、专业培养方案的拟定、专业课程的设置实用性倾向明显。虽然,近些年来理工科院校,在专业上开始注重交叉学科的设置,增设人文科学课程,并逐渐加大了人文精神建设力度。但人文科学课程多只限于选修课,且多让位于专业课,学时一再压缩。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人文学科建设在理工科高等院校步履维艰,人文素养培养也失去了应有的力度。
(三)家庭与个人的价值观念影响
家庭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很大,在当代中国,在校大学生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且不论他们能否给孩子人文素养方面的引导与培养,甚至,在他们看来,很多课外文史知识都是“闲书”,孩子此方面的爱好与兴趣时常会遭到封杀。此外,他们更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倾向的影响,比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他们会在有意无意中将这些传给孩子。
对于受过较高教育的父母,他们会比较注重对孩子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他们也更清楚应用性知识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与应用性知识相比,他们对孩子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十分有限。
三、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指导思想与具体路径
鉴于上述原因,人文素养的缺失造成理工科大学生社会交际能力、语言交际能力欠缺;生活目标、价值取向模糊化;心里承受力、意志力薄弱等问题,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无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探讨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途径。
(一)开设人文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蔡元培先生曾言:“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9]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的学生,这才是大学的最高宗旨所在,而健全人格的培养必然离不开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建设。
首先,我们要建设高等学校思想理论课、形式政策教育课这些必修公共基础课,将人文素质的培养纳入这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中。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保证高校人文素养建设的正确方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校园人文素养建设的感召力;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校园人文素养建设的活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人文素养建设中的导向作用。
此外,调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育人职责,开社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类课程也十分必要,授课教师应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在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中展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美德,帮助理工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首先成为一个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这才不失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宗旨。
(二)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拓展润物无声的育人职责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导向作用,所有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都会影响到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为此,包括教授非人文社科类的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融入一些人文素养教育,这样在传授科学精神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起到迁移默化的作用。言传固然重要,身教也必不可少,教师要牢记自己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将一些人文素养体现出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生也有涯,学而无涯。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自然也需要终身加强人文素养的提升,理工科院校的教师大多是纯理工科出生,在人文素养这方面也相对薄弱,加强教师人文素养建设已成当务之急。尤其是近年来才毕业的青年教师,他们和在校大学生几乎在同一种教育体制下完成学业,从某种程度看,他们极有可能同样缺乏人文素养。为此,高等院校应该对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管理者进行专项培训,建立人文素养教育的长效机制,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争取使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师生共进,形成一个重视人文教育、懂得人文教育、人文氛围浓郁的良好环境。
(三)丰富校园文化,落实人文素养的服务功能
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第一课堂是主渠道,第二课堂也必不可少,唯有丰富第二课堂,才会使得人文素养的教育有吸引力和亲和力。高等学校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要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组织开展人文素养培训活动,提供形式多样的素养训练。诸如开办专家专题讲座,开设国学讲习班,开展社交知识宣讲,举办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等各类比赛,学校应尽一切可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舞台。
同时,学校需要从思想教育层面,积极动员同学,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从思想的高度促进理工科大学生对高修养、高素质、高质量人生的追求。更为重要的是,学有所用,人文素养的提升必须与服务社会密切结合,高校需要特别注重理工科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有目的地组织他们深入实践、深人社会、深人生活,在实践中提升素养,再用素养来指导实践。
(四)开拓全新载体,建立网络教育模式
网络资源的发展如同雨后春笋一般迅猛,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极强,高校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高校务必须重视校园网络文化这一思想阵地,积极引导,以防止网络流毒侵袭。
我们既要发挥校园网的主阵地作用,又要以QQ群、飞信群、博客、微博等多种载体为辅助,以建立起多位一体的网络人文教育模式。一方面,我们将人文素养方面的经典作品转化为网络资源,建立网上图书库,并将它们分类别、分层次;另一方面,我们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创作出一批起人文教化作用的原创性网络精品。此外,我们将思政教育课开展网络课堂,同时又开发一些具有寓教于乐的网络游戏,这样既能够在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又使得人文素养课变得可亲可爱,这种方式会激发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实现人文素养教育真正的进宿舍、进生活、进课堂,让人文素养教育无处不在。实现网络人文教育模式的实际功用,良好的管理是其保证,实行高校宣传部门、校园网管理中心、学生网络协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是种可以尝试的选择。
总之,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相对较低的现状,形成原因既有历史问题,又有现实问题,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一项势在必行,又利关国计民生的工作。然而,如何培养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却是一项复杂、长期、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需要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和学生管理者的人文素养,积极开拓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此外,还需要学生家庭、社会力量的广泛支持。只有这样,种种力量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将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落到实处。
[1]孙诒让.周礼正义·卷19[M].北京:中华书局.1987:256-257.
[2]吉海霞.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原因浅析[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人民日报.1999-06-17(01).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5]刘舜尧.关于理工科大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05).
[6]丁 东.大学沉思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2.
[7]用心听者,学到灵魂[N].人民日报,2010-02-02(2).
[8]谈松华.转型期中的人才转型[J].时事报告.2005(6).
[9]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71.
G641
A
1673-1794(2012)01-0099-03
査桂义(1984-),女,安徽工程大学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01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