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南海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浅析

2012-08-15朱顺知姚新跃杨前进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黔江遗迹南海

朱顺知,姚新跃,杨前进

(1重庆教育学院,重庆400067;2黔江旅游局,重庆409000;3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047)

将重要的地质遗迹作为各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建设的地质公园,对保护生态环境、地质遗迹、宣传地质科学、开拓地质旅游事业、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们与日俱增的需求,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区域。地质公园按管理层次分为四级:县市级、省级、国家级和世界级。世界地质公园必须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并经专家组通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地质公园。

位于重庆黔江区的小南海2001年被国家地震局命名为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和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2002年9月被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批准为市级地质公园。2004年3月,黔江小南海被中国国土资源部列为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2009年被水利部列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国家和重庆市多个文件要求黔江建设成为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渝鄂湘黔毗邻地区公共服务高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示范区、重庆东南向的重要开放门户战略定位。

小南海以地震遗迹为核心的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山绿水青,生态环境良好;土风苗韵犹存,恰如现代世外桃园;宜游宜居、增知益智、寓教于乐,是普及地学知识,提高人们文化和科学素质理想之地。小南海应抓住“十二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机遇,应积极申报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1 自然地理

黔江区地处武陵山中低山区,八面山海拔1646m,其余山峰均在1000m左右。气候为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春早、夏长、秋短、冬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风力小、湿度大、云雾多的特点。年均气温15℃,比重庆主城低3℃多,最高气温38℃,最低-5℃,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5℃,最冷的1月平均4.4℃。年均降水量1203mm,主要集中在夏季达510mm。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5.5%,是重庆市最高区县之一,小南海更高,达70%以上,是著名的天然氧吧、避暑养生胜地。

黔江城区西距重庆市主城核心区220km,北至长江黄金水道170km,东到旅游胜地张家界166km。小南海位于黔江城区北31km的小南海镇,湖面高程670m。小南海属乌江水系一级支流阿蓬江上游,接纳了板夹溪、白石溪等近10条小溪汇入湖内。

2 地质背景

黔江小南海地质构造处于上扬子准地台内的上扬子台坳东南缘的渝东南褶皱束,渝鄂湘黔褶皱带八面山向斜西翼近轴部,构造线走向NE,一系列NNE向褶皱群呈右行雁列展布,是黔北褶皱带的北延部分,具有背斜开阔向斜紧凑的特点。黔江褶皱束呈城垛状褶皱。城区与小南海之间是黔江逆断层,NNE向展布,向西倾斜,区内长达70余千米,向北延伸至湖北省境内。

区内地层出露较全,除第三系缺失外,早古生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总厚度近万米。岩性有碳酸盐岩、碎屑岩及松散岩三大类。碳酸盐岩多出露于中低山区,以侵蚀和溶蚀为主;碎屑岩广泛分布于区内各地;松散岩仅出露在沿江河谷地带及少量平坝区。古生界地层以碳酸盐为主,厚度在3000m以上;中生界地层主要是一套碎屑岩建造,其中上白垩纪为山间盆地磨拉石建造,不整合于侏罗系或更老地层上,形成燕山褶皱,如正阳盆地等。

渝东南黔江地区经历了以水平活动为主的燕山运动,使岩层褶皱成山,形成典型的隔槽式褶皱;喜马拉雅运动则以升降运动为主,地面河流深切,形成峡谷与山间盆地,在碳酸盐岩分布区,岩溶作用形成了层状溶洞、地下河、大型漏斗等地下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地面、地下立体景观。红色碎屑岩又形成了丹霞地貌红层美景。

340 万年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已形成的地质遗迹进一步的发展、改造、成型,旧有的断裂构造开始活跃、地壳不断抬升,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断发生,溶洞地下河形成,地热温泉涌出,形成了1800m、1500-1600m、1200-1260m及1000m左右的四级夷平面,造就了一系列地质遗迹奇观。

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受岩性、构造、地貌和水文网切割的影响,各含水层、隔水层的展布受地质构造严格控制。岩体孔隙、裂隙、岩溶管道系统是地下水赋存,运移的空间。按岩性与地下水类型有碳酸盐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及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三大类。其中岩溶水分布面积大,最为丰富,但富水性差异大。基岩裂隙水出露较广泛,但水量较贫乏、埋藏浅,有随深度增加而减弱的规律。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面积小,水量也较少。

3 小南海地震堰塞湖的形成及研究历史

1856年6月10日,当时的四川黔江县与湖北咸丰县交界处,发生了一次天翻地覆、惊天动地的6.25级地震,震中烈度7度。北东--南西向的断裂构造将湖北的大垮岩和小垮岩两座山4500万m?的岩块土石推向黔江境内阿蓬江上游的支流老窑河,将其拦腰切断,形成了宽400m、长近千米的地震天然堤坝,小南海地震堰塞湖就此诞生。地震波及四周的垫江、云阳、巫山及湖北恩施、鹤峰及湖南乾州、保靖等地,影响半径约200km,为华南震级最高的地震之一,是重庆市域有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造成了山体断裂、崩塌、滑坡等,并形成了7个堰塞湖。除小南海外,其它分布在溪河上游湖北境内。历经百余年的沧海桑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长3000余米、宽250—1150m,平均水深30余米,最深50多米,水域面积2.87km2的小南海堰塞湖。

上世纪30年代,国际著名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李四光先生等来此调查,认为“小南海是冰窖,唐岩河谷为一冰川故道,发源于小南海冰窖”。“昔冰雪屯积于小南海及其以上各冰窖者,悉由大路坝溢出……。”尔后,侯德封等进一步认为小南海为一“冰川湖”。景才端等也有相似认识。上世纪80年代四川省地矿局王长生根据实地调查后认为是地震堰塞湖。

其实,小南海的成因本不是问题,查阅一下当地县志就可找到答案。但人们有时候会被先入之见支配,从而得出错误结论。这段研究历史告诫人们,作任何学问,特别是研究地质学,必须充分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

2003年,俄罗斯地震地质专家组带着先进的设备来此考察,发现小南海湖底及附近地壳新构造活动仍很频繁,低强度无感地震时有发生。他们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业界人士广泛关注。

关于小南海地震的传说和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几年前曾请潜水专家到湖底探秘,企图找到传说中的地主庄园,因年代久远未找到踪迹。

4 国内外地质公园建设概况

地质公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在全球推广的一项事业。1999年教科文组织提出建立地质公园计划,目标是在全球建立500个世界地质公园,其中每年拟建20个,并确定中国为试点国家之一。目的是保护地质遗迹,推动地质公园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截止2011年3月,全球共有25个国家77个地质公园成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其中中国已批准建成26个世界地质公园。此外,我国还建立了182个国家地质公园。重庆市已批准建立了黔江小南海、綦江木化石与恐龙足迹、云阳龙缸、万盛石林等4个国家地质公园,还有酉阳大酉洞等正在申报中。

187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面积达8900km2,至今有388个国家公园。虽然美国尚未建立国家地质公园,但美国的国家公园绝大多数属于地质公园性质,每年接待游人近3亿人次。澳大利亚于187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二个国家公园——皇家国家公园,面积达8600km2;加拿大在洛基山建立了世界第三个国家公园,面积6641km2,于1984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我国台湾省已建成的大鲁阁、金门、玉山等6处“国家公园”,都是以地质遗迹为核心建立的,由“内政部营建署”管辖。

我国是推进地质遗产保护最好的国家之一,特别是以政府的名义推进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已有的地质公园在有效地保护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普及地学知识,提高旅游科学的内涵,扩大当地居民就业,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据统计,凡地质遗迹区批准成为地质公园的第二年,游客增幅达20%以上,旅游收入增幅到达50%以上。我国地质公园的数量和建设水平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建设的成就和经验,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地质公园建设越来越重视,已将世界地质公园与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同等对待。中国地质公园建设正影响着世界,世界地质公园受到了越多成员国关注和重视。非洲各国、美洲和亚洲诸国都在积极申报中。

5 小南海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可行性分析

5.1 地质遗迹资源独特而丰富

拟申报的小南海世界地质公园,以小南海地震堰塞湖为核心地质遗迹,同时整合周边自然、人文景观,包括八面山向斜山、黔江城市峡谷公园、酉阳山水仙洞和犀牛洞、正阳恐龙化石、小黑村古生物化石、渝东南古人类遗址、段溪河、小南海堰溪、土家生态文化博物馆、石城遗址等。整合后的地质公园,将扩大公园规模,丰富公园的内涵。

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分为8种类型。截止2009年,在138个中以地貌类型最多,共75个,占54%;其次是古生物与古人类类型18个,占13%;火山类型15个,占11%;其它还有水文地质、地层地史岩相古地理遗迹等。灾害地质遗迹有3处,地震遗迹仅陕西翠华山和重庆小南海两处。前者以山崩堆积为主,小南海则以地震堰塞湖为核心,全国仅此一处。可见其稀有性和不可替代性。至今断裂构造、崩塌、滑坡及重达数百吨的“醉汉石”仍保留在山坡和湖中,实乃大自然对黔江的偏爱。

5.2 时间空间均符合申报要求

按常规,申报上一级地质公园要求开园后正常经营2年以上。小南海开园至今已6年,且三个效益协调发展,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明显增加,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并提供了数以千计的就业岗位,在提高民众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

地质公园要求具有便于开发的科普和旅游功能。整合后的小南海地质公园将具有地质灾害、喀斯特地貌、古生物化石、古人类遗址等更为多样性的地质遗迹类型,为地学科普提供更丰富的内容,也为游客的旅游活动提供更多的选择。荡舟湖面、峡谷观光、化石采集、洞穴探秘等将构成一个地面地下共存的立体旅游空间,并为游客提供一个穿越时光隧道的另类旅游体验。

5.3 生态环境良好

小南海地处深山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百多年岁月流逝基本上保持了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是多年来得力的保护措施,一年四季竹翠林茂,如今山更绿、水更清、蓝天白云、雄鹰翱翔、水鸟翻飞、倒影如画,船在水上走、人在画中行,犹如现代世外桃源。

黔江原是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4%,几千年的民族文化至今尚存,土家歌舞、苗家风情,土家族摆手舞,苗族的山歌和服饰成为黔江独特人文风景线,民族历史文化传承至今,人文生态环境十分诱人。

5.4 区位交通优势突出

黔江位于渝湘鄂黔四省市交界处的武陵山区的地理中心,处于引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起着承东启西的桥梁作用。舟白机场的通航,40分钟可达重庆主城,即将建成开通的国内各主要城市航线,形成“一站九射”的航空体系。铁路3.5小时到达重庆。“十二五”期间将建成渝怀铁路复线,黔张常(黔江——张家界——常德)铁路和重庆—黔江城际铁路等干线。依托铁路可实现“1小时周边、2小时渝东南和重庆、3小时成都、5小时长沙、6小时广州和8小时上海”的目标。公路交通四通八达,现有高速路、国道、省道、乡道和村公路2324km。“十二五”期间将形成“一环十四射二联”为骨架的公路网络。未来的黔江将建成“一空六铁五高速”的高效运输枢纽,充分发挥四省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

5.5 政策导向非常有利

2009年(国发[2009]3号)文件明确提出,以黔江为中心少数民族聚居的渝东南山区作为重庆发展的一翼上的中心城市。(渝委发[2010]36号)文件提出黔江要建设成为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渝鄂湘黔毗邻地区公共服务高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示范区,重庆东南向的重要开放门户等五大战略定位。国务院(国发[2009]41号)文件,首次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标志着旅游业正式纳入国家战略体系。申报并建立小南海世界地质公园必将进一步提升黔江渝东南中心城市的形象,特别是在偏远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和渝鄂湘黔毗邻地区公共服务高地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6 主要举措

6.1 组织经费落实

成立以主管区长为组长的申报领导小组。区旅游、文化、国土、农业、森业、水利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方针政策上下联络重大决策和资金保障,并制定申报计划。

6.2 人才智力保障

组成专家小组。组长可在全市、全国遴选精英,成员由地学、旅游、文化、资源、规划等各学科资源专家组成,成立申报智囊团,负责资料收集、专项考察调研、规划编制等。

6.3 举办全国性专业研讨会

举办全国性的地学旅游、地质公园学术研讨会。集全国专家学者智慧,促进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先给参会者发邀请函,宣传相关资料,诚请撰写论文参会。会前1月内传回黔江编著“小南海建设世界地质公园论文集”,报到时人手一册。同时还应邀请国土资源部、市国土局领导和专家参会,作指导性意见,争取他们大力支持。

[1]曾云松等.重庆地质遗迹调查报告[R].重庆市国土局、重庆市地勘总公司、重庆南江水文地质二程地质大队,2001.

[2]王连勇.加拿大国家公园规划与管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葛全胜、朱顺知等.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M].海洋出版社,2001.

[4]朱顺知等.重庆地质遗迹资源与地质公园建设[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5).

[5]朱顺知等.大巴山地质公园建设浅议[J].重庆地质矿产,2011.

[6]姜建军.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J].地球,2009,(4).

[7]胡能勇.完美公园:内涵、价值与实用[J].地球,2009,(4).

[8]杨广席.山崩造就翠华山[J].地球,2009,(4).

[9]赵汀、赵逊.地质公园的特征与分类[J].地球,2009,(4).

[10]朱顺知等.黔江水仙洞资源与评价研究报告[R].黔江旅游局,2011,10.

[11]保继刚等.黔江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R].黔江区政府、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2011,11.

猜你喜欢

黔江遗迹南海
南海明珠
黔江:“三在一融合”精细化治理城市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北海北、南海南
国、市蚕桑“双体系”为黔江蚕业高质量发展献策
家蚕新品种“川山×蜀水”与“华康2号”在黔江饲养表现
方外观遗迹旧照
沉船遗迹(外一首)
南海的虎斑贝
黔江精神探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