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深圳大学旅游文化系为例
2012-08-15袁俊刘艳红唐振华
○袁俊 刘艳红 唐振华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60)
高层次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深圳大学旅游文化系为例
○袁俊 刘艳红 唐振华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60)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法对旅行社人才需求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深圳大学旅游文化系为例,从其课程设置模式、教学设计模式、教学实践模式三个方面对高层次导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并对具体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
高层次 旅游 导游人才 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导游被认为是中国入世后最紧缺的人才之一,国家对导游人才的需求也正逐年增长。与此同时,随着旅游消费者观念的日益成熟,其对导游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本科高等院校作为培养旅游人才的主要阵地,义不容辞地肩负起高素质旅游人才的培养重任。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旅游本科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都是侧重于旅游管理或酒店管理方面,导游方向的较少,导游人才培养多停留在高职高专层面上的职业技能培训。导游人才培养的低层面及相关教学改革研究的匮乏,最终造成培养出来的导游文化修养与文化感染力不强,外语水平低,致使国内高层次文化导游人才极缺。以广东省为例,截至2010年,广东持证导游46390人,其中本科学历以上仅占22.5%,大专41.6%,高中或中专学历占36%;而在涉及的23个语种中,中文导游人员43421人,占93.6%;英文导游人员2551人,仅占5.5%;其他语种导游418人,加起来不到1%。高层次导游人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如何尽快培养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高层次导游人才,将是旅游院校今后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调查对象及内容
为全面了解广东旅行社企业对高等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课题组采取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对广东省65家旅行社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旅行社基本情况及人才需求调查,即旅行社规模、人才需求变化趋势、需求人才类型、旅游人才来源方式、导游及外文导游薪酬情况;旅行社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即学历要求、实践经历要求、知识结构要求、能力素质要求等;企业对旅游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评价,即对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工作情况评价,旅游专业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旅游本科院校的学生应加强的知识、素质或技能,对旅游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导游人才)培养或者教学改革的宝贵建议等。由此获得了大量来自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旅行社企业人才需求意愿
总的来说,在旅游业不断发展成长的今天,旅行社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在本次问卷调查中,92.18%的旅行社表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都呈上升趋势,仅有7.81%的旅行社表示人才需求无变化,无对人才需求呈下降趋势的旅行社。从人才需求类型看,专业技能过硬、服务意识较强、应用型的旅游服务人才需求量依然最大,占总需求量的70.31%,其次是计调、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市场营销等专业技术人才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常规人才,分别占总需求量的20.3%和18.75%。从需求人才学历层次看,专科毕业生仍是需求主体,占总需求量的71.87%,本科生需求同比增幅较大,占总需求量的20.3%,中专学历层次有一定需求,占9.37%,数量明显减少。
2、旅行社企业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
在对旅行社企业认为旅游专业学生(尤其是致力于做高层次导游的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课程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旅行社企业普遍认为,导游类课程、旅游文化类课程、英语运用类课程、旅游学基础类课程对于高层次导游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讲解能力强、知识面广、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高层次导游的基本要求。此外,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拥有出境旅游资格的旅行社认为英语运用类课程对于旅游人才非常重要,还有不少旅行社表示导游能适当地展示才艺会使其更受游客欢迎,今后规范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提供的有机结合将成为旅游消费者的要求。
3、旅行社企业人才所需的能力结构
在对旅行社企业招聘旅游人才,尤其是招聘高层次导游人才时最注重哪些方面的能力的问卷调查中,按重视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为:应变能力(83.07%)、较强的专业技能(70.23%)、组织协调能力(66.15%)、人际交往能力(64.61%)、学习能力(50.76%)、英语口语能力(36.92%)、书面表达能力(20%)、计算机操作能力(18.46%)。这一结果表明,应变能力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在旅行社招聘人才时占据重要位置;其次,代表职业素质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英语口语能力也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其中,旅行社企业对“英语口语能力”的重视程度反差明显,有少数拥有出境游经营资格的旅游企业对“外语水平”非常重视,甚至将其放在了仅次于“应变能力”的位置;最后,对于书面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则普遍被旅行社企业放到较为次要的位置上,这与旅行社企业普遍重视实际操作的特点有关。
4、旅行社企业人才所需的素质结构
据笔者对各旅行社企业负责人访谈得知,旅行社企业对旅游人才素质主要有以下要求。首先,综合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优质的服务意识,踏实肯干、热情负责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的工作精神,严谨、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其次,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和承受能力。最后,职业形象。仪容仪表端庄得体,姿态优雅;懂礼貌、重礼节、讲礼仪,展现旅游服务人员良好的职业形象。
四、高层次导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结合以上广东省旅行社旅游人才的需求特点,深圳大学旅游文化系自成立以来,就有意识地根据经济发展和旅游市场的实际需求,遵循教育规律要求,在培养模式上积极探索高层次导游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1、有的放矢的课程设置模式
课程设置模式是实现以上高层次导游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包括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在进行高层次导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时,深圳大学旅游文化系认真分析了旅游企业对高层次导游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制订了能力解析表,根据能力分解对应设定课程模块,保证人才培养有的放矢。就高层次导游培养而言,扎实的旅游专业技能和英语技能是基础,而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知识处理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具体问题的能力才是培养的重点。根据该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可构建起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将所有课程分为五大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知识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导游技能课程、英语技能课程)、专业素质拓展课(文化素养类课程、艺术修养类课程)、公共必修课程、综合技能课程(实践性课程)。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形成了导游服务能力和英语语言能力培养两大技术课程结构;而专业素质拓展课程、公共必修课程、综合技能课程起到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和应变组织协调能力的作用。
2、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模式
为了达到高层次导游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圳大学旅游文化系十分重视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强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在教学设计上,深圳大学一改过去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填鸭式的传统的灌输教学方法,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模拟操作法等都是该系在旅游教学中常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在学中练、在练中学的效果,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除了教学方法外,针对导游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旅游文化系对部分专业技能课程还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英语口语、英语语音采取完全口试的考核方法;而导游业务、导游英语等课程的考试形式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法,口试占30%,主要考察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导游讲解技能和应变能力。
3、产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1)校内模拟模式。校内模拟模式即在校内开展旅游相关业务的模拟实践,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管理服务基本功,为正式实习做思想、技能上的准备。具体又可以分为课堂实践模拟和课外活动模拟两个环节:在课堂实践模拟中,除了如前所述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与实践环节相仿的模拟情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相关旅游岗位的管理和服务技能外,为了进一步保证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进行,旅游文化系还建立了模拟导游实验室,学生们可以在模拟室进行旅游线路设计、模拟全程导游、进行导游角色的扮演等。通过在模拟导游实验室的模拟实践教学,可轻松地完成传统教学中不易或不能完成的形象教学任务,使旅游课程的教学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在课外活动模拟中,该系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与专业相关的课外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导游技能大赛、旅游线路设计大赛、英语听力比赛等。这些课外活动模拟既激发了学生对旅游专业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通过校内模拟实践,学生在心理上已进入实践状态,并进一步熟悉了岗位专业职能,真正实习时能很快进入角色,工作失误也大幅度减少,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2)校外实训模式。校外实训模式是指在更为具体、真实、直观的环境下,让学生利用周末、寒暑假到各大旅行社、景区景点、会展中心进行实地实践。一般高校旅游本科专业的毕业实习时间长短不一,一般是2—3个月左右,仅靠如此短暂的毕业实习来实现旅游文化系高层次导游人才培养目标显然不可能。因此,深圳大学旅游文化系自成立以来就与深圳多家旅游相关企业,如深圳中国国际旅行社、深圳华侨城国际旅行社、民俗文化村、深圳会展中心、国际家纺展协会等知名旅游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学生大二、大三的时候,就为学生提供很多校外实训或兼职机会。通过校外实训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技能的积累,等到毕业实习时就能迅速越过低端和基层工作阶段,顺利实现该系高层次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
(3)校企一体化模式。校企一体化模式是指有条件的旅游院校或旅游专业可建设学校附属的旅行社、饭店等旅游企业,在产权清晰的前提下,由专业教师参与管理和运转。深圳大学旅游文化系已与深圳中国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在旅游文化系成立新景界大学生旅行社,由深圳国旅经营者和深圳大学旅游文化系师生共同进行该旅行社的运作经营管理。目前大学生旅行社已成为旅游文化系学生理想的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这里学习旅游产品销售、旅游线路策划、计调、导游接待服务等各项旅行社业务。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甚至还可以将课堂搬至大学生旅行社,开展现场教学。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学生学习理论脱离实际的痼疾,又能解决实习单位人才紧缺的问题,企业也能通过接受实习生获得新鲜血液,降低经营成本。
(4)实习基地模式。实习基地模式是最常见的实践教学模式,即旅游院校通过与旅游企事业单位签订实习协议,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毕业顶岗实习的需要。深圳大学旅游文化系在挑选实习基地时慎之又慎,根据该系专业培养目标,最终挑选了深圳一直排名第一的“全国百强旅行社”———深圳中国国际旅行社。在实习过程中,学校要求旅行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派出经验丰富的导游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跟团指导,使学生能尽快上手。同时,为了保证实习效果,学校建立了学生跟团带团评估机制,每次带团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毕业实习安排在学生毕业前第七学期进行,实习时间为4个月。充足的实习时间为学生在实习期间实现独立带团、实行旅行社各岗位轮换提供了保证,为学生毕业后的择业、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高层次导游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评价
1、培养出的学生综合素质高,个人能力强
深圳大学旅游系学生的导游证通过率在全省旅游院校中名列前茅,毕业班学生导游证通过率高达97%,其中英语导游证通过率达到85%;另外,学生在省市各级旅游专业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如在2010年“深圳市导游大赛”上,深圳大学旅游文化系学生流利的导游讲解、灵活的导游应变能力、精彩的才艺表演,在全市三百多名参赛导游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在2011年的“广东省导游大赛”中,1名学生荣获广东省导游大赛二等奖,也成为深圳市在本届省导游大赛中获得的最高等级的奖项,极大提高了该系的社会声誉和业界影响。
2、毕业生就业率高,能迅速成长为旅游业界精英
深圳大学旅游文化系培养的毕业生在旅游就业市场供不应求,连续两届毕业生就业率为100%,毕业生专业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并迅速成长为旅游业界精英。据课题组对旅行社负责人关于该系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跟踪调查得知,目前在旅行社工作的几位学生,毕业工作仅2个多月都已成为东南亚领队或澳纽专业领队,月收入过万,并顺利成长为企业的高层次导游人才,在单位颇受重视。而对导游服务公司负责人访谈调查得知,如果是一般旅游院校毕业的学生,从初级导游要做到高层次导游通常需要2—3年,甚至需要10年。正是由于深圳大学旅游文化系在导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强调实践教学和技能教学,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完成高层次导游所要求的经验和技能的积累,迅速越过专职导游的门槛,一毕业就能被旅行社聘为高层次专职导游人才。
(注:基金项目:深圳大学教务处教学改革项目“高层次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深圳大学旅游文化系为例”(JG2010113)。)
[1]陆林、张宏梅等:基于制度创新的旅游本科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2).
[2]王培英:试论我国高校导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73(1).
[3]广东省旅游局:关于解决导游队伍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路[P].2011.
张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