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提升个体社会资本的对策

2012-08-15马红梅

当代经济 2012年15期
关键词:劳动力农民工资本

○马红梅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提升个体社会资本的对策

○马红梅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本文通过对个体社会资本进行分类,分析了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作用机理,提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个体社会资本积累的对策。

农村劳动力 个体社会资本 人际关系

个体社会资本也称人际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结成的全部关系的总和,包括由正式组织依靠权力所设定的正式人际关系,也包括正式组织设定之外的自发的、灵活的非正式人际关系。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因人与人的特殊联系而对资源配置产生影响的特殊的非正式人际关系,是超越正式组织的结构、等级的人际关系。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的人际关系。

一、个体社会资本的分类

1、按关系半径和关系紧密程度的相关性划分

根据关系半径和关系紧密程度的相关性,目前国内最常用的分法是将社会资本分为亲缘型社会资本、地缘型社会资本、业缘型社会资本、衍生型社会资本四类。亲缘关系是由生育或婚姻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它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社会关系,也是目前普遍农村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包括由生育而来的血亲和由婚姻而来的姻亲两种关系。地缘关系是人们因同一地域的居住而形成的相互关系。由于同一地域村民有着共同的活动范围、乡土人情,这使得地缘关系成为仅次于亲缘关系的主要人际关系,它与亲缘关系共同构成了农村社会关系的基础。业缘型社会资本是指在打工的过程中与同事之间所形成的联系,这种途径所建立起来的社会资本的数量与一个人的性格、社交能力紧密相关。衍生型社会资本是由前三种社会资本的存在并以之为桥梁所形成新的社会关系。

2、按个体人际关系的产生划分

从个体人际关系的产生,可把人际关系分为先赋性关系和获致性关系。先赋性关系指村民之间的关系是以亲缘和地缘为连接纽带而建立起来的。这种关系的建立、保持和中断往往是与生俱来、不易变动的。在中国传统农村中,它主要是以义务性和情感性关系为主的。获致性关系是指村民之间的关系是后天交往而建立和形成的,村民根据自己的需要、性格、喜好、价值取向等个人意愿,可以决定是否保持和发展或是中断与他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目前农村社会也具有重要作用,它主要以普遍主义的工具性人际关系为主。根据这种划分,我们也可以区分本文所要研究的农村劳动力原始社会资本和新建社会资本,其中原始社会资本与先赋性关系相同,而新建社会资本指的是农村劳动力发生转移以后,在工作所在地所形成的社会资本,包括部分原有的亲缘、地缘关系,也包括后面通过业缘、衍生等关系而建立的新的社会资本。

3、按个体关系所遵循的行动规则划分

从个体关系所遵循的行动规则,可以把人际关系划分为义务性关系、情感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义务性关系指村民基于伦理道德规定所形成的关系,它大多涉及个人的主观意愿。情感性关系指村民间存在的一种超越世俗内容的精神联系,它是遵循“需求”法则所形成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多体现在家庭关系和亲友关系上,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义务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的延伸或变异。工具性关系是指村民基于利益获取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它所遵循的是“公平”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当然,以上人际关系的划分没有绝对界限,它们在农村社会中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的。如在具体的农村社会事务中,村民的业缘关系往往与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难以分割;义务性和情感性关系,则也经常呈现出混合运作的状态。

二、个体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机理

1、自我积累机制

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不一样,物质资本在进行资本积累时,由于受到利润率、初始资本量的影响,追加资本的投入是有限的,这严重制约了资本总量的扩大。而社会资本的积累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社会资源与社会关系依照点、线、面的路径编织出一张社会网络。反过来,这张社会网络的各个节点,还会为社会资本的拥有者所拥有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提供多方面的投资和就业的机会。与物质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特点相比,社会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增(张智勇,2007)。同时,社会资本是不会因使用而产生损耗的,相反,多次动用某一社会关系会强化双方的联系,增加社会资本存量,使双方的信任与依赖加强,进而使社会资本总量在不断的使用中得到扩大。如果社会网络中的成员不动用社会资本进行互惠的行为,社会资本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2、自我约束性

有时农村劳动力之间的互信互惠也不是完全主动与自愿的,但由于中国是人情社会,关系本位思想严重,社会资本会对农村劳动力群体产生约束力,使他们相互之间的请求得到满足。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社会资本的使用具有强制性。如当某农民工委托同村打工在外的另一农民工将其带出一同打工时,哪怕对方不愿意,在种种关系的压力下也会倾向于同意,哪怕自己贴钱为其找工作。这是中国的人情社会特有的现象,因为他们怕一旦拒绝,就会面临受自己良心的谴责、回村以后乡邻的斥责、家里人在家乡地位的下降等惩罚。反过来,如果为对方的请求提供积极的帮助,自己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会提高,委托方也得到工作,因此是一种帕累托改进。而得到介绍工作的农民工也会产生一种自律行为,一方面会尽力帮助其他寻求转移的请求,另一方面,他在为其雇主服务时,因其社会资本作为介绍人的原因,传统处事观念使得就业后的农民工不愿意因为自己的偷懒被雇主发现而使第三方蒙羞,从而转向自律,这样就把来自雇主的外在监督转变成为了自我监督。如若不这样做,他的行为就会连累到介绍人,形成不好的口碑,甚至可能会导致该农民工社会资本的丧失。因此,社会资本在农民工群体中会表现出一定的自我约束性。

三、提升农村劳动力个体社会资本积累的对策建议

1、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社会资本投资意识

社会关系网络分布越广,参与信息发现与传递的人就越多,农民就可能从中搜寻到重要的非农劳动力市场信息,而且农民的社会关系网络越广,在农民和准雇主之间形成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通路的可能性也越高。社会关系网络中个体之间联结的强度越强,农民寻求非农就业所依托的关系越牢靠,传递的非农就业信息也越有效、迅捷。所以农民在积累自己的社会资本时,既要扩大社会关系网络,也要不断强化已有的社会关系网络。扩大社会关系网络就是要求农民拓展社会交往的面,不断强化已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就是为了维持和增加网络联结的强度,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对社会资本的投资。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时,农民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借助社会资本努力提高到非农产业就业的机会和工资收入。如从熟人处打听非农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息、托熟人在准雇主面前推荐自己、通过熟人的再次委托获取求职帮助等。另外,非农求职农民要特别重视已经在非农产业就业农民的作用,因为在非农产业就业农民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既有农村的联系又有在非农产业领域内的联系,他们事实上承担着本村想转移农民的求职中介角色。

2、个体社会资本投资的物质投入

(1)金钱投入。本文通过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进行典型调研,了解到当农民工家里遇到重大事件时,其他成员会直接或间接对其实行经济资助。如农民家里办理红白喜事时,一般有100人左右参加并送礼金,通过相互来往加深社会资本。如遇到困难(如生病、亟待用钱)时,一般农民首先会在直系亲戚中考虑借钱,然后才是朋友老乡,在“借”、“还”过程中,“信任”资源得以强化。

(2)物资投入。对社会资本的物资投资较常见,如提供暂住点、暂借证件及互赠礼物等。这类投资一般极少有功利色彩,但对“顶用的”、“能办事”的社会关系进行物资投入则多半是源于明确的利益互求,具有一定的互利性,往往表现为直接送礼和宴请往来等,对城里的亲戚也多半采用这种方式。

(3)自身工具投入。农村劳动力可借助现代科技成果,利用通讯、交通工具,突破原有的生活圈,转变封闭的生活方式。农村电话、手机、电视、广播、摩托甚至汽车的大量普及都为当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积累和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和在网络社会里交往而获取的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但关键是需要其主动的、有意识的去接触、接受和合理运用这些新事物。

3、社会资本投资的非物质投入

(1)互帮互助。在农村的广大地区,很大部分社会资本的建立还是靠亲朋、邻里、同学或同乡之间的互帮互助实现的。比如某家主要劳动力外出,他家需要做一些重体力活时就由在村里的劳动力主动帮忙去做;遇到建房、生病等家庭重大活动时,村民间的相互帮助便是个体积累自身社会资本的重要渠道。

(2)时间与感情的投入。农民工通常以走亲访友、上门聊天等方式来维系和强化其社会关系网络、保证社会资本积累的稳定性;互访(例如拜年)也是投资自身社会资本的好机会,在我们调查中,每个农民家庭平均每年会拜年15次左右,而主要联系人也分布在距离其5公里内的地区;打牌、打麻将等趣缘关系的培养亦被视为积累社会资本的重要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时候,农村劳动力的这些行为是发自本能、情感或无意识的,比如我们在问到“您认为与您交往密切的人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时,89%的农民选择了“兴趣相投”,而不是“对自己有帮助”或“经济条件好”之类。可见,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民仍是十分看重感情与无功利性的交往。此外,农村劳动力还应该积极参加各类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多走出农村,参与城乡互动的人际交往,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农民还应秉持相互尊重、平等、诚信、友善的交往原则,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社会联系成为对自己有利的社会资本。同时,农村劳动力应该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有意发展不同知识结构、经验、背景的群体,从而可以获取多样化的信息,并有意地保持与已认识人群的交往,多与他们进行感情交流,投入精力去强化彼此间关系,以维护已有的社会资本水平。

(注:基金项目: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63003):在社会资本视角下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行为研究——贵州省为例;贵州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贵州省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迁移模式的决策机制研究。)

[1]马红梅、陈枊钦:农村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分析框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2).

[2]陶艳梅:中国农村社会资本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3]张智勇:社会资本与农民工职业搜寻[J].财经科学,2005(1).

[4]程名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机理、动因与障碍——一个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7.

刘冰冰)

猜你喜欢

劳动力农民工资本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