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成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2-08-15华中农业大学计财处陈前江
华中农业大学计财处 李 谊 陈前江
我国高校成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计财处 李 谊 陈前江
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加强成本管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高校成本管理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营造高校成本管理环境、健全高校成本管理制度、强化高校成本管理技术、提高高校成本管理人员素质等建议,以提升高校成本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增强竞争力,推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 财务管理 成本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在其发展实践中遇到了各种困难,面临着诸多竞争和挑战,为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确保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注重投入与产出效率,提高高校自身的成本管理水平。
一、我国高校成本管理的特点
高校是国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举办的教育机构,其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的特殊性质和运行方式决定了其成本管理不同于一般成本管理。
(一)高校成本管理具有非营利性特征。《高等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这就界定了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高校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就不该有利润,如果有剩余资金是不能进行节余分配的,而只能用于学校的今后发展,因此,高校成本管理的目标不可能是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利润最大化”。企业的传统成本管理中通过产品来确定合适的成本管理方法在高校成本管理中根本不适用。高校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能够产生无形的社会经济影响,难以对其效益进行有效的衡量,因此,教育成本不仅涉及经济社会效益,更具有强烈的社会溢出效应。
(二)高校成本有递增趋向,成本利用效率不高。知识是无穷尽的,高校作为教学、科研单位,其追求是无限的,会利用一切途径尽力争取资金用于提高自身的学术质量。然而,收入的多少常常取决于成本的多少,这就造成高校追求最大资金投入,而忽视成本管理工作,导致成本利用效率不高的现状。因此,高校往往将资金耗费到自身所能担负的最大限度,并且其管理体制的惰性导致有些开支在过去可以纳入预算之中,而不管现在是否合理,很难撤掉这些开支。这样,每个高校都尽其所能地多筹集资金并尽力用掉全部筹集到的资金,由此产生的现象是经费支出日益增长。也就是说,高校费用支出的特性决定了教育成本不断递增的特性。
(三)我国高校外部环境的改变,促使成本管理关注度不断提高。在国际教育竞争环境下,我国高校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国外新的教育思想强化了高校竞争意识,高校在管理理念中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同时国内经济转型促使我国高校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导致以往的高校管理不能适应现今的形势。为了应对发展中所面临的环境变化,高校管理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更加重视高校管理的效率,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以更好地适应现代高校管理的需要。
1997年我国高等教育成功实现了从免费高等教育向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制度的过渡。高等教育成本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成本补偿水平的逐年提高,经济因素包括家庭收入、求学成本、学生资助和预期收入等逐步成为影响个人及其家庭进行高等教育选择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入学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正确合理地核算教育成本和加强高校成本管理,是关系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高校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在管理体制、内部运行管理、成本核算、人员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导致目前我国高校成本管理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一)高校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管理体制直接影响高校成本管理与收益问题,就我国现阶段而言,新旧管理理念、制度和方法之间的冲突与摩擦,以及教育管理改革滞后于经济管理改革而出现的矛盾,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一方面,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落后。从1992年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按照“共建、调整、合并、合作”的方针,经过十多年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部门办学的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状况得到了基本解决,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等教育体制和布局结构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我国政府仍然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主体,教育经费由政府投资,办学规模由国家确定,学科专业由国家设置,资产的所有权由国家拥有,教育资源由政府调配。高校由政府主管,由政府作为中间委托人再委托高校校长为代理人具体管理经营学校,但各种具体事务由政府统一计划安排和管理的模式,限制了高校调配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的自主权。高校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权利和责任难以界定清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经济活动较多地关注资金运动,而与之相适应的高校管理还是以核算为主,阻碍了高校成本管理的发展。
另一方面,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落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落后严重影响着学校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各校普遍存在着管理机构庞大、冗员过多、职能机构责权不明等现象,造成高校成本管理的低效率。如在资产使用过程中,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相应的资产管理机构,但资产的实际管理权分散到各个职能部门,使用权归资产的占用单位和个人所有,没有实际有效的协调管理制度,在交叉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漏洞将难以避免,导致资产管理机构无法起到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作用。由于缺乏资产的监督、管理体系,学校在进行机构调整和人员变动时,经常出现没有办理资产交割手续的现象,致使学校部分资产的流失,高校成本增大,难以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这种管理职责不清的情况在高校很多部门之间都出现过,当前高校成本管理系统导致成本管理效率不高。
(二)高校内部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高校财务信息系统不符合现代成本管理的需要。高校财务信息仅采集组织经济业务数据的子集,却忽略了大量管理信息,难以真实反映高校业务的全过程。在传统高校管理中仅有财务管理而忽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人员并不采集业务活动的全部数据,而只采集其中的一个子集,即符合会计事项定义的数据集,其结果是同项经济业务相关数据被分别保存在财会人员和非财会人员手中,从而导致财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数据不一致,出现信息隔阂和信息重复存储等问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不利于管理信息的收集。另一方面,高校传统的信息收集系统也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现代管理者不再将财务数据作为评价经营业绩的唯一依据,而通过综合考虑各种衡量结果来做出判断。高校高层管理者还要评价教学、科研、后勤、产业等活动的业绩,单凭目前的财务数据,难以得到正确反映。高校传统的信息收集系统存在滞后性,它所反映的资金流信息往往滞后于物流信息,难以对教学、科研、后勤和产业等活动进行实时控制。
高校内部管理控制不利,也会影响高校成本管理。高校在资产管理上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许多高校在采购过程中虽然采取了集中采购的方式,但对于已经购进资产的利用、转让(包括转让时的估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报废等环节,却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有的高校即使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些制度,但这些制度只是临时性的,没有形成体系,缺乏长期的可操作性。同时,制度的落实难度较大,往往流于形式,许多高校的资产处置由校领导说了算,而无具体的操作制度可依。高校基建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基建工作出现了很多漏洞。有的高校没有建立健全的基建财务管理制度,滋生了基建腐败,制度的不完善为违法乱纪行为提供了可能。个别学校存在基建项目不公开招投标,施工队伍由校领导直接指定,采购材料和设备过程也不公开招投标的情况;没有采取合同管理制,有的施工项目没有制定合同,或者在合同施工过程中随意变更合同条款,未经论证决策随意更改项目内容等现象时有发生。高校后勤管理制度不完善,高校在向后勤部门、校办产业转移资产中往往难以反映实际价值,除了人为的因素低估价值外,还有其他因素如:高校因固定资产不提折旧,账面上是历史成本,且确定转移资产的价值标准不一,资产的评估制度不健全,造成对固定资产价值的评估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高校无形资产的价值难以评估,科技含量高的无形资产也缺乏可靠的计量依据。由于没有规范的、科学的、可操作的方法评估资产的价值,高校资产在其转移过程中流失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利益。以上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高校成本的正确核算,不利于高校成本管理。
(三)高校成本核算中存在问题。高校采用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影响成本核算。《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除经营性收支业务外,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财务收支量增多,这种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方法,很难适应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不利于开展高校成本管理工作。
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制度和高校会计制度分离,不利于成本核算和管理。随着高校基建投入的高速增长,高校基建贷款的力度越来越大,现行的基建财务却不能反映基建项目的贷款投入,因此,贷款利息就不可能计入相应的基建项目成本。同时由于基建项目具有长期性,而高校财务账上只反映已竣工决算的项目,没有完工的基建项目不会计入高校资产,导致高校资产出现少列的情况,与此同时,基建贷款已经发生并计入高校财务,致使高校出现负债异常夸大等情况。
另外,高校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研究不足。我国对高校成本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仅有少数专家学者及博硕士生导师带领学生在做教育成本计量及其补偿等方面的研究,且由于高校经济活动内容的复杂(教学、科研和产业等)及产出质量和效益的不易量化等原因而进展缓慢;传统的高校会计制度规范的是事业支出 (包括教育事业支出和科研事业支出)等内容,几乎没有提及成本管理的办法,成本管理领域的研究从无到有。高校尚未应用或很少应用现代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资源配置效率和管理水平不高。受高校会计制度的约束和人们不重视高校成本管理等思想观念的影响,目前高校还没有开展成本管理,没有形成符合高校科学管理规律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等方法,高校成本管理的研究还处在探索研究阶段。因此,我国高校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不利于我国高校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高校成本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由于受过去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我国高校对成本管理不够重视。随着高校竞争的加剧,高校管理者越来越重视成本管理,但这还远远不够,高校成本管理要求所有教职员工都具有成本管理意识,特别是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因为高校的成本费用主要是通过他们形成的,需要全员真正树立成本意识,将经济性与技术性结合起来,降低高校办学成本,提高效益。高校成本管理应将目标成本分解到各个单位和部门,制定相应的评价和考核制度,加大宣传力度,让高校教职员工理解并拥护奖惩分明的成本管理制度,推动高校内每位教职员工积极地为成本管理目标的完成而努力。
(二)健全高校成本管理制度。健全高校成本管理制度包括:国家制定的高校制度完善和修订、高校自身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的完善和修订。
国家制定的高校相关成本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目前相关部委已经注意到并即将进行修订。我国现有的高校会计制度正在进行修订,将对原来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制度进行修改,增加成本核算部分,对高校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的计量、借贷款处理等问题给予解决。同时,还需在高校会计制度中增加有关基建会计处理的部分,解决高校基建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高校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造成的两种会计制度在衔接过程中会计信息反映的不一致问题。
同时,高校自身制定的规章制度也存在很多问题,有的存在漏洞、有的执行不力、有的规定重复矛盾,种种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管理的效率。健全我国高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高校内部控制,才能更好地实施高校成本管理,使学校内部的一切活动能够按照规定的预期目标进行,以保证学校任务的完成。内部控制制度包括职务权利分离、授权批准程序、内部和外部监督等。高校的职能机构需要调整,尽量地减少不必要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提高管理的效率。建立相互牵制的内部控制制度,防止高校权力过于集中和人为因素降低资源管理效率的情况。建立有效的经济责任制保证高校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制定的目标,科学合理地建立高校经济责任制。经济责任制的确定要进行组织结构的分析、组织目标的确定、责任的明确等过程,其核心是将权利与义务相结合,明确各部门组织及人员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对其责任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按规定追究查处未履行责任的行为,事先确定奖惩办法。各部门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学校的预期目标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的统一,确保高校的工作健康正常地运行。
建立高校权利监督机构,对高校管理者的权利行使情况进行监督。随着高校产权明晰,高校管理者将获得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权利越来越大,高校内部应加强监督,设置监事机构,其成员包括政府代表(由国家委派)、高校职工代表、专业人士等,对高校的发展运行情况进行监督。
完善高校资产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完善的采购制度,做好学校的采购物资预算,注意摸清分散的采购规律,提前做好采购计划,将各部门分散的项目纳入集中采购的轨道中,减少采购次数,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避免资产的重复购置。二是建立健全以经济责任制为中心的资产管理制度。对房屋建筑物、家具设备、图书资料等固定资产和存货实行归口专人管理,使各项固定资产和存货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无形资产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对其进行核算和利用。三是通过网络技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借助校园信息平台,沟通协调校内各职能部门和使用部门,将所有固定资产资料全部上网,由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汇总和统计,使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调配使用,从而避免了仪器设备的闲置,资源调剂使用以利于资产在各部门之间共享,以利于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进行集中管理,增强资产管理的透明度。
(三)强化高校成本管理技术。高校成本管理不仅需要人和物的支持,还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持,主要是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高校成本管理的信息流是网状的、循环的、适时的、庞大的,迅速有效地管理这些复杂的信息非常关键,对此应该利用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一个高校信息网络,开发一种适用于高校成本管理的软件系统,包括资源管理、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绩效评价等功能,为高校成本管理提供各种数据,加快信息处理速度,适时对复杂的数据进行分析,为高校各类决策提供依据,实现资源共享机制。加强成本控制,充分发挥管理技术手段的优势,有利于提高高校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高校运作的透明度以及资源使用的效益,从而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1.崔邦焱.2006.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计量.高等教育出版社。
2.蒋鸣和.2000.教育成本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3.徐莉萍、龚光明.2006.会计学视角下高等教育成本计量研究.江苏高教,4。